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大洪水巷:做题家与张献忠交织的悲情史缩影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舒城大洪水巷:做题家与张献忠交织的悲情史缩影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有一处独特的地名--大黉水巷。关于其名称由来,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比如清朝嘉庆与光绪年间的《舒城县志》,均称呼当地为大洪水巷。显然,如今的名称是其谐音。而《舒城县地名录》则称,明末张献忠攻下舒城后大开杀戒。一时间血流成河,颜色鲜红,故名大红水巷

也有学者推测,大黉水巷可能由大黉序巷的名号发展而来。但当地除大洪水巷外,还有一个小洪水巷。黉序则为古时学校代称。考虑到大洪水巷附近刚好有学宫、书院与大量学堂存在,称为“黉序巷”就类似于今天各地常见的“学府路”。只是无论真相如何,每种说法都不是无中生有,甚至可谓是浓缩了许多悲惨历史的微观缩影。

六安市舒城县的大黉序巷

大洪水自古以来

今日的舒城附近 依然存有大量水系

纵观漫长历史,治水的威胁几乎伴随始终,甚至能左右治乱交替的历史进程。在舒城一带,龙舒水就自古以来的不时泛滥。仅在明朝的正德和隆庆年间,确切可考的记载就有5次。不仅冲毁农舍,还直接从水巷口涌入城内,淹死无数人畜

眼见老百姓受难于水深火热,有识之士也从未停止过对洪涝的治理。从最初的汉朝开始,历代都有修缮古老的水利工程--七门堰。其位置就在龙舒水上中游和七门山下。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所谓“三刘”:既西汉的刘信、东汉的刘馥和明朝的刘显。

七门堰示意图(来自《舒城县水利志》)

其中,刘信是刘邦的伯兄子。根据《汉书》记载,他受封羹颉侯于舒城附近,遂成为治理龙舒水的第一人。《舒城县志•沟渠志》称其率人在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成功实现分水引流,灌溉80000余亩农田。又在七门岭东面修筑了乌羊堰,灌溉10000余亩田地。直到明朝,还有宋骥作《过七门堰诗》对之大加赞赏,称七门堰兴修是“仁民第一渠”。刘信也因此深受爱戴,在安徽省境存留有羹颉城、舒王墩等遗迹供后人凭吊。

到了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刘馥成为当年刘信的治水事业接班人。据《舒城县志•沟渠志》记载,他的工程灌田1500顷。在《三国志-魏刘馥传》和《舆地纪要》等著作中,亦称其兴治七门与吴塘诸堰。同时,他还建立学校、推广屯田,使官民都能有所积蓄。

肥西县舒王墩(原属于舒城)被认为就是刘信墓

在常人的观点中,手握大权的割据势力本应作威作福。但在小小舒城的历史上,反而是身为诸侯的刘信、群雄刘馥的功劳惠及千秋万代。倒是只会饱读诗书的帝国流官,反而鲜有能够拿得出手的重大治水政绩。唯有在千年之后的明宣德年间,才出了劝课农桑,兴建学校的县令刘显。他重新疏导七门堰,扩大了灌溉农田面积,并且制定了蓄水、放水、用水等管理制度,设堰长负责维护。所以在《舒城县志》中,称其与刘馥一并从祀羹颉侯祠。

遗憾的是,像“三刘”这般的优秀父母官终究只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当无情的洪水每每穿巷而过,他们兴建的黉序学堂都会被无情吞没。仅仅留下大洪水巷、小洪水巷这样的名字,记录着被天灾肆虐的恐惧。

直到今天都在发挥治水效果的 七门堰

旱灾、蝗虫与张献忠

堪称乱世杀人魔王的 张献忠

除了洪涝灾害,古人同样对干旱有着深刻恐惧。由此引发的土壤高温环境,往往又给蝗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便利,导致破坏性更大的虫灾。比如在崇祯12-14年间,舒城当地就不断饱受旱、蝗二灾的轮番摧残。进而引发饥荒、瘟疫,并伴随有人相食惨剧。最后,舒城守将孔廷训的部下还与当地百姓争抢粮食,遭到维护百姓利益的地方官与乡绅的抵制。士兵们索性哗变逃走,引导张献忠的叛军前来攻城。

根据《明季北略》所载,孔廷训本与翰林院编修胡守恒共同守城。然而前者竟然破罐子破摔,暗中勾结张献忠军队以洞车凿穿多处城墙。相比之下,还是读书人出生的胡守恒更有骨气。早先就曾上书请求减免受灾群众的税赋,后来还求史可法等人支援救灾粮,如今更是对舒城不离不弃。他督促民众迅速填补城墙上的漏洞,还拿出私房钱修造兵器。

舒城县全境图(《续修舒城县志》)

叛军见胡守恒仍在抵抗,就用箭矢将劝降书射进城内。但对方依旧不为所动,直接将劝降书烧毁于城下。可惜于孔廷训甘当内奸,敌军又过于强大,所以舒城只坚持三天便被攻克。张献忠的部下恼羞成怒,在捉住胡守恒后向其腹部连捅几十刀,并短暂改名为得胜州。随后更是乘胜追击,连续攻下巢湖、六安州与庐州等地。

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得胜州的建立就形同末世。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张献忠在六安陷落后下令,将所有民众都砍掉一只胳膊,区别仅仅是男左女右。《明季北略》则称,张献忠在周遭烧杀抢掠,其中又以舒城受难最为惨烈。贼军盘踞当地数月,人民庐舍,荡然如洗,只剩一片白地!正因为如此,《舒城县地名录》中才留下了令人发指的“大红水巷”传说。

张献忠沉银上的得胜州就是舒城

诡异的是,张献忠本人却在祸害舒城的同时,一改往日的流寇作风。根据《平寇志》记载,他用牛、酒结交当地人士,并从舒城、桐城、三河等处有商贩手中购买绸缎。期间也是照价支付,还将买来的绸缎做成衣服分给部下。

当然,这也只是血雨腥风中一段特殊的小插曲。毕竟,不论是张献忠的征战生涯,还是舒城的历史长河,都不乏“红水”滔天的灾难……

至今都有后人祭拜的张献忠

做题家不能改变的命运

士大夫做题家 通常会是农民军的迫害对象

张献忠短暂的善良,归根结底仅限于寻求合作对象。以便直接获得利益,或者协助治理当地、间接收割韭菜。但对于胡守恒这类大义凛然的死节之士,还是表现得更为残暴。因为这些人既不肯合作,又无法提供便利,无疑是又臭又硬的典型。

比如庐州人士韩光祖,就因被捕后宁死不屈,结果被张献忠军以断喉碎尸的残酷手段杀害。家中数名女眷也只能选择投火还是投井。他的次子、孙子都被长枪刺伤多处,仍不忘怒斥张献忠军,最后壮烈牺牲。他儿子的妾室李氏本已怀有身孕,竟然也惨遭剖腹挖胎。

张献忠集团的行军路线

在当地失守之后,眼见不能继续收割韭菜,张献忠往往就恢复本性。本着带不走也不留下的极端自私心理,变本加厉地大肆破坏。这种变态想法在屠蜀时暴露无遗,一路黑到底。

可悲的是,面对如此残暴的流寇,胡守恒、韩光祖等读书人的天花板也只能是拼死抵抗,再多的黉序并不能改变没于洪水的最终命运。

更为讽刺的是,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的黄巢、洪秀全,都率自己所兴起的起义军攻略过舒城。正是他们的共同发挥铸造了大洪水,让红水滔天成为周期性规律,也为漫漫历史长河不断注入滚滚洪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