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英国人叫板罗马教廷,质疑基督真理,堪称欧洲宗教改革祖师爷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这个英国人叫板罗马教廷,质疑基督真理,堪称欧洲宗教改革祖师爷

英国人称他是“英国教会的晨星”,在新教徒心目中,他的理智与温和是马丁·路德所没有的,他那渊博的学识也远远超出与他争辩的教士甚至是教皇。诗人乔叟曾描述道:“他是宗教上的圣者,经济上的穷人;思想上的富有者,博学的传教士。他不仅是一位不喜浮华的传播者,更是上帝言行的第一位践行者。”这个好人,就是约翰·威克里夫。

一、勇于思考的虔诚者

威克里夫,1320年出生于英国约克,他的父亲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富户,拥有一片能供养家人生活所需的农庄。小威克里夫的家教很严,他因此养成了不苟言笑的习惯,善于敏锐地思考而不愿轻易言谈,家族的气质令其善于对遇到的所有事情重新加以考虑,其中就包括重新思考从罗马天主教世界传来的所谓“真理”。

威克里夫:目光坚毅的勇士

成年后的他于1345年来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读书,并在1362年取得了硕士学位。而后,威克里夫还不满足,他又花了9年的时间攻读博士学位,此时的他早已学富五车,甚至一度成为英国国王的“御前神辅”。威克里夫本和其他人一样,是一个尊重天主教廷的敦厚教士,但这一切都从1374年之后彻底改变了。

由于亲自参与过同教宗和教廷使者的接洽,他也就明白了天主教会的腐败以及教宗的狡诈。1374年,威克里夫受英王之命同教皇代表商讨英国教会的神职人员的任免问题。因为同法国正处在对立关头,英王当然不愿听从一位受法王控制的教宗在英国指手画脚。但是,教宗仍旧坚持要求通过他来指派英国国内大大小小的教会领袖。威克里夫百般辩解,以为两人“信仰相同”,自然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弟兄,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

威克里夫

二、不得不改:14世纪天主教会的混乱

当时的天主教世界十分混乱。从1305年到1378年,历任教宗均是法国人,受到法王的严密控制。而英国也从1337年开始与法国进行着著名的“百年战争”,与法王处于水火不容的敌对状态。因此,具有爱国情怀的英国民众当然不愿意受到“法国教会”的控制,从此由厌恶法国转而厌恶与其合作的教宗,这样的感情不仅透露出宗教信仰的要求,更凸显了英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出现萌芽。

控制教皇的法王腓力四世

威克里夫发现,当时一些所谓的圣职人员利用社会关系做出很多不符合教士身份的丑事。英法两国的毛纺织业发展很快,整个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以吸纳教会资金向外借贷的中间商,这群人拿着教友们奉献的各项税收,在整个西欧寻找用资人,而教宗和高级教士们既能从中抽取利润,也能将中间商当作挡箭牌,以此规避《圣经》中教士不允许参与高利贷的规定。

在当时的天主教世界里,已经出现了利用圣职为人民赦罪的把戏,目的就是收取所谓的“涤罪金”。并且,天主教廷还为控制《圣经》的解释权,干涉英国人翻译拉丁语《圣经》的权利。在威克里夫的思想成型后,英国出现了一群被称作“罗拉德派”的信徒,他们是追随威克里夫之人的代称。其教友由于执行威克里夫有关宗教改革的思想,一度被教廷颠倒黑白地斥之为“异端”。

威克里夫受到各种势力的“讨伐”

为改变教会中存在的问题,威克里夫提出了教会应属于本国国民、由国君作神职代表的新主张。他反对向天主教会缴纳高额的赋税,并提议取消教廷在英国国内占据的土地。并且,他还专门强调教士阶层不可经商的法则,要求惩罚向民众派发高利贷的入俗教士。在他提出这些“超前”的思想后,教宗额我略十一世立马宣布他为异端。但是,由于威克里夫得到了英国国王和市民的保护,他并未受到实质性的人身威胁。

威克里夫向市民宣讲改革思想

1381年,在追随威克里夫的罗拉德派民众中出现了宣扬“反抗国王”的激进派。他们打着宗教改革的名号,反对一切世俗权力,反对暴君、反对人头税、反对封建制度。这些人并不是纯粹的威克里夫信徒,他们的思想有原始平均主义的色彩。但是,这次起义对威克里夫的打击很大。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能在公开场合继续宣扬他的思想,而是转移到人们的视线之后。

国王的士兵压制起义

此后,威克里夫由抛头露面的改革领袖变成了独居写作的“实干家”。他在余生的几年光景中,翻译出了一部英文《圣经》,被誉为“英国民族语言之父”。他将其改革思想记载在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中,他提出的“圣经的权威高于一切”、“圣经的权威高于国王和教会”的理念令人震撼,并成为此后马丁·路德改革的思想先声。

三、对威克里夫改革的历史评价

威克里夫的思想成型,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间隙,工商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声音和经济关系。而本土教会同罗马教宗的联系、教廷同社会工商业者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百年战争也为英格兰带来了“民族精神”,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威克里夫都算是英格兰“民族教会”思想的代言人。

今日的英国国教会

威克里夫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其在世期间。著名的英国史研究专家摩根曾言:“威克里夫改革的效果映射向后世,并在亨利八世时代的宗教改革活动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无论是当时的民众还是国王,其实内心都有改革教会制度的需要。

彼时的英国人民厌恶天主教会对国内的限制和管理,因经济腾飞和战争而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时时刻刻都在召唤着“民族教会”的产生。威克里夫作为先行者,他提出的建立“廉俭教会”、“英国教会”与“自由教会”的观点十分超前,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力量的阻遏,但其理念上的成功却是毋庸置疑的。

百余年后马丁·路德的思想与威克里夫如出一辙

文史君说

威克里夫的确是一位成功的改革家。他的个人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成功地吸引到上及王公贵族、下至普罗大众的各阶层的追随者。他的信徒罗拉德派在英国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几乎遍及英国大部分地区,以至于起义的农民都愿打着他的旗号。在工商业发达的南部和东南部,人们广泛地印刷着英文版《圣经》,这大大有利于民族文字在英格兰的普及。他的思想最终被百余年后的英国国教会吸收,成为英格兰民族宗教建立的基石,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先声。

参考文献

冈萨雷斯:《基督教史》,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

杨蕊鸿:《试论罗拉德派与英国国教的确立》,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