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东,很容易想到山东大汉的爽直,以及很有地方特色的煎饼卷大葱。要是有人突然发问:山东为什么叫山东?山东的“山”是哪座山?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太行山呗!估计很快就有人反驳,从地理位置来看,山东位于太行山以东没错,但河北也一样,而且位置更正,那河北怎么不叫山东呢?要搞清这些问题,还是得从历史中找答案。
山东省,简称“鲁”,省会济南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与辽东半岛隔渤海相望,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相邻,总面积15.71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0070万人(2019年)。山东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春秋时期山东大部分地区主要为齐鲁所有,故山东也称齐鲁大地。
“山东”之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山东”范围很大,指崤山以东。崤山在哪里呢?在今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灵宝县南部、洛阳市洛宁县西北。崤山是秦岭东段的支脉之一,呈西南—东北走向,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
崤山长约160千米,宽约40~50千米,主峰青岗山海拔约1902.6米。崤山山高谷深,形势险陡,自古以险峻闻名。古代崤山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谁控制崤山,就能掌握战略主动权。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之一——崤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未果,撤军时途经崤山。晋襄公在崤山设伏,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元气大伤。秦国崛起后,据崤函而拒山东六国,最终成就霸业。
古人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就是站在秦人的视角来看的,秦国也确实如此,经常把崤山以东的楚、赵、魏、韩、齐、燕六国称为“山东六国”。比如,秦国宰相范睢说自己曾生活在山东,就是指崤山以东,因为他本是魏国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山东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东汉时山东指太行山以东,而不再是指崤山以东了。唐朝时,山东的范围大致就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山东、河北,以及河南北部。当时的山东两大士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就是在今河北省境内,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让高士廉编著《氏族志》来打压山东士族,确保李氏皇室的统治地位。
虽然元朝时才出现行省,但在宋朝时,“山东”的范围基本上就和如今的山东省差不多了。宋人给诗词做注时,就称“现在所谓的山东,实指今之齐地”。这是基于地理位置上的习惯用法,当时行政区划中并没有山东,而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山东”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始于金朝,金人南下占领山东地区以后,改称山东路,后来设置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
元朝时,采用行省制,行省就相当于现在省的概念,不过当时山东和河北都是中书省的辖区。明朝沿用行省制,设山东行省,虽然名称改称山东布政使司,但是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山东省,一直沿用至今。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