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答应华佗的“开颅手术” 会发生什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如果曹操答应华佗的“开颅手术” 会发生什么?

在“一代奸雄”曹操的各类“血债”里,“杀华佗”是十分出名的一桩。而“曹操杀华佗”的直接原因,也被野史加工成了惊悚场面:华佗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

这“开颅手术”咋做?且看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当时身患重病的曹操头疼难忍,请来神医华佗瞧病。华佗二话不说,当场拿出了“开颅手术”方案:“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如此“大手笔”操作,惹得曹操当场暴怒,竟将华佗下狱处死,酿成《三国演义》小说里的知名悲剧。

鉴于曹操一向“多疑”的老毛病,以及神医华佗种种妙手回春的奇特传说,《三国演义》里“曹操杀华佗”的这场风波,也叫多少读者对华佗充满同情,捎带给曹操扣上不少“讳疾忌医”“自作死”的帽子。可是,华佗这“大斧子劈脑袋”的开颅手术方案,就真的靠谱?

其实,所谓“开颅手术”,只是《三国演义》里的“艺术加工”。在记载华佗真实历史的《三国志》等史料里,只记录了华佗“断肠湔洗”的“开腹手术”。而且即使是“开腹手术”,也只是简约几笔记录,并没有详细描述技术。直到隋朝医学家巢元方撰写《诸病源侯论》时,才从缝合技法、手术饮食、断肠诊断等环节,系统记录了“开腹手术”的操作过程。也直到此时,中国古代的“开腹手术”技术,才算基本成熟,而在华佗的年代,还远远不成熟。

“开腹手术”尚且如此,难度更高的“开颅手术”,对于东汉年间的华佗来说,那简直是高难度的平方。

当然,在《列子》《史记》等典籍里,也都记录了许多“神医”的“神奇手术”,别说“开颅”,就连“剖腹换心”都做得到。而考古结果更告诉我们,山东等地曾发现了距今约五千年的古人头骨,头骨上有奇特的近圆形缺损。现代学者认定,这就是当时一种“开颅术”。但这种“开颅术”与“开颅手术”还无法混为一谈,更缺少技术资料的支持。

所以综合说来,放在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如果《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真的对华佗表现出百分百的信任,允许他抄起斧子,给自己来一通“开颅手术”,那么一场预料中的惨案,必然百分百上演。真实历史上的华佗,是因为拒绝曹操的征召被杀,与“开颅手术”无关。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会脑洞大开,来这样一通“开颅手术”情节呢?除了“艺术原因”之外,有一个原因也无比重要:《三国演义》小说诞生的元明年间,也正是中国古代“外科手术”技术大踏步前进的时代。

说起东汉年间华佗之死,好多“野史粉”都痛心疾首,认为正是由于华佗的死,导致中国古代医院里多少“神技”就此失传。但实际上,华佗大多数的医学成就,都在他死后得到了继承发扬。就以他无比得意的麻醉药“麻沸散”来说,自东汉末年起,中国传统医院里的麻醉药,也继续经历着代代改良:到了隋唐时代,全身麻醉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宋代的麻醉药“睡圣散”,甚至可以做到“一服后即昏睡”。

而到了《三国演义》诞生时的元末明初年间,中国的传统麻醉药技术更取得了重大突破:医学家危亦林结合前人经验,开始对麻醉剂的药量进行严格控制,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健康状况制定不同剂量,这在世界外科手术发展史上,都是重要一大步。

同样进步显著的,更有外科手术技术。早在宋代时,就有了《欧希凡五脏图》和《存真图》,对人体各器官进行了绘制。医生们对于人体的认知,比前人更清楚。元代危亦林等医生们,更对外科手术的清洗、消毒、消炎等环节,有了更严格规定:手术后要“三日一洗”,而且“切不可使风入浮肿”,还要注意“止血消炎”。这些现代医学的基本常识,当时却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以多少实践成败为代价,一点一滴获取。

只看这一条,对于古代外科手术的“成功率”,相信就应该有了清楚认识。而这些重要的医学突破,也被“加工”进了《三国演义》小说里,成了野史迷们津津乐道的剧情。

而到了《三国演义》火热流传的明朝中叶,中国也有了第一例成功的阑尾炎手术。明朝末期时,中国“局部麻醉”的外科手术技术也逐渐成熟,可以进行“唇裂修补”“气管缝合”“摘除息肉”等较高难度手术。但即使如此,“开颅手术”等于当时的医生来说,也是没影。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清代时,中国传统的外科手术,对于人体认知依然存在着偏差。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医学家王清任历史性的完成了人体解剖研究,发现了传统医学中的许多错漏,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这才令中国的传统医学,彻底摒弃了先前许多错误的认知。

“曹操能不能做开颅手术”的话题,背后正是一代代中国古代医生们艰辛求索的历史,这样的过程没有“神话”,却比“神话”里的故事,更值得后人深深尊重与认真传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