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明知是以弱击强 为何他一定要坚持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诸葛亮北伐明知是以弱击强 为何他一定要坚持

自诸葛亮同意跟随刘备出山后,就把“匡扶汉室、还于旧都”当做他最大的愿望。

刘备去世后,他依旧尽心尽力辅佐刘婵。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每次都信心满满会成功,但是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在三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争议,那就是诸葛亮北伐的功过问题。

诸葛亮的北伐,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成功?

因为此时的蜀汉,纵然诸葛亮如何天纵英才,可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惨淡局面。

根据《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公元262年,魏蜀吴的国土面积分别为291万、106万、145万。如此看来的话,蜀国的面积是最小的,而人口呢,同样是最少的,大概蜀国是只有100万人,用于投兵的人就会更少。

自从刘备夷陵惨败,基本上掏空了国力,使得诸葛亮足足修整了好几年,才招募到兵源,即使这样,他几次出祁山,所带兵马从没超过6万,其中一次,更是只有仅仅1万。

反观曹魏,尽管曹操曹丕已经去世,但其文臣谋士,依旧不计其数,更是有司马懿这只老狐狸在一旁虎视眈眈。最重要的人口基数,曹魏比蜀汉多了十倍有余。

诸葛亮满腹韬略,对此怎会不知。那么,他又为何执着北伐呢?

首先、兴复汉室是蜀国的立国之本,也是刘备用来凝聚人心的政治口号,如果丧失了这一追求,蜀国的国力必将江河日下,加快灭亡。

其次、诸葛亮追随刘备数十年,对主公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刘备临终前令他兴复汉室,诸葛亮只能坚定不移地去完成主公的遗愿。在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其三、蜀国经历大败之后人心惶惶,不知该何去何从。诸葛亮在此时毅然坚定地北伐,正可以让大家充满希望。如果,连德高望重的丞相都说北伐不可能成功,那么,蜀国就只好混吃等死,等待解散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就是为了减少与曹魏的差距。除了这个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报答刘备昔日的知遇之恩。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已经说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吧。

而紧跟着后面还有一句,“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一句话,也很简单。至于这个战事能不能成功?我这辈子也是不能看到的了,我只能尽我此生最大的努力来做这件事情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就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虽然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但他的忠心之气却世代相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因此为了怀念这位有志之士,杜甫才会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

后人敬重诸葛亮,不只是因为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理念。人生没有什么事情十拿九稳,人生需要为一些未知的事情努力拼搏,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经为了理想奋斗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