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人丢到日本的“抗日神剧”究竟是谁在拍,谁在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丢人丢到日本的“抗日神剧”究竟是谁在拍,谁在看?

日本一本在2018年出版的《抗日神剧大百科》书籍,至今仍在一海之隔的中文互联网走红。

《抗日神剧大百科》(原名《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

《抗日神剧大百科》(原名《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

该书的作者岩田宇伯是位普通上班族,某次出差中国的经历让其偶然邂逅了中国“抗日神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疯狂迷恋上了他眼中所谓的“反日·爱国喜剧”。在《抗日神剧大百科》一书中,岩田不仅细致梳理了共计21部、678集、30180分钟的“抗日神剧”的复杂故事梗概、演员采访和人物关系,还兼具中文教学功能,实在是当之无愧的实用“百科”。

《抗日神剧大百科》内容丰富

《抗日神剧大百科》内容丰富

邻国人多少显得有些夸张的“认真严肃”态度,只能令国人汗颜不已。此前在国内已广受网友吐槽的“抗日神剧”,终于丢人丢出国门,可谓授人以柄,贻笑大方。脸红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耻辱的“抗日神剧”到底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又是哪些观众对“抗日神剧”乐此不疲?

“神剧”起源于海峡对岸

其实,以过度娱乐化、“武侠化”著称的所谓“抗日神剧”,并非大陆的创造,而是海峡对岸早已玩腻的老套路。

日漫致敬“手撕鬼子”的“中华大切断”,威力堪比“北斗百裂拳”

日漫致敬“手撕鬼子”的“中华大切断”,威力堪比“北斗百裂拳”

早在三四十年前,“解严”之前的台湾也拍过大量类似的“神剧”,当时几乎所有的台湾一线影星都出演过这种抗战片。与如今大陆同行们的同类作品相比,台湾“抗日神剧”的故事、人物、情节相对要考究得多,还并不算特别得粗制滥造。

1982年由林青霞、杨惠珊主演的电影《红粉兵团》,便是此类高度娱乐化的抗战影视剧的代表作。故事情节诡异中透着香艳:由林青霞扮演的独眼女土匪带领手下六名女将前往捣毁日军的“生化城”。六女将出身不同,有神枪手、扒手甚至青楼娼妓,手段也五花八门,看家“绝招”各显神通,经过一场既愉快又养眼的闹剧式打斗,最终毫无意外成功完成了任务。

老杂志中的《红粉兵团》海报

老杂志中的《红粉兵团》海报

从某种程度上,影片《红粉兵团》已经具备了如今“抗日神剧”的一切特征,但台版“抗日神剧”的好时光并不持久,随着政治风潮突变,“戒严”解除,台湾社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抗日电影很快销声匿迹。

多年以后,大陆影视界才开始有样学样对台湾的经验照搬照抄,或者直接请港台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武打、特效团队参与“抗日神剧”的制作——特别是“当学徒的”初期学习阶段。

并且,大陆“抗日神剧”也有着类似特殊的背景。

大陆的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媒体或娱乐平台,拥有固定的宣传任务。在几乎每年都有的诸如长征、建军、反法西斯之类的纪念活动里,需要能及时稳定推出的应景内容。大概也只有既能满足主旋律要求,又能满足商业需求的的抗战片最能满足制片方需求了。

曾经的国民女神林青霞在《红粉兵团》剧组留影

曾经的国民女神林青霞在《红粉兵团》剧组留影

但国内有志于历史、战争题材剧作的编剧们,会发现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将面临很多不可逾越的界限。有没有民族问题?有没有宗教问题?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是否与教科书一致?面对着条条边界,在剧本创作的阶段,是选择详细考证,精心打磨剧情从而在界限限定范围内尽量还原真实的抗战?还是简单粗暴的一避了之,将内容交给噱头和套路?要求压低成本快速出片的制片方已经为编剧们选好了道路。

为规避风险,编剧们一般会采用较规范的文本、脸谱化的人物与公式化的剧情来进行创作,只能靠诸如宫斗、权术、三角恋来丰富剧情。为了更多的出“活”,很多著名编剧会把写作剧情大纲的任务交给学生兼职,也就自然更不会对历史细节进行严格的考证。

如今“手撕鬼子”已经成了“抗日神剧”的代名词

如今“手撕鬼子”已经成了“抗日神剧”的代名词

不过,再粗制滥造,“抗日神剧”毕竟还得经过市场的检验。令人意外的是,神剧们的收视率表现大多不错,据说热门“抗日神剧”的利润普遍高达200%,而以“手撕鬼子”闻名的《抗日奇侠》,更成为当年多家电视台的收视冠军。在电视日趋没落的今天,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中老年观众是“神剧”的拥趸 寻求刺激的年轻人也乐此不疲

大多数在网络吐槽的网友很难想到,几乎所有的所谓“抗日神剧”,大多在国内三四线城市电视台面对中老年观众推出,也只有他们,才会坚守电视这块最后的阵地。在这些发行渠道上,推广费用极低,回报虽少,但只要控制好成本,依然能够得到一个不错的收益率。

说来令人心酸,对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观众而言,看电视未必需要多么得专心致志,很多时候不过是在晚上无聊时听个响声,排遣一下寂寞而已。当然,如果中老年朋友真愿意认真观赏,他们也未必会觉得剧情有多么得不堪。中老年观众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审美偏好,国产“抗日神剧”的俗滥套路,几乎招招踩在他们的心窝里。

《地道战》剧照

《地道战》剧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抗战电影早已在那个年代的观众中塑造了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抗战剧审美:再如何装备精良嚣张逞凶的日寇,最后总会被我抗日群众智慧的象征——土地雷所制服。当代“抗日神剧”滥用和歪曲了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传统,包装以新潮噱头。因此在上了年纪的观众们眼中,这种似曾相识的“浪漫”无疑透着一股时髦与熟悉并存的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或许应对“抗日神剧”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子女们远在北上广深为求温饱而自顾不暇的日子里,正是这些剧集陪伴空巢老人们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同时,在“抗日神剧”这种对革命浪漫主义的歪曲背后,抗战中中国人民遭遇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的牺牲被悄然消解了,剩下的只有“好人痛快地杀了一群坏蛋,好爽”的廉价快感。在一些仅仅追求刺激和快感的年轻人眼中,剧情离奇?毫无逻辑?乱用道具?这些都可以不在乎,只要“杀得爽”,让杀戮刺激荷尔蒙的分泌获得快感无疑是最大的目的。“抗日神剧”从这个角度满足了老人之外另一个数量也相当庞大人群的需求。当然,他们观看“抗日神剧”的途径,大多不在地方电视台,而是通过网络视频平台,顺手还会刷上几句弹幕。

对演员们,尤其是缺乏背景,也没能成为炒作对象的普通演员来说,抗日神剧也是最能圆梦的剧种——哪怕演技平庸长相普通,走红前景黯淡,只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角色难免牺牲),总有接不完的戏,赚不完的钱。

当“抗日神剧”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次次获得成功之后,观众群体也随之持续发生着演化。那些但凡对剧情、制作细节稍有追求的观众都将逐渐被排除出收视群体,留下的,心理预期只会越来越低,越来越习惯于这种怀旧复古却又粗制滥造的爽剧。

也正因此,“抗日神剧”们从不畏惧一二线城市网民的冷嘲热讽,毕竟在巨大的流量面前,黑粉也是粉,只要有关注有讨论,就能带来收益。享受吐槽快感的人,并不实际拥有遥控器投票权,他们在用弹幕、群嘲、二次创作“抗日神剧”同时,获得了知识和审美上的优越感,不经意间也为“抗日神剧”的兴旺繁盛添砖加瓦。

真正应该有所警惕的,倒是那些有志于进入影院与进口大片一较票房高下的国产历史类电影。对于这些导演而言,想要拍好一部历史战争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战争片想要认真“打一仗”有多难?

中国的历史、战争影视剧剧,在靠谱之路上确实存在着大量客观不利因素。从根子上讲,战争场景的细节还原所依托的相关研究,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个中原因,祖先或许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中国传统历史记载中关于战争的描述,先天不足。史家文言笔法典奥,颇具美感,但也存在精确性不高,具体信息模糊的缺点。

撰史者在叙事时为求文字精简,也导致丢失了大量具体细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世学者很难据此还原战争的具体细节。更严重的问题是,古代史官对于战争的兴趣,更多集中在战争背后的政治动向而非战争本身。以至于古代超几十万人级别的大会战,动辄花上几百字着墨战前庙堂高算、两军将领运筹帷幄、谋士计略……末了一句“敌军败矣”,区区几十字的战场“大写意”就概括了实际作战过程。

作为记载春秋时代战争比较详细的《左传》其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仅仅是“敌左军溃,敌右军败”之类的只言片语

作为记载春秋时代战争比较详细的《左传》其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仅仅是“敌左军溃,敌右军败”之类的只言片语

古代战争如此,近现代战史研究的情形也并不乐观,重政治斗争研究而轻军事细节梳理的问题依旧存在,使得很难根据记载详细还原战场。即使是民国以来百余年内发生的战斗,具体情形也常常不甚了然。至于鱼龙混杂的中国老兵回忆录,固然有不少真正亲历者的冷静回忆,但也夹杂了相当数量可以称为魔幻离奇的记忆误植,甚至少数人别有用心的刻意编造,有些甚至反倒成为“抗日神剧”胡编乱造的灵感来源。

当然,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学术界对战争史研究的长期投入不足。当我们看到高水平的世界著名军事历史影视剧如《兄弟连》、《我们的父辈》……其背后都有大量细致的军事历史研究作为基础。小到士兵的武器、被服、装备、战术动作,中到部队番号和行动轨迹,班排连营各级的基本战术,大到战役地域的地形地貌、战役各阶段参战各部队的展开顺序……每一项背后都有学术界大量详实的研究成果。而目前国内战争史研究的成果,无论从细节还是厚度,都难以支撑影视界对于高水平战争剧的拍摄要求。

遇到较真的导演希望再现一些真实历史细节,也常受制于大多数剧组低下的水准而难以如愿。在国内,道具制作、场景美工、现场导演,大多数都是职业技术人员、“老师傅”们的天下,很少有剧组会将诸如古代兵器、甲胄的复原制作交给相关专家团队。这里既有经费、时间的问题,也有认识不足或是工序流程上的缺陷。即使剧本提出了明确的道具要求,在实际拍摄时也会不可避免的缩水。

由此可知,虽然近年来,国内影视界在历史剧上已经有了一些精益求精的尝试。如《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历史剧,一方面积极请教学术界专业学者,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道化服领域交给专业团队从而取得成功的成功案例。但观众如果想要看到一部能够试图比肩《兄弟连》、《我们的父辈》、《拯救大兵瑞恩》、《天国王朝》、《亚历山大大帝》……的国产历史战争题材影视剧,恐怕还需要漫长的等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