美国为什么要帮苏联建工厂?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美国为什么要帮苏联建工厂?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列强面对新生的苏俄政权极尽 敌视之能事 ,从政治、经济、外交对它进行遏制,甚至直接进行武装干涉。

在西方列强对苏俄的封锁和武装干涉中,美国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除了在经济上联合协约国对苏俄进行封锁之外,更是加入协约国干涉军, 介入苏俄内战 。仅在1918年秋天,在俄北方登陆的美国干涉军人数就已达到5000人,巅峰时期驻扎俄国的美干涉军多达13000人。即使在俄国内战结束以后,美国依然继续奉行对苏俄的敌视政策,推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的外交策略,双方的关系也降至冰点。

在东方还有想火中取栗的日军,进攻西伯利亚长达近7年之久累,计出动兵力达11师之多,在西伯利亚兵力最多时达7.3万人,扶植谢苗诺夫傀儡势力,最终还是失败

孰料,在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启工业化进程之后, 美国大公司却蜂拥而至 ,大规模投资苏联的汽车、石油、钢铁等工业部门。美国的投资和帮助,使苏联获得工业化进程中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从而大大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美国为何要援助苏联的工业化,其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还提前完成了

仅与德国“报团取暖”

1920年11月17日,苏俄红军解放克里木半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盘踞在远东的日军也被红军成功驱逐,至此,新生的苏俄政权得到巩固,紧接着在1922年12月30日,苏联宣布成立。但是,新成立的苏联工业化进程却举步维艰。

凯旋归来的红军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的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巨大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 对国外的资本和技术依赖严重 ,工业发展不均衡,与国防和军事相关的铁路运输、冶金业、煤炭业和石油业等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则不尽如人意。

直到1917年,俄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依然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再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的毁灭性破坏,在沙俄时期建立的 工业基础大部分都遭到破坏 ,国内百废俱兴,粮食短缺,物资匮乏。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苏俄 (苏联) 想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工业化是完全不可能的。

为此,列宁也曾经指出:首先应该恢复经济,应该使它牢固地站稳脚跟,没有机器设备,没有从资本主义国家运来的机器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 谋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和援助 ,一开始便成为苏俄的既定外交战略。

最终实施人还是大林子

俄国内战结束后,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工业成为苏俄最为紧迫地任务,但西方列强干涉俄国革命失败后依然对苏俄采取敌视态度,苏俄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一战战败国德国列为 优先拉拢的对象

苏俄不被西方承认,德国则被以法国为首的列强孤立, 共同的国家遭遇 使两个国家外交关系迅速升温。德国试图打破一战后的外交困境,而苏俄 (苏联) 则希望依靠德国打开资本主义世界封锁的缺口,双方各取所需,签署了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拉巴洛条约》。

1922年4月16日,英法代表在热那亚举行会议,希望强迫苏联偿还沙皇的债务。但在热那亚的会议几乎尚未开始时,协约国惊悉德国和苏联代表正在附近的拉巴洛会谈,甚至已签订一项新条约,即《拉巴洛条约》

1928年之前,德国向苏联提供了 大量无息贷款 ,这解了苏联的燃眉之急,缓解了苏联糟糕的经济形势。但德国对苏联的援助主要侧重于军事领域,主要体现在帮助苏联训练军事技术人员,帮助建立军工厂。德国的援助对苏联的全面工业化作用有限。

但还是帮助了苏联的军事化水平迅速提升

三分之二来自美国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以福特公司为首的美国企业 为销售过剩的产能 ,加快了与苏联合资建厂的速度。福特公司很快在苏联的下诺夫哥罗德建立一个汽车制造厂,而这个工厂便是日后苏联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除此之外,苏联动用黄金储备,收购了福特汽车名下的卢吉汽车公司。卢吉汽车不仅仅是汽车生产制造,还包括炼钢、轧钢、轮胎、玻璃等十几个专业工厂。通过福特的帮助,苏联的汽车工业获得跨越式发展。

苏联的汽车工业获得跨越式发展

除了汽车工业外,苏联著名的斯大林拖拉机厂整套设备、厂房在美国制造,再拆运至苏联,共有80多家美国厂商为其制造了机器设备,最后由德国人和美国人在苏联组装。

斯大林视察集体农庄的拖拉机

在石油工业领域,苏联在一五计划后便迅速引进美国的旋转钻井技术,这直接推动了苏联石油开采技术的升级。与此同时,美国纽约的福斯特惠勒公司和巴杰尔公司则大量向苏联出口石油冶炼设备。1935年,美国的阿尔索公司更是向苏联援建了日加工1.2万桶原油的石油加工厂。

今天的巴库油田

而且,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尔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斯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都是在美国的援助下建立的,其他原有的20个钢铁厂也是在美德等国的支援下实现技术升级。

除汽车、石油、钢铁等行业外,在苏联其他工业部门也不乏美国公司的身影。仅1929年,在苏联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中,有近80%的项目来自美国。斯大林更是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示:苏联有 三分之二大型企业 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立的 。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打开苏联市场和扩大对苏贸易,1933年12月, 美国与苏联建交 。美苏建交后,美国取消了对苏联船只的过港费,撤销了对苏联的进口禁令。美苏的建交使美苏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紧密,美国企业进入苏联开展经营活动则更加踊跃, 再加上大萧条的影响 ,苏联引进美国技术援助的渠道也更加顺畅。

相比英法,和美国合作似乎也没那么难受

从1929年~1945年,苏联同西方的大公司共签署217个技术援助协定,其中仅美国139个,可以说,美国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苏联的推进和美国企业的援助下,苏联的一五计划取得巨大巨大成就,工业产量达到1913年的2.7倍,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由计划初期的48%增加到70%,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后,苏联最终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际 基本完成工业化

经济危机下的机会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波及,随着 大萧条的持续性冲击 ,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贸易保护和关税战大行其道,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动荡不安。

地主家都没有余粮

正当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愈演愈烈之时,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苏联有一大批重工企业迅速建成并投产。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产值的5%,到了1937年时便占到了10%。1929年~1933年,苏联是世界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最大买家,而美国在其中在则占有重要地位,仅1931年,美国对外出口的机器设备有50%是出售给苏联。

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上的反差,引起西方特别是美国大企业的注意,在美国大企业看来,苏联广阔地市场不失为 缓解经济危机的“一剂良药” 。虽然早在大萧条之前便有美国企业进入苏联,但在经济危机后,美国的企业方才大规模涌入苏联。因此,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成为苏联工业化的助推器,苏联也成为美国企业缓解经济危机压力的重要场所。

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

巨大的利益 也是美国企业援助苏联的内在动力。美国企业援助苏联本身便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并谋求占领苏联庞大的市场,在其中以福特公司最为典型。福特公司在1925年所生产的货车中有1/3出口到苏联,到了1927年,苏联农业领域使用的货车有85%都是福特生产的。

而且,在苏联收购卢星汽车公司时,福特也获得巨量的黄金。再有就是美国企业对苏联的援助扩大了美国设备和技术的对外输出, 增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 ,这也是深陷经济危机的美国政府乐见其成的。

创造了巨额的利润

所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也是美苏两国对外首先考虑的因素。苏联吸引美国大公司援助,是为了实现其工业化。而美国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扩张则是其援助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动力,美国对苏联工业化的援助实际上是双方各取所需的表现。

潘文肖∣地缘谷成员 中国古代史 近代史爱好者

参考资料:苏联工业化中的美国因素.兰庚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苏联的工业化.邓兴普;苏联工业化再认识.杨敏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