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滩摆渡人——二战日本大发动艇小传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浅滩摆渡人——二战日本大发动艇小传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498篇原创文章,作者:Moskit

全文共6751字,配图20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1年5月21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Moskit专辑”!

作者Moskit的作品快速入口:

494. 重甲前卫——美国M26坦克发展史

大发动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舰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登陆行动的“门卡”。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发动艇的主要研究者不止是日本海军。相反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本海军对其使用非常有限。这种驳船的积极使用在1942年下半年才开始。同时,它们主要不是用于登陆,而是用于运输部队和物资,主要投放在在敌人的空中攻势凶猛的地方。

一、登陆作战的早期尝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有必要在舰队中配备两栖船只,让步兵及其装备能够迅速在没有布置港口设施的海岸登陆。放在各国面前的手段有两种:能够独立覆盖完成从装载地点到登岸地点的专用登陆艇,以及旨在将部队从运输船运送到海岸的小型登陆艇。前者可以装载重型装备,甚至轻型坦克。后者则更为方便:它们可以被带上运输船甚至军舰的吊架,这就减少了海上准备的时间。

登陆设备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登陆艇各项独立参数之间找到找到一个平衡点:速度、适航性、装载量以及它们的价格。价格决定了能否大规模生产,话句话说就是将来使用的规模。正是因为成本过高,海陆两栖的专用登陆艇在战时并没有得到普及。早在1915年英国的加里波第行动过程中,就开始建造“X ”型两栖攻击登陆艇。标准排水量为160吨,船体为平底,船头有一个折叠坡道。一台60马力的Bolinder型柴油机(或两台40马力的)为这些船提供了高达8节的速度,它们可以在海上独立航行,并在短距离内携带多达500名士兵上岸。

图1. X型登陆艇的3D模型

直到战争结束,总共建造了200艘这样的轻登陆艇。在苏夫拉湾的登陆行动这些登陆艇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1918年后,它们中的大多数被卖给了私人,或者直接报废了。也许是加里波第作战的教训过于深刻,英国海军对更大的登陆艇毫无兴趣,海军将领们看不到登陆作战有什么好的前景。直到1926年,英国海军才开始设计新的的登陆艇,最初被命名为Y型船,后来被命名为机动登陆艇(MLC)。这些登陆艇每艘重16吨,可以搭载一辆12吨的中型坦克。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也只建造了9艘。

二、日本陆军的先行举措

间战期间,唯一认真对待两栖登陆作战的是传统海权国日本。同时,其理念发展的发起者不是舰队,而是陆军,其运输部门在1924年下令开发一种重达6吨的 "大型摩托艇",能够装载多达60名携带武器的士兵,航速至少为8节。1925年的A型登陆艇(或13型——以大正13年为名)被少量生产。它的总长度为13米,有一台60马力的宝马柴油发动机,有一个改良过的轮机舱和上部结构。

图2. A型登陆艇

1930年后,它被B型驳船(5型——昭和五年后)取代,长度为13.7米,去掉了轮机舱,但得到了一个两节的折叠式船首斜坡。同年,C型驳船研制成功,获得了一个有两个突起结构的特色船头——这种船体形状将运用在之后的所有大发动艇上。最后在1932年,出现了一个加大版的D型(或7型)驳船,有一个加固的斜坡,能够装载两个12吨的中型坦克“Yi-Go”(89中战)。

图3. B型大发动艇

大发动艇的研制和装备是绝密的,特别是禁止在媒体上使用它们的照片。不过1937年秋天日军在上海登陆时使用了它们。西方记者拍摄了几张这种驳船的照片,这些照片很快进入了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正是关于大发动艇的信息促使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37年开发了自己的8吨级登陆驳船,并命名为LCVP或希金斯船。

图4. D型大发动艇

D型成为大发登陆艇的主要变种。它的技术特征如下。

长度——14.8米。

宽度——3.4米。

最大吃水——0.8米。

空载重量——9吨。

最大重量——21吨。

发动机——60马力柴油机。

航速——空载时9节,满载时也可达8节。

船员——12人。

运载能力——多达70名携带武器的士兵或多达12吨的货物。

该船有一个平底的金属船体,双底结构,船头和船尾两端凸起——这使大发动艇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而且具有良好的耐航性。由于船头没有两侧的上部连接,其设计必须做加固处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上舱壁,因此可以缩短坡道的长度。驳船也没有甲板,只有在船尾有一个封闭的发动机舱和一个用轻型装甲保护的驾驶室,里面的空间也很狭窄。船体的高度也较为低矮,船底到船身中部的边缘只有1.5米,到两端则为2.2米。

图5. 美国在战后为大发动艇写的技术报告

由于大发动艇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船厂为不同的部门建造,在实践中即使是同一型船只,技术特点也可能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这涉及到发动机:驳船上安装了不同的发动机(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功率为40到150马力,速度和巡航范围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航程达到了100英里(约合161公里),良好的适航性使大发动艇可以在公海上进行较长距离的航行,这是其他国家的类似船只所做不到的。所以自1943年以来,在所罗门群岛和俾斯麦群岛,大发动艇被用作运输部队的主要手段。

此外,轮机舱的大小和形状在船上也发生了变化,武器的构成也有很大不同。最初,为了防御敌人的飞机,大发动艇上安装了两挺7.7毫米机枪,后来可以用一挺13.2毫米的机枪代替。然而,机枪柱极大地干扰了士兵和货物的安置,因此,在大多数大发动艇上,武器被拆除或根本没有安装。

图6. 一式木制大发动艇

由于设计简单,大发动艇的建造数量非常大。从1933年到战争结束,总共建造了4439艘这样的船只——包括1942-1945年的1140艘木制大发动艇。他们没有轮机舱,转向柱仅由前面的装甲板保护。船身的设计被简化,航速也有所下降。木制大发动艇有着两个版本,一式的长度为14.6米,空载排水量为11吨,而缩小的二式只有12.7米长。

图7. 二式木制大发动艇

三、小型发动艇

在建造登陆驳船的同时,军队还在研究“小型机动船”——即小型发动艇。这种船的大规模生产(包含B型和C型)始于1931年。1938年秋天,在中国南部的比亚斯湾登陆时,有210艘参与其中。在中国的登陆行动中,总共有19艘损失,分别为7艘B型和12艘C型。

图8. 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登陆

这些船的长度为10.6米,空载排水量为4.4吨,配备45马力柴油发动机。后来发动机功率增加到60马力。它们可以装载35名士兵或3.5吨货物,巡航距离达到60英里(约97公里)。这些船是钢制的,没有上层建筑,没有甲板,也没有舷梯。他们的生产一直进行到战争结束,数量不明。

四、陆军突击运输船——大发动艇母舰

如上所述,最初大发动艇是根据地面部队的需求设计建造的。日本陆海军有着相当大的矛盾,原因之一就是陆军试图掌控全部的军队。以此陆军成立了自己的海军部队,战争期间总人数达到三十万人。整个动员的运输船队中,有高达三分之一的船只是由陆军控制的。甚至在战前,陆军就已经订购了自己的军舰。

1934年,一艘特殊的登陆舰“神州丸”号完工下水——这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的突击运输舰,被设计用来在没有港口设施的海岸快速卸载部队和装备。该舰标准排水量为9000吨,速度高达19节,载有29艘大发动艇和25艘小发动艇,借助这些驳船可以同时让2200名士兵上岸。发动艇被放置在船体内部,可以通过两侧的舱口从半埋式的船坞中开出来,或者沿着船尾的倾斜斜坡下降,也可以使用大型起重机从船头舱口卸载。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发动艇会被带到船的一侧,并使用吊梁式起重机装载。与流行的说法相反,“神州丸”号上没有水上飞机和弹射器,但该船可以装载和卸下飞机。

图9. 神州丸号绘画

“神州丸”号参加了侵华战争。1937年8月,上海和天津登陆部队的登陆部队就乘坐该船。次年10月,她参与了第21军在中国南部、香港以东的登陆行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她仍然是日本唯一的专用登陆舰。

图10. 秋津丸号绘画

到1941年,日本才开始将正在建造的民用船只重新装备成能够运载大发动艇的特殊两栖运输船。总共建造了9艘这样的船只,排水量为8500到12000吨。“秋津丸”和“尼津丸”有飞行甲板,大发动艇被存放在主甲板上,并通过吊车降到船外。在“摩耶山丸”和“玉津丸”上则不同,前者中的大发动艇一些被存放在主甲板上,一些被存放在船舱里,后者则通过大型闸门的斜坡从船尾下水。

图11. 熊野

较小的运输船“木津丸”、“日向丸”和“摄津丸”也以同样的方式安置。但是这里的船尾舱口是为加大尺寸的“东京快车特别发动艇”准备的(长度为17.6米,标准排水量为20吨),它们从1943年开始生产,用于运输中型坦克。

在最小的(5656吨)运输船“高津丸”上,大型发动艇被放在上层甲板上,只有在起重机的帮助下才能下降。最后,在1945年春天开始服役的“熊野丸”号航空母舰上,大发动艇和飞机一起被存放在机库里,只有在起重机的帮助下才能下水。

图12. 表现摄津丸卸载登陆部队的绘画

五、舰队高速运输船

虽然日本海军参与了陆军大发动艇的开发,但海军起初并不十分感兴趣。显然,他们认为其适航性和航程都不够。只是在1941年,两艘旧的峰风级驱逐舰“岛风”号(注意和岛风级岛风号相区别)和“滩风”号,被改装成高速运输船,配备了一对大发动艇。为此拆除了一半的锅炉和火炮,所有的鱼雷发射管和深弹投放装置。船尾部分被切割到几乎与水线持平,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斜坡,用于将大发动艇放入水中。改装之后的高速运输舰可以搭载250名步兵,航速也有约25节。这两艘船被指定为1号和2号巡逻舰。

图13. 峰风级驱逐舰岛风号

在1941-1942年,8艘枞级驱逐舰被改装为类似的高速突击舰。她们也拆除了所有的鱼雷武器,一门120毫米的尾炮和三个锅炉中的一个,结果速度降低到18节。这些舰艇可以搭载一个步兵连(150人)和一艘大发动艇。这些船没有得到舰名,而是得到了数字代号(从32到39),编号之外的31号巡逻舰(前驱逐舰菊号)没有得到登陆设备。

此外,几艘缴获自盟军的驱逐舰也按照类似的计划进行了改装,其中106号(前荷兰“邦克特”号)和102号(前美国“斯图尔特”号)也装备了大发动艇。

图14. 枞级驱逐舰栗号

1944-1945年间,日本海军在枞级驱逐舰的基础上,建造了22艘T型高速登陆舰,标准排水量为1500吨,每艘舰载4艘大发动艇,从船尾通过特殊的轨道放入水中。

图15. 由盟军驱逐舰改装的102和106号巡逻舰

六、战争初期两栖作战中的突击运输船

到1941年12月,日本陆军和海军共拥有10艘快速登陆艇和一艘突击运输船(“神州丸号”)。1942年1月,他们又增加了第二艘突击运输船——“秋津丸”。这是一艘前客轮,从1939年开始就一直在船台上等待下水。1941年6月被陆军(注意是陆军)征用进行重新装备。所有这些船都参加了1941-1942年在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登陆行动。

1941年12月8日,1号和2号巡逻艇参加了在菲律宾北部的巴坦尼斯群岛的登陆行动。

1941年12月11日,32号和33号巡逻艇参加了在威克环礁的不成功的登陆行动。

1941年12月12日,34号、35号和36号巡逻舰参加对菲律宾莱加兹皮的入侵。

1941年12月20日,36号和37号巡逻艇在菲律宾南部的达沃运送了登陆部队。

1941年12月23日,32号和33号巡逻艇在威克岛进行登陆作业,冲摊搁浅后损失。

1941年12月24日,1号和2号巡逻艇在吕宋岛东部的拉蒙湾进行登陆作业。

1941年12月25日,36号和37号巡逻艇在菲律宾南部苏禄群岛的霍洛岛运送了登陆部队。

1942年1月11日,1号、2号和34号巡逻舰在西里伯斯岛的万鸦老登陆,36号、37号和38号在塔拉干岛登陆。

1942年1月31日,34号和39号巡逻舰在安汶岛运送了登陆部队。

1942年2月12日,1号和2号巡逻舰在西里伯斯岛的望加锡运送了登陆部队。

1942年2月20日,1号、2号和39号巡逻舰在帝汶岛的古邦运送了登陆部队。

1942年3月1日,五艘巡逻舰(34号、36号、37号、38号和39号)同时参加了在爪哇岛东部的泗水的大规模登陆行动。

1942年3月31日,34号和36号巡逻舰确保了对印度洋圣诞岛的暂时占领。

然而,并不是所有列出的船只都配备了大发动艇。因此,在威克岛登岸时,32号和33号巡逻舰被迫冲摊搁浅卸下步兵——如果有大发动艇的话就可以避免损失。

“神州丸”没有参加这些早期行动,她参与了将第25军的部分部队运送到已经占领的泰国的工作。在2月18日,她和“秋津丸”一起,被列入一个由56辆运输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参加爪哇岛攻略作战。日本陆军第16军的指挥官,今村均中将,就在“神州丸”上。

图16. 最上号巡洋舰,一侧6具鱼雷发射管,当时进行了齐射

2月27日深夜,巡洋舰“最上”号将正在航行的船团误认作盟军舰队,齐射了六枚鱼雷。其中一枚鱼雷击中了“神州丸”。“神州丸”在浅水区沉没,船上的今村均中将抱着一块木板险些溺毙。

“最上”号舰长发现闯了大祸,本打算出面自首,但是今村均在获悉友舰误击后一口咬定是被盟军舰队所袭击,并非友军所为。此事在今村均的坚持下没有追究当事人责任。海军对此非常感激,一度登门向今村均道谢,没有在42年海陆军最紧张的时期激化双方矛盾。

说到今村均,也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42年在南洋瓜岛东征西讨,看出了美日海陆军势力的巨大差距,一度感慨帝国要完。后来大本营一纸调令让他去守拉巴尔,他敏锐得意识到将来被美海军封锁后,粮食肯定是运不进来的。所以在去之前他没要多余的部队而是要走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去岛上种粮食。后来美海军封锁这些孤岛边陲,其他日军饿得要死,就他今村均手下的部队不愁粮食,安安稳稳得迎来了终战。

再说回“神州丸”,沉没之后就一直在浅水区泡着,直到1942年9月才被打捞上来,一年后才最终被修复。

图17. 今村均

之后“神州丸”、“赤津丸”和其他后来服役的突击运输船只用于运输部队和装备。根据一些报告,“神州丸”号上有多达7500人。它于1945年2月3日在台湾海峡被击沉,首先受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然后是第38特遣舰队的俯冲轰炸机投下的五枚炸弹。382人随船沉入大海。

“秋津丸”号死得更早:她于44年11月15日在东海被美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2246名水手和士兵死亡。两天后,美国潜艇击沉了同属HI-81船队的另一艘突击运输船“摩耶山丸”号,造成3437人死亡。

图18. 39 号巡逻舰被潜艇鱼雷击沉的照片,照片拍摄于美军潜艇潜望镜视角,可以看见其舰尾为卸载大发动艇进行的改装

七、大发动艇的战斗使用和改装

在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登陆战中,日军积极使用普通的动员运输船作为大发动艇的载具。这些两栖突击艇最大规模的使用是在苏门答腊岛的巴伦邦登陆时进行的。

1941年2月14日,南方远征舰队前线运输分队(8艘运输船由轻巡洋舰“川内”号陪同)到达班克岛的蒙托克港。大发动艇从运输船上被放下来,部分登陆部队跳上驳船,穿过20英里的班克海峡。

2月15日深夜,大发动艇上的登陆部队到达了巴伦邦,与2月14日上午在这里登陆的空中突击队会合。大发动艇在英国飞机的攻击下,行程超过60英里到达了预定地点。这次海空联合突击使日本人几乎完整地夺取了普拉蒂亚炼油厂。

海军开始使用大发动艇的时间比陆军晚。如上所述,到战争开始时,即使是专门改装为其载体的登陆舰也还没有拿到专用的运输艇。舰队的辅助运输船当然也没有拿到运输艇。例如,“安昙山丸”号在1942年1月24日的作战中才收到三艘大发动艇,当时她确保了在拉包尔的登陆行动。在1942年5月3-4日,“安昙山丸”号在图拉吉登陆时使用了这些大发动艇。

海军为了弥补自己的后知后觉,开始为海军陆战队大量订购大发动艇——甚至和陆军指定的是同一家工厂(大发株式会社工场),甚至没有通知已经下达了大量订单的陆军。工厂的产能是有限的,陆海军都强迫工厂先完成自己的订单。双方一度闹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海军最后做出了一些让步才让事情平息。

早在1942年秋天,日本舰队就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大发动艇。它们被用于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斗,以及在新几内亚米尔恩湾登陆与在布纳和戈纳补给驻军时。从1943年夏天开始,它们已经成为日本舰队在所罗门群岛的主要交通工具。

图19. 安装有鱼雷的大发动艇

渐渐地,大发动艇开始被当作轻型炮艇使用。在它们中的一些上,简单地安装了野战炮,而其他的则装备了200毫米的火箭发射器。最后,为了保护护航船队不受敌人飞机的攻击,一些大发动艇安装了25毫米的96机炮,尽管这减少了它们的载货量。此外,大发动艇还被用于布雷艇的角色,甚至是充当临时的鱼雷艇——在两侧的拖架上安装了两枚鱼雷。

1943年,开始制造更强大的大发动艇版本,称为五式大发动艇。该船的排水量为30吨,配备了两台150马力的柴油机,在甲板上有两门25毫米96机炮,可以装载多达30吨的货物。不过,这船只建造了一个样品。

不少大发动艇从战争中幸存下来,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与其在战斗在被击沉,在工厂被拆解或是静静地迎来败解,也不是一件坏事。

图20. 瓜岛上被抛弃的大发动艇

参考文献:

· Mark Still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Antisubmarine Escorts 1941-45.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7

· Japanese Landing Craft of World War II. U. S. Naval Technical Mission to Japan Staff. Merriam Press, 1997

· Far Eastern Small Craft. ONI 208-J. Division of Naval Intelligence. March 1945

·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weekly bulletin, Vol. IV, No. 11. 14 March 1945. Report № 13-e (35)

· «Rekishi Gunzō». History of Pacific War. Vol.62. 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Forces. Gakken (Japan). January 2008

· Ships of the World. Special issue. Vol.45. Escort Vessel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Kaijinsha (Japan). February 1996

· The Maru Special. Japanese Naval Vessels. No.49. Japanese submarine chasers and patrol boats. Ushio Shobō (Japan). March 1981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