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奉明朝正朔五百余年 只因仰慕华夏?不一定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朝鲜奉明朝正朔五百余年 只因仰慕华夏?不一定

明代北京市井

明代北京市井

东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中国为中心,文化经济辐射他国的华夷秩序圈。近代之前,这种带有古老历史印记,观念大于实际的藩属—朝贡体制,一直是东亚稳定的国际秩序原则。朝鲜在这套体系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明朝将都城迁到北京后,更近的地理位置使得两国联系更加密切。

明清对立之时,朝鲜虽然被满清武力征服,但仍然“暗通明朝”。明朝灭亡后,朝鲜甚至有过北伐的举动,也一直奉明朝为正朔,祭祀明朝皇帝。其认为清灭明是“华夷变态”。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是单纯的感念明朝,还是仰慕华夏文化,抑或是潜藏一种隐秘的心理?

一、尊明与小中华意识

1392年,李成桂登上王位,朝鲜进入了李氏王朝。由于对明朝的亲善态度,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其朝鲜的国号,将其纳入藩属体系之内,从此开启了明朝与朝鲜接近三百年的友好关系。

李成桂

李成桂

对于明朝,朝鲜采取的态度是“诚心事大”,在朱子学说的影响下,朝鲜承认了自己“夷”的地位。不可否认,朝鲜如此放低姿态顺服于明朝,是有着自身的利益考量。借着朝贡的名义,朝鲜常常从明廷那里获得极大的回报。一年多次来京朝贡,使得明朝也产生厌恶,永乐大帝不得不规定其每年朝贡次数不超过两次,但实际朝贡次数并未受到真正的限制。除此,朝鲜也可通过朝贡的机会,进行民间贸易以此获取利益。应该说,朝鲜对于明朝的倾慕态度,以及极力想要维持华夷秩序的思想,离不开务实外交的考量。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但这绝不是朝鲜采取“事大”、“倾慕”明朝的唯一原因。朝鲜在华夷秩序圈中的地位,本就不同于其他藩属国。不仅是朝鲜自身,明廷也认为朝鲜在外夷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朝鲜在明虽称属国,而无异域内”。实际行动上,明朝“复加伏礼,锡赉濒渥,他蕃不敢望”,特别是壬辰倭乱时,明朝全力的救援保住了朝鲜的存在。朝鲜相应也保持着低姿态,“事大之礼益恭”,确实在思想层面,对于明朝所代表的华夏文化十分倾慕,对于明朝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

这种情况下,朝鲜逐渐萌发了“小中华”意识。这种观念一方面是自我民族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来源于对华夏的认同,是一体两面的。朝鲜为自己构建的历史上溯到“箕子朝鲜”时期,“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箕子本为商朝正统,朝鲜祖先来自于箕子,无异于朝鲜也是华夏。

至今朝鲜境内还有箕子陵

至今朝鲜境内还有箕子陵

此后朝鲜与中国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相对其他藩属国,朝鲜无疑也是最接近华夏文化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朝鲜必须要依附于明朝,认同明朝的上国地位,才能保证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受到朱子学派“正统论”的影响,朝鲜政权必须名正言顺。而来自于明朝的认同,其实就是朝鲜强调自身地位的方式。

二、尊周攘夷

在“小中华”意识的影响下,朝鲜也开始构建起了以自我为中心,仿照明朝藩属体系的“小华夷圈”,而这其中便包含着尚在发展阶段的女真族。可见一直以来朝鲜对女真族的态度:女真是蛮夷,而自己是中华,朝鲜的文明程度是高于女真的。虽然同处在藩属体系中,但朝鲜的地位是与女真不同的,更不要谈女真与明朝的地位。尚处在“兄弟之国”时,朝鲜对渔猎的女真部族,是没有任何文化认同的。

朝鲜、女真局势图

朝鲜、女真局势图

万历之后,明朝东北方女真势力逐渐扩大,对于明朝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朝鲜因其地理位置,处于两大势力之间,满清与朝鲜的实力格局也在悄然改变。1627年,皇太极为了迫使朝鲜断绝与明朝的联系,大军征讨朝鲜,史称“丁卯之役”。1636年,皇太极再次带兵攻入朝鲜,史称“丙子胡乱”,迫使朝鲜与满清建立宗藩关系。这对于朝鲜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满清推翻明朝,本就是“华夷变态”,蛮夷侵入华夏。而这样攻入本土的武力征服,使得朝鲜强化了自己是华而满清是夷的观念,对于清朝的臣服并非文化认同上的臣服。满清因与明朝战争的需要而对朝鲜资源的掠夺,更加强化了朝鲜对于满清的仇恨感。

皇太极剧照

皇太极剧照

所以,此时期朝鲜朱子“义理派”中的“尊周攘夷”观念占据思想主流。“尊周”其实也就是尊明,“攘夷”其实便是攘清。表面上满清的武力征服使得朝鲜“事清”,但在文化以及身份的认同上,朝鲜依然归顺于明朝,视满清为胡虏。处于一种“口服心不服”的状态。

这在明清两方的战争中也有所表现,朝鲜背地里其实“暗通明朝”,私下与明朝仍有来往,且为之提供军事情报。崇祯皇帝死后,朝鲜孝宗皇帝甚至积极准备北伐,并制定了长期与清军作战的计划。以期光复明朝正统,但最终因财政困难而不可行,孝宗皇帝也未行北伐而先崩。时人对满清更是喊出:“虏者,君、

父之大仇,不忍共戴一天,蓄憾积怨,忍痛含冤”,可见对于满清的仇恨。

古代朝鲜服饰

古代朝鲜服饰

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满清占据优势的时期,朝鲜依然对于明朝采取尊崇态度。这就不仅仅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但当南明政权都覆灭后,朝鲜还会尊崇明朝吗?对于新建立的清国,态度会发生转变吗?

三、自我意识与华夏正统

满清入关,建立清朝后,朝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奉行“尊明贬清”的态度。朝鲜使者称到明朝京城的朝贡为“朝天”,到了对清朝的朝贡,则变为了“燕行”,此中心态昭然若揭。义理派提出明朝对于朝鲜的三大恩情:赏国号“朝鲜”,树立李朝正统地位;万历年间出兵抗击日军,挽救朝鲜;崇祯皇帝派皮岛总兵陈洪范出兵,救援被皇太极围困于南汉山城的仁祖。所以,朝鲜在明亡后国内依然奉明廷为正朔,继续沿用明朝年号达二百余年,也保留着对于明朝皇帝的祭祀。这样的姿态,无疑体现了朝鲜对于明朝的缅怀。对于清朝,朝鲜认为,“然而不谓之上国者,何也?非中华也。我力屈而服,彼则大国也。大国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认同清是大国,朝鲜只是屈服于他,但其并非是中华,所以不能遵奉他。

近代朝鲜依然奉明朝正朔

近代朝鲜依然奉明朝正朔

但与此同时,清朝对于朝鲜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曾经的武力威胁也逐渐转变为了怀柔政策。清朝不断减少朝鲜的贡品、增加礼遇、不再派遣质子的行为,也一定程度软化了朝鲜对于清朝的态度。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朝鲜接受了对清朝的“事大”,面对这种情况,曾经的“义理派”与“务实派”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也促使朝鲜的“尊明贬清”的华夷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乾隆年间的朝鲜兴起的北学派,便相当程度的突破了曾经的华夷界限,主张向清朝学习,是华夷观局部的一个调整。但从根本上来说,其也并未突破传统华夷观。埋藏在朝鲜思想中的暗线,仍然是把清朝当作胡虏。

朝鲜孝宗

朝鲜孝宗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在明亡后,仍然坚持奉其为正朔,树立严格的夷夏之防,其实也潜藏了“华夷嬗变”的意味。曾经的上国明朝灭亡,而取而代之的满清却是不折不扣的蛮夷。如此,对于满清所代表“中国”的认同便不复存在,所谓正统的“中国”随之移到了朝鲜。“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也”,这将朝鲜的心态表现的很明显,纵使不能恢复华夏的疆域,但我们通过遵奉明朝,却得以保存了华夏的文化。这是自我民族观念不断强化的结果。明朝灭亡后,朝鲜对其的尊崇不仅仅受到了“义理派”以及报恩思想的影响。其表面上对明朝正统的遵奉、对华夏文化认同的背后,实际潜藏的或许是自身民族观念的发展。

万国来朝

万国来朝

文史君说

华夷秩序,藩属外交体系,都是一种非对称性的外交。朝鲜任何时代“华夷观”变化,主线都应该是自我民族意识的发展。因为长期处于非对称性外交的状态下,其民族意识的发展觉醒,也需要依靠曾经所依附于文明,这是朝鲜民族思想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矛盾。但无可否认,这也是朝鲜等国家突破华夷秩序的内在思想动因。但真正彻底打破华夷格局,使得东亚外交秩序迈入近代平等外交,却要等到西潮的猛烈冲击之后。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15年版

伯松:《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华夷观”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王彦军:《明清变易与朝鲜后期的尊明贬清意识》,《文史博览》2015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