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陕历博篇-7#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以及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一直走到亚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现在,中国篇——陕历博”正在进行中。小伙伴们,速度围观啦!(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唐,黄釉三彩马)
前面说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三彩有三多:骆驼俑多、马俑多、人俑多。其中骆驼俑多是因为骆驼作为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主要运输工具,为汉代中原地区带来了大量新奇的金银器、毛织品等异域物产,人们因此将骆驼视为财富的象征。至唐代厚葬之风盛行时,人们便把象征财富的骆驼形象做成了随葬品埋入墓中,故而后世有较多的唐三彩骆驼俑出土。
今天,咱们来说说唐三彩的另一多——唐三彩马俑。
(本文图片中器物除特别注明外,皆为陕历博馆藏品)
(唐,三彩马)
要想说明唐三彩中为什么马俑多,这就必须得从唐人爱马说起。
唐人爱马爱的不是一般的马,仅从外表看这些马个个都是超模型的英俊帅哥(如上图),它们具有头小、腿长、臀圆、体格健硕等形貌特征,几乎就是我们今天挑选模特及舞蹈演员的标准。
唐人所爱的就是上述这种被叫做“天马”的马。
“天马”是什么马?
(铜马车,秦陵兵马俑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饲养马匹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陕西甘泉发现的两件商代青铜马让我们见识了商马的样貌:头大脖粗、腿短体圆。之后的西周、东周也有青铜马出土,其体型也都跟甘泉商马类似,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具有头大颈粗、腿短身圆的体貌特征。
上图中的这件铜马车出土于秦始皇陵遗址,现藏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是最著名的国宝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它是按秦始皇御用马车1/2大小所制。由图可见,秦皇御马的样貌依然也是头大颈粗、身体浑圆,并且面相看上去呆呆的。
显然,它们与“天马”英俊挺拔的形象截然不同。
(唐,黑釉三彩马)
先秦时期,中原之马由于马种的原因偏长于力量型。这种马拉车载物是把好手,但是奔跑速度与爆发力明显不足,而西域之马则恰恰相反,它们奔跑速度极快且爆发力强,因此特别适合做骑乘之马。
汉帝国历经几代帝王与西域的匈奴征战,却一直拿不下匈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战马。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而骑兵的关键在于优质战马,也即速度型马匹,而这正好是汉马的弱项。直到汉武帝时,为提高作战能力而施行了大力发展优良战马的重要国策。汉廷先后从西域的乌孙和大宛引入了“头小腿长,胸部宽厚有力(上图)、奔跑速度与爆发力极强”的“乌孙马”与“大宛马”等良种马。当汉武帝初见“乌孙马”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当即赐封其“天马”之名。后来,当汉武帝又看到大宛的汗血宝马时,惊喜之余,他又将“天马”之名赐予了“大宛马”,而将原来的“天马”乌孙马改赐名为“西极马”,意为“西域极品之马”。
(唐,三彩马)
出于国家战略需要,汉帝国在凉州等地开设了牧马场,专门为汉廷培育优质军用马匹,“天马”成为重要的种马。
汉廷对于良马的求贤若渴与纳贤标准还反映在“马式”的制作上。马式,按照最佳良马体貌制作的标准马被称为“马式”,包括身姿、身体比例等。汉廷为此专门在都城长安未央宫中矗立了一件青铜马作为选择良马的标准马式。1981年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一件“头小颈细、四肢修长、胸肌健硕、身姿挺拔”的汉代青铜马,或可以反映出受“马式”影响所产生的汉代马的体貌。
(唐,三彩骑马俑)
唐朝建立后,为了武备以及对外用兵的需要,大力发展马政建设依然是重大国策之一。彼时全国各地设立牧监多达六十余所,马政规模可见一斑。
唐代马匹不仅被广泛用于战争、交通、驿传等国家战略,它还大量出现在宫廷贵族的社交与娱乐活动中,如骑马、狩猎、马球等,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由于唐代盛行厚葬,人们因此将主人生前所喜爱的骏马形象制作成三彩陶质明(冥)器随葬墓中,这也是我们今天能够在博物馆中较多见到唐三彩马的原因。
唐人爱马,爱的是头小腿长、胸肌劲健、身姿挺拔的天马宝马,而不是普通马。参观陕历博,欣赏唐三彩马,记得看这些细节特征哦。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风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