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陕历博篇-2#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以及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一直走到亚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现在,中国篇——陕历博”正在进行中。小伙伴们,速度围观啦!(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陕历博,外景)
上一篇中,辰馆为大家简介了中国十大博物馆之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它坐落于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古都的所在地西安;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坐拥馆藏品170余万件(组),享有“华夏宝库”和“盛世文化半壁江山”之美誉……
然,上述简介来自于官宣,辰馆对它则另有简评:
人多!宝物多!唐三彩多!(^_^)
人多——毫不夸张地说,陕历博的参观环境有如春节期间的庙会;
宝物多——“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话不是盖的;
唐三彩多——一个接一个的唐三彩展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进陕历博,让我们从唐三彩说起来……
(唐,三彩打马球俑)
什么是唐三彩?
唐三彩: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其釉彩有黄、绿、白、蓝、褐等颜色,故俗称为“唐三彩”。“三”,在古代有“多”的意思,并不仅指数量“三”。
敲!黑!板!
1.唐三彩并非指三!种!釉!色!它可能是单色、双色,也可能是三色或多色(如图1)。一般来说,以黄、绿、蓝三彩最为普遍(如图2)。
2.“唐三彩”不是它的尊姓大名,古文中并未见有关此类器物的记载,该名称只是近代人挖掘唐墓后对此类陶器所给出的一种简便称谓,其专业名称应为:唐代三彩釉陶器。
3. “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两者区别见下文)
(唐,三彩载物骆驼)
唐三彩工艺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工艺,翻成大白话就是:在陶器的表面上施釉,然后低温烧制成器的工艺。具体如下:
以白色黏土作胎料——凹成器物造型——晾干——放入窑内1000度温度烧制;冷却后,上釉挂彩——再次入窑焙烧至800度——成品。
唐三彩是在汉代绿釉与黄釉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进波斯蓝釉技术创烧而成的陶器,其中的蓝色钴料是通过丝绸之路由波斯进口而来。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所施铅釉流动性较强,导致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使得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所呈现出的黄、绿、蓝、白、褐等多种色彩相互交融浸润,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彩风格。
顺便说陶器与瓷器的主要区别:
1.原料不同:陶器用黏土,瓷器用高岭土;
2.烧制温度不同:陶器为低温,1000度以下,瓷器为高温,1200度以上;
3.釉质不同:陶器无釉或低温釉,瓷器均有釉;
4.吸水性不同:陶器胎质疏松,有较强吸水性,瓷器胎质紧密,不吸水;
另外,如果你用手敲击陶罐,其回声沉闷,而敲击瓷罐,则击声清脆。
(唐,三彩七星盘)
唐三彩是做什么用的?
唐三彩创烧于唐高宗时期,鼎盛于唐玄宗时代,后随着唐朝的衰亡而消失。也就是说唐三彩仅产生于唐代,为唐代所独有(后世虽有辽三彩、宋三彩等,其工艺都无法与唐媲美)。
然而,如此精美绚丽的唐三彩其命运却十分令人惋惜:它是明器。明器,陪葬之物也。唐代盛行厚葬,崇信“事死如事生”,也即死者生前所享受的一切,死后也要照单全部带往阴间,就像生前一样。
唐代的厚葬之风助长了唐三彩的发展与流行。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发现唐三彩
1905年—1909年,修筑陇海铁路期间,在洛阳北邙山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之后,这些唐三彩被带到了北京,受到当时一些专家及古玩商的青睐进而一举扬名。
按传统风俗,唐三彩作为明器并不适合放于家中做摆件欣赏。当初唐三彩出土时就因为人们认为它阴气重而砸毁了许多。然而,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它却备受青睐,国际买家频频出手,据说现任米国第一女儿家就摆了一件唐三彩女俑……
呃欧!中国唐代陪葬女俑穿越千年、跨越大洋走进了洋小姐的深宫大宅,当她们双目凝望时,她们会聊些什么呢?
(注:现代唐三彩已作为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与唐代三彩的性质非同日而语)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风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