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
明治维新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关于其性质,现在史学界认为是革命,毕竟见血了,发生了战争,旧权威也被推翻了。但倒幕并不是日本一开始的追求,日本最初追求的是和平改革,这就是幕府绝境中的自保——公武合体运动。
幕府高官会议
一、外样登场
在德川体制中,大名分亲藩、谱代、外样三类。亲藩,和德川家有亲戚,地位高、封地大,但在幕府的官阶不高;谱代,是德川家最信任的外姓,在中央幕府能当大官,但他们封地少,实际能力也有限。外样,是幕府最不信任的异己势力,被严格限制在西南偏僻地区,地位全无,但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他们发展走私贸易,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实力强大。
大名
以1853年佩里叩关为开端,幕府中央受到了巨大的外来压力。当列强大军舰开到东京湾,幕府慌作一团,指示交涉官:“不能失国体,又要慎重”。西方殖民者逼幕府签开国条约,幕府无计可施穷于应对,放松了对国内藩国的管辖。可以说列强的到来打破了幕府二百年的平静和秩序。
影视剧中的佩里
按照惯例,幕府制定政策,召集中央高官,老中、大目付等人商量一下,提交个报告,将军盖个章就完事了。但现在面对列强全面威胁,这种多人寡头做出的决定,因为有害国家,可能不能被地方执行。实际上,当佩里要日本开国的时候,老中阿部正弘召开了重臣会议商讨,之后阿部收到了亲藩、谱代等有资格给幕府提意见的大名的50封建议书,其中34封要求拒绝洋夷,14封模棱两可,2封主张接受。
日美交涉
阿部权衡利弊,为了防止因接受开国而引火烧身,只能公开佩里的要求,征求所有大名的建议。阿部的算盘是,最后的决策,是大家一起商量的结果,卖国一事,大家都有份,谁也别想往外摘。
和洋人交涉的幕府官员
二、公家登场
原本,德川体制下,《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天皇公家政府只能从事文化。1856年列强逼幕府签通商条约,通商一旦成立,日本会受到西方更强烈的冲击,日本大名普遍要求拒签条约。但幕府自知无力抗衡列强,列强还用英法联军侵华做由头,说侵完华就来侵日,还是提前签约吧。
幕府为了压制不安势力,希望和外国的条约能取得天皇“敕许”。按幕府的想法,天皇公家就是个摆设,幕府让他干啥他就得干啥,现在意思意思,让公家按幕府的要求同意条约,公家也不敢有异议。但没想到百年来不出声的公家,突然勇敢了起来,坚决不卖国。为此,幕府宰相之一的堀田正睦亲自去京都游说,结果公家更端起了架子,堀田入京一事被公家当成幕府向朝廷投降而被大肆宣扬。朝廷俨然幕府的上司。
就这样,被德川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天皇公家政府,又被德川家抬了回来。除德川幕府外的强藩、公家两股势力,也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京都
三、将军继承问题,递给强藩和公家的一把刀
堀田上洛(就是上京都)一事暴露了幕府权威的不足。被压制几百年的外样大名和公家,重新发现了自己的重要,开始在外事和内政上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此时幕府又屋漏偏遭连夜雨,1858年初,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病危。谁继任新将军,成了幕府内部的大问题。为此,幕府内部,以中央幕府利益为主,秉持旧幕府封建体制的人,以井伊直弼为头目,主张拥立纪伊藩庆福,是为“南纪派”;接受西方部分知识,主张开国革新、统一全国的人,则拥立庆喜,他们以水户藩主德川齐昭为头目(齐昭本身也是个幕府利益者,但为了让儿子庆喜当将军,才加入这些人的阵营),他们被称为“一桥派”。
一桥庆喜
围绕继任将军问题,两派明争暗斗,同时拉拢其他势力,壮大自己。南纪派代表亲藩、谱代利益,所以得到广泛的既得利益者的支持;而一桥派勾搭上了九州的萨摩藩等强藩(以萨摩为代表的外样,前面说了在旧幕府体制下毫无权力,但他们能发展走私贸易,实际积累了大量财富)和无权力而有权威的朝廷,为了得到这两股势力的支持,一桥派许诺进行体制改革,要公武一体,幕府不再独裁,而是吸收强藩和公家公卿,参与幕政,革新日本。如此公武合体初现原型。
支持公武合体的萨摩藩
四、南纪派的接盘
1858年4月,南纪派头目井伊直弼取得了大老称号,这个称号是幕府最高称号,一般不设立。7月,在家定瘫在床上等死的时候,井伊不等朝廷敕许,就签订了“通商条约”。8月,家定死了,朝廷下了《戊午密敕》,谴责井伊卖国和无视朝廷,表示要排除井伊,暗示庆喜才是新将军。但经过幕府实际掌权者大老井伊的全盘策划,庆福还是当上了十四代将军,恼怒的一桥派又联合了攘夷愤青、公知、大V、键盘侠、五毛等,让他们一起骂井伊卖国,鼓动全国人民反井伊。
对此大老井伊不再心软,直接诉诸武力,开始了安政大狱,将异己声音公知、键盘一概杀死。井伊终于遭到了愤青们的报复,遇刺身死。
井伊直弼
经过安政大狱,幕府和朝廷、强藩等矛盾扩大,这不利于新将军的统治,所以为了标榜与民更始,新幕府任命了相对和气的安藤信正为首席老中,安藤推广一桥派曾倡导的公武合体运动,以便将反对势力吸入幕府,加以控制。
其实自堀田上洛后,京都朝廷也分裂了,一部分赞同一桥派的公武合体,主张天皇君临天下而不掌权,设立以将军为首席的召集天下人才的列侯会议,这个会议中有旧大名,有公卿,也要有各藩推荐的人才,和君主立宪下的议会十分类似。另一部分人则转向了攘夷反幕,代表就是三条实美。
三条实美
1860年,安藤积极促成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下嫁将军之事。公家一侧,孝明也不是个反幕府的人,他也赞同公武合体,所以表示了赞同。1862年初,和宫嫁入江户。1863年初,将军庆福(改名家茂)上洛拜谒天皇,这样公武合体形式上成立,之后将军陪同天皇驾临贺茂神社,一起祈福,公武合体运动达到极致。而在将军上洛前,70余家有实力的大名已经进入京都,等着召开以将军为首的列侯会议,商讨权力的再分配,这也意味着京都才是权力中心。
和宫
当年8月,自以为公武已经合体,日本空前团结的孝明天皇指使臣下驱逐攘夷反幕分子,以会津藩主松平容保(德川亲藩、京都守护职)和淀藩主稻叶正邦(德川谱代、京都所司代)为主,依靠外样强藩萨摩的藩兵发动了八·一八政变,抓了部分死硬攘夷反幕分子,三条实美等公卿逃亡长州。此后京都朝廷被公武合体派占据,幕府赢得了短暂辉煌。
萨摩藩兵
文史君说
都说清朝的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是骗人的把戏,但是放到日本公武合体身上,何尝不是这样。1863年后列侯会议的确召开了,公武也合体了,但是列侯会议是靠实力和支持度说话的。在列侯会议中,幕府就是最大的强藩,而能参与会议的大部分都是幕府的亲藩和谱代,实际还是对幕府言听计从。萨摩等少数外样大名参与列侯会议,可自己的意愿很难被赞同,所以实际上还是幕府独裁。为了改变这种花瓶地位,萨摩也逐渐加入到了反幕阵营。可反幕成功后,萨摩不依旧和长州垄断政权,排斥异己嘛?
参考文献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南总社,197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