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在我们的印象中,北伐这个词似乎经常出现,比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东晋祖逖北伐,南朝陈庆之北伐,宋朝岳飞北伐,明朝朱元璋北伐,以及太平天国和后来的民国北伐等等。
可以看出,北伐作战在中国历史上不仅频繁出现,而且北伐的成败,还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关键。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诸葛亮和太平天国的北伐,来对比朱元璋和民国的北伐,就可看出。
不过奇怪的是,为何唯独向北作战时叫做“伐”,其他方向的作战任务都叫做“征”呢?这背后有何含义?
何为“征”?
想要明白其中含义,就要从“征”和“伐”这两个字入手。首先我们来看看“征”字在古代的含义。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丰都(如今陕西先户县)。之后周朝创立分封制,实行“礼乐制度”。因“礼乐制”对社会的规范合理,对人与人之间身份的划分清晰,使得各路诸侯纷纷学习和效仿。
如果遇到一些“礼”不能解决的矛盾时,那么可运用“乐”来缓解和调和社会矛盾。不过有些问题,是“礼乐”也无法解决的,比如反叛作乱等。
如果发生了诸侯造反的情况,周天子就会派兵平乱。但周朝讲究礼数,哪怕是打仗也要先礼后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交战时就要用“征”这个礼貌用词来称呼。
《孟子》记载:“征者,上伐下也”,意思是说,征讨,是上级对下级的军事行为。因此那些使用“征”字的军事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军事礼仪。
当然,周朝因为分封制度的原因,各路诸侯都分布在周朝四周。若东边有人反叛,那么向东出兵的军事行动自然就叫“东征”,向西和向南也是这个道理,唯独向北不同。
因为当时北方是“狄”的地盘,“狄”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也是一种蔑称。加上北狄部落作战不讲礼法,且野蛮凶残,因此和他们作战,根本不用讲究军事礼仪,直接开打就是了。
那么古代用作战争的字有很多,为何要用一个“伐”字呢?
何为“伐”
根据现代学者对古文字的研究发行,“伐”字最初是一个戈刃架在人的脖子上的形象文字,可以解释为砍断,或者斩杀的意思,是一个攻击性很高的字。
之后经过演变,伐字逐渐用于战争词组,比如杀伐,讨伐,国伐,讨兵等等。甚至连文人也不甘落后,发明了“口诛笔伐”这个成语。可见伐字不到非常时候,是不会使用的。
不过到了宋朝,“伐”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甚至在当时是“侵”字的反义。比如金国攻打临安府的时候,《宋史》记载金兵南侵,而宋兵为保家卫国则要北伐。
这一侵一伐之间,透露了多少血泪心酸。
纵观两宋的历史,史书中多次出现“北伐”这个词。除了前面说过的岳飞北伐,还有元嘉北伐、张浚北伐、韩侂胄北伐、雍熙北伐等等。
这其中有胜也有败,比如雍熙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发动的北伐,结果20万宋军惨败,连名将杨业也兵败被俘,可谓损失惨重。
愤怒和决心
中国自古讲究“恩怨分明”,在对待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上,古人往往表现得非常气愤。在古人的眼里,这些人四处流窜,时不时骚扰边境,杀人越货,抢夺资源,使得家国不安,着实让人愤恨。
也正因如此,每每北上作战时,很少使用军事礼仪的“征”字,而是非要用一个有着砍伐、击杀意思的“伐”字来表达愤怒和决心,似乎不成功便成仁,誓要将其杀个片甲不留才甘心。
而这,也正是为何古代向北作战时不叫“北征”,而叫做“北伐”的原因。只不过因为和古文字的含义以及古代军事礼仪相关,因此少有人知。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史记》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