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关系交流的历史上,曾有一批往返于两岸的神秘信使。像蝙蝠一样疾行在暗夜中的密使们,究竟为谁传信,信中是什么内容?他们当年究竟做过哪些尝试,又承担过何种风险?
他们的努力是否真正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莫测的历史洪流下,是否存在着来自这些密使们的细微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已无从考察,只有支离破碎的线索可供后人品谈。
本周凤凰大视野《向光而行——两岸密使往事》,李次白、宋宜山、曹聚仁、章士钊、沈诚,本应无名的密使们给人们留下了哪些线索?在众人口中,当年那段两岸交流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其中哪些可能是曲解,哪些则更加贴近事实?
深入虎穴——李次白
1950年的台湾岛,风雨飘摇。华东前线上,解放军五十万大军正在预备攻台。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立分析说:“对于蒋氏父子来说,他们心情可想而知,惶惶不可终日,非常担心解放军打过来,所以那个时候蒋介石父子的心情,可以说度日如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小角色”李次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李次白夫人许念婉公开发表的文章《蒋经国密使李次白到上海与陈毅谈和》中,记述道:1950年5月初,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副主任胡伟克等三人到高雄“凯歌归”饭店访问李次白,传达了“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欲派李次白去上海见陈毅,商谈和平统一的事。
李次白
为什么蒋介石父子选择李次白去见陈毅?台湾文史学者杨渡推测说,这可能是因为李次白与军方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他是黄埔六期的毕业生,与戴笠是同期同学,却在抗战结束后脱离军籍,到台湾开了一家饭店,所以他的角色并不代表官方。此外,他还和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有多一层关系,李次白的堂妹是陈毅哥哥的妻子,也就是陈毅的大嫂。
李次白(拍摄于1987年)
根据《台湾与大陆风云四十年》书中表述,1950年6月李次白从香港抵达上海后,经过妹夫陈孟熙引见,在陈毅家中受到了宴请招待。在李次白转达了蒋经国的和谈意愿后,陈毅当时的回答是:现在为时尚早,不谈这些,以后还有机会。
瞬息万变的复杂局势对和谈或许产生了影响。1950年6月25日,在李次白把情况汇报台湾方面并等待回家时,美国第七舰队迅速进驻台湾海峡,蒋介石政权重新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不久之后,胡伟克来电告诉李次白“国共合作之事不必说了”,留在上海,相机行事。没想到,在上海这一耽搁,就是三十年,并且他与妻子、五个孩子都断了联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次白落得了这样悲剧的结局?
1982年,儿子李文谷(左)到香港与父亲李次白(右)见面
一探虚实——宋宜山
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总理特意讲道:中国愿意同美国友好,跟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
台湾近代史研究学者张淑雅认为:当时的蒋介石因为美国的庇护自认安全无虞,正在构建“反攻”神话,他对于这种和平主张将信将疑。蒋介石经过一年多的思索之后,反复权衡,认为有必要派人去大陆方面探一探。
蒋介石向当时在香港负责国民党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表达了这个意图,他后来在许孝炎提出的三个候选人中,选中了宋宜山。
台湾文史学者杨渡分析,宋宜山也是黄埔学员,曾经是蒋介石的学生,资历可靠,并且他当时在香港担任立法委员,适合成为民意代表的角色。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宋宜山的弟弟宋希濂,他以前是国民党将军,后来在战役中被共产党俘虏,关在劳改营。“探望亲人”可能是对密使身份的一种掩护?
宋宜山
1957年4月,宋宜山从香港出发,途经广州,前往北京。到达北京后,他先是找到了自己的湖南老乡、在中央统战部工作的唐生明。在唐生明的安排下,第三天周总理便接见并宴请了宋宜山。
程思远之子程治平认为:虽然宋宜山在国民党中地位并不高,但周总理还是亲自接见了他,这是因为中央非常珍惜这一次接触,终于有一个正式的国民党高层的代表来到北京,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端。
宋宜山与周恩来
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童小鹏在回忆录《风雨四十年》写道:“为了进一步摸清中共对台政策的底,国民党于1957年春派宋宜山到北京做实地考察。李维汉和罗青长会见了他。中共提出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统一后,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的政务还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海峡。”
1957年5月,宋宜山回到香港。按照蒋介石的要求,他写了一篇15000多字的报告,除了汇报了在北京听到的中共方面的对台政策,也详细地记叙了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甚至把大陆社会走向正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的观察,也写在报告里边。
台湾文史学者杨渡在他的书《穿梭两岸的密使》中写道,蒋介石听到自己派出的特使竟然赞美共产党,大为恼火,于是吩咐许孝炎转告宋宜山:以后不必来台湾了,就留在香港算了。
宋宜山使命结束,滞留香港,为了支撑家庭,养育八个儿女,他应聘到一家学校教授经济学。
宋宜山的女儿李小梅说,他的北京之行在两岸交往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改变的却是他的后半生。
宋宜山家庭照
金门信使——曹聚仁
1958年8月23日下午6时30分,解放军炮兵开始猛烈炮击金门,两小时内落弹达四万余发。而就在当天上午的《南洋商报》赫然出现一则短新闻:“金门即将发生炮战”。这条消息的发布者正是《南洋商报》的记者曹聚仁。
时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在自己的回忆录《风雨四十年》中则记载:一九五八年八月的一天,毛泽东接见了香港来大陆了解情况的记者曹聚仁,并谈了话,关于炮击金门行动,让曹转告台湾。
曹聚仁
蒋介石日记研究者杨天石认为,那个时候毛泽东的对台政策是联蒋反美。1954年第一次炮击金门之后,美国方面便力主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等外岛。而蒋介石通过秘密渠道转告北京,如果炮击持续下去,美国势必向台湾施压,要求国民党部队完全撤出金门、马祖等外岛,如此将造成中国永久分裂之势,这是蒋介石坚决反对的。
根据《周恩来年谱》记载,9月10日,周恩来急召曹聚仁北上,要他秘密转告台北,中共准备停止炮击金门7天,让国民党军对金门进行运补,但前提是美军舰艇不得协助护航。
10月5日午夜,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自6日起停止炮击金门7天。在炮战停止的第一天,美国驻台湾代表克莱德就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一份电报,其中报告了曹聚仁提前把消息传给国民党高层的情况,在电报中,他确定地说,曹聚仁就是中共的信使无疑。美国驻台代表的推断是否准确?
八二三炮战发生的两年前,1956年7月,曹聚仁曾经从香港北上,来到北京,试探大陆的和平诚意。
曹聚仁之子曹景行推断,之所以由曹聚仁担任两岸沟通的重要角色,首先是因为台湾方面的“点将”。曹聚仁与蒋经国在赣南时就结为至交。他本是中央通讯社的记者,抗战时因报道台儿庄大捷和皖南事变一举成名。1941年,蒋经国主政江西赣南,力邀曹聚仁改版《新赣南报》,并担任总编辑。此外,曹聚仁与共产党也交情颇深。抗战时他经常往来新四军驻地,不仅采访过周恩来、陈毅,更是第一个公开报道皖南事变的记者。基于以上推测,曹聚仁或许是密使的最合适人选?
曹聚仁侄子曹忻说:“对于国共这方面,他是抱着始终是不参与这两方面,他始终相当于只是看棋,看人家下棋的这种一个角色,但是现在这个事情他为什么要自己跳进来,而且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奋不顾身,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一个要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他认为是有一种就是说历史的责任感。”
曹聚仁
曹聚仁抵达北京时,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刚刚开过,中共方面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和平解放台湾。7月13日到19日的一周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其中7月16日夜晚周恩来、陈毅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
曹聚仁研究者柳哲说,当时曹聚仁问周总理承诺的和平解放台湾,票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是不是相等,周总理讲这肯定是完全相等的,这个里面的实际价值与承诺完全一样。
周总理还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这一主张后来通过曹聚仁的报道在海外发布,被视为中共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立刻引起了华人世界的震动。这或许是他密使身份的又一佐证。
曹聚仁的密使身份至今仍被很多人质疑,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曹聚仁在两岸沟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历史学者杨渡比喻,密使像是在暗夜中飞行的蝙蝠,外表像老鼠却背生双翅,飞行于空中却不属于鸟类。密使就是处在这样一个两边都不承认的尴尬境地,这也注定他们的结局并不会乐观。
更何况不论是对峙双方或他们自己,都绝不会泄露通信的内容。可能是因为这个对密使的最基本要求,阻碍了后人探寻当年真相的可能性,人们甚至无法确定他们的密使身份。
敬请观看本周凤凰大视野《向光而行——两岸密使往事》,李次白、宋宜山、曹聚仁、章士钊、沈诚,他们如果真的是密使,那么当年他们传达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编辑:王鼎尧、栗唯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