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夺得高加索油田也会大失所望?苏军早有预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德军夺得高加索油田也会大失所望?苏军早有预案

1942年7月24日苏联南部,德军“蓝色方案”已实施了27天,苏军参战的几个方面军像以往那样,未能阻挡住德军的进攻。不同的是,苏军“逃跑”的速度显然快于德军的闪击战,以至于德国元首希望消灭苏军重兵集团主力的想法破灭。

为此,不甘心的德国元首勒令延误战机的博克元帅退休,并将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集团军群,分别进攻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随着攻占罗斯托夫,德军再次夺取了顿巴斯资源区,下一步将撞开高加索的大门,夺取那里的油田。

苏德双方都把高加索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高加索的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全苏联65%的天然气和56%的锰矿都出自该地区,特别是维持战争的战略物资石油,更是占到了86.5%。德军一旦夺取,就等于切断了苏军的“血液动脉”,并封锁英、美军援经由里海和伊朗的重要通道。

换句话说,高加索地区的得失决定了整个苏德战争的胜负。对此,德国元首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将苏联描绘成德国的“后花园”,而夺取高加索更是其重要的战略目标。就在攻占罗斯托夫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下令尽快夺取该地区。

首先,从战术角度讲,他指示A集团军群必须围歼退过顿河、驻守在罗斯托夫以南和东南地区的苏军南方面军,而后肃清黑海东岸并消灭苏联黑海舰队;而盘踞在克里木半岛的第11集团军分兵渡过刻赤海峡,合兵一处沿公路向东南方向推进。

其次,为快速夺取石油,德国元首为担任主攻任务的A集团军群增派了更多的部队,其下属的3个集团军中有2个是装甲集团军,总兵力共计31个师、约57万人。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夺取600公里以外的格罗兹尼以及1000公里以外巴库的油田。

更重要的一点,为了“全须全尾”地夺得油田,德国元首注重进攻速度的同时,强调“除非地面作战的绝对需要”,尽量避免实施空袭,以此保护这些油田能够很快“为己所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加索的石油也是维持德军继续战争的关键。

与此同时,除了加强作战部队外,德国元首还准备一支特殊部队,即所谓的“石油旅”。这支由1万名石油技术工人组成的“专业部队”,更懂得该如何夺取油田,并在占领后能够尽快恢复油田生产。可见,石油在其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事与愿违。

1942年夏,德国元首为了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不仅派出了强大的突击力量,而且为避免苏军在油田陷落前进行破坏,还专门从战俘中招募高加索人组成特遣队,提前对油田进行“保护性”进攻,确保设施的安全。

为了不给苏军任何回旋的余地,就在罗斯托夫的巷战还未完全结束时,A集团军群就已经开始分3路展开进攻,首要目标就是近400公里外迈科普油田。然而,尽管德军总兵力拥有5:1的绝对优势,但要完好地获得油田也不是轻易而举的事情。

一是,早已看透德国人意图的苏联统帅,决定加强高加索地区的防御,甚至不惜放弃罗斯托夫的防守,将南方面军主力撤往高加索,尽管撤退中的苏军依然慌乱不堪,但在德军必经之地埋设地雷,甚至炸毁大坝,以此延缓德军前进的速度。

二是,高加索地区的地形非常适合易守难攻,在顿河以南是无水、干旱的大平原,几乎没有道路,只有沿岸的公路和铁路连接着主陆,但苏联黑海舰队是不会给德军太多的活动空间;而海拔5000多米的高加索山脉,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上去。

更关键的是,面对无休止的撤退,苏联统帅签署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誓死保卫祖国,不准后退一步”,并警告再有类似情况,指挥官将受到严惩,逃跑者将枪毙。苏军官兵都清楚,这个警告不是说说而已。

于是,由布琼尼指挥的北高加索方面军开始认真抵抗,虽说依然抵挡不住德军的进攻,但利用高加索地形还是让前进中的德军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战线拉长、后勤补给困难,德军不得不通过空运为坦克加油,每天强行军的速度仅为50公里。

尽管如此,德军还是攻占了迈科普,德国元首终于夺得了梦寐以求的油田,但让其失望的是,经德军“石油旅”的专家和工程师确认,短时间内恢复石油生产根本不可能。原来,早在德军攻陷之前,布琼尼就命令士兵对油田进行了破坏。

苏军不仅填埋了所有的油井,而且撤走了一切采油设备,搬不走的要么掩埋、要么炸毁,宗旨就是一条“不给德军留下一滴油”。在苏联统帅看来,既然保不住,也不会给对手留下,即使双方都打回“石器时代”也不足惜,苏联有的是人和物。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