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为何最终塑造20世纪世界格局?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苏伊士运河,为何最终塑造20世纪世界格局?

苏伊士运河危机

作者|霈霖

责编|Thomas

2021年3月23日,一艘载重22万吨、长度400米的货船在苏伊士运河里搁浅打横,而河道宽度却只有130米,整条运河因此堵塞了近一个星期。据估计,苏伊士运河每堵塞一小时,各方面的损失加起来超过26亿美元。

苏伊士运河每一次堵塞都会引起全球关注,尤其是长时间的堵塞很快会演变成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相对于长赐号货轮,运河的宽度显得很不够

20世纪的一次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改变了世界格局。

1869年通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运营由英法两国掌握。1958年,埃及为了反对英法垄断运河及两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以三国随即发动战争,入侵苏伊士运河区。

但美苏带头谴责英法以三国的侵略,苏联甚至以核武器威胁,迫使三国撤兵。危机过后,美苏取代英法主导中东事务、英国附庸于美国、法国寻求欧洲团结的世界格局就此形成。

为什么这条狭小的运河,能对世界格局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一、法国人修筑运河

如果没有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便是陆地相连的,其所在的苏伊士地峡宽度135公里,北临地中海、南濒红海,夹在西奈半岛和尼罗河平原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早在公元前1874年,古埃及的法老森乌赛特三世下令挖一条运河,以沟通红海与地中海之间的人员货物运输。这条最早的运河连接红海与尼罗河,间接通向地中海。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足以在苏伊士地峡直接挖运河,只好选择更简单的方案。

▲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分界线,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

这条运河多次被淤泥堵塞,通航的时间并不很长,15-17世纪运河掌握在奥斯曼帝国手中,奥斯曼帝国夹在东西方之间,由于奥斯曼帝国收取超出欧洲人能接受的过境税,欧洲人不得不绕道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

18世纪末,拿破仑率军占领埃及时,发现运河又被堵塞无法通航。拿破仑为了进军印度而打算在苏伊士地峡修条运河,以连通地中海与印度洋,这是最早的苏伊士运河计划。

但由于工程师的测量和计算错误,拿破仑以为要耗费巨资修建船闸才能在运河上通航,便放弃了这个计划。

▲法国人费迪南德•德勒塞普斯完成了拿破仑的心愿

1858年,在另一位法国人费迪南德•德勒塞普斯的努力下,苏伊士运河计划终于启动了。花费整整11年时间,付出12万埃及劳工的生命后,全长162公里的运河建成了,从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程被缩短了至少8000公里。

经过多次拓宽,苏伊士运河如今已经可以通航35万吨油轮,每年可以给埃及带来大约60亿美元的收入,货运量占到全球的14%,70%的中东运往欧洲石油要经过这条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二、英国人坐收渔利

当时的埃及臣属于奥斯曼帝国,英法两国竞相增强对埃及的影响力,苏伊士运河便是法国人拉拢埃及的重要举措之一。而英国人由于垄断着欧洲经非洲南端到印度洋的海上航线,因此对苏伊士运河计划不感兴趣,更倾向于修建埃及通向波斯湾的铁路。

苏伊士运河建成后,运营权属于国际苏伊士海运运河公司,股本2亿法郎,法国占有50%多的股份,并拥有主导权,董事会成员全部是法国人。埃及政府虽然占有其余股份,但不能干涉运河公司的运营。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很快从埃及手里攫取了控制权

运河带来的便利使埃及的战略地位陡升,英国人开始加紧对埃及的控制。虽然英国在南部非洲航线上的垄断被苏伊士运河消除,但英国同样可以凭借海军优势把持运河,掌握这个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太平洋的交通枢纽,对海洋霸权的控制反而更加有利。

▲1858年苏伊士运河的股份分布

1875年,埃及政府出现财政紧张,无力偿还外债,英国人趁机用400万英镑收购了埃及政府名下绝大部分的运河公司股份。苏伊士运河从此成为英法两国共管,脱离埃及政府和法律的管辖,俨然是国中之国。

从1870至1930年间,运河公司利润达35亿法郎,绝大部分由英法两国瓜分。埃及为了修建运河付出1680万英镑各项支出,数十万劳工辛勤劳动,12万人死亡,平均每公里河道要损失738条生命,最后不但没有得到运河的主导权,连收益都被剥夺殆尽。

▲在英军的镇压下,埃及在188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882年埃及爆发反帝爱国、争取收回国家主权的奥拉比运动,遭到英法两国的联合镇压,进而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开始在运河区驻军。埃及在1922年名义上独立后,多次与英法两国进行斗争,取得了董事会的部分席位,但英军仍然保持在运河区的驻军。

法国占有苏伊士运河的经济主导权,而英国则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为英国人的全球战略服务。埃及人更像是个旁观者,只能收到一点点利润分成。

▲阿拉伯世界的各国势力和占领年份

三、运河收归国有

从奥斯曼帝国时期开始,埃及是一个半独立的封建王朝,变成英国殖民地后,也只是换了主子而已。

1922年独立后,国防外交等主权仍然被英国人把持,只能算是半独立。埃及人民对国家主权被出卖,尤其是运河权益被外国人把持的状况非常不满。

二战结束后,英美等国扶植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家,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敌对。1948年,阿拉伯国家联合发动第一次中东战争,打算夺回1947年联合国决议分给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区。

▲参加第一次中东战争的阿拉伯军队大部分是英国人训练出来的

阿拉伯联军表面上拥有很大优势,但缺乏统一指挥,埃及、约旦等国首脑又只顾自己的利益,使联合作战成为一句空话,被以色列各个击破,战争遭到了失败。

埃及是阿拉伯联军的主力,战争失利进一步激起了埃及人民对封建王朝的愤怒。1952年7月,在青年军官纳赛尔的带领下,埃及人民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共和国。

▲纳赛尔被誉为埃及国父,也曾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埃及独立并没有影响到苏伊士运河的运营,英法两国继续管理着运河,拿走运河收益的95%,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英法人士,公司董事会的32个席位中埃及人只占5个。

二战胜利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意识高涨,埃及人民越来越无法容忍在自己国家还有一个国中之国,并且占据着极其重要的苏伊士运河。埃及人甚至组织游击队袭击运河区的英国驻军。

▲英国在运河区一直保持有驻军,1956年才全部撤离

更重要的是,英法两国都支持以色列,拒绝向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提供军事援助,迫使埃及向苏联寻求帮助。1955年,埃及购买了大批苏联武器,外交上也开始倾向于苏联。

以英法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在1956年7月宣布停止向埃及提供贷款,使埃及的国民经济和阿斯旺水坝计划陷入了困境。于是,埃及总统纳赛尔在7月26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是对西方国家的反击,同时也顺应了埃及人民的心愿。

由于波斯湾石油的发现,苏伊士运河成为欧洲的石油生命线,仅1955年的收益就达184亿法郎。纳赛尔政府打算用运河收益来完成阿斯旺大坝的修建。

▲阿斯旺大坝的位置

这座大坝位于尼罗河上游,除了发电外,还可以消除尼罗河容易泛滥的这个困扰埃及人数千年的难题,因而对埃及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重要,同时也是民族自强的象征。

▲阿斯旺大坝的意义,不亚于三峡大坝对于中国,最后由苏联帮助完成

四、第二次中东战争

在英法两国看来,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归国有,既损失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又严重危害到自身的国际威信。

一次大战以来,英法对中东事务始终拥有着主导权,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就是英国委任统治的产物,因此两国无法接受埃及无视自己的行为。

二战后,阿以冲突加剧,英法两国通过外交斡旋、战争调停等手段,对阿以两方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美苏两国虽然实力上早已超越英法,却无法深入插手中东事务,暂时还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二战后英国在中东长期派驻航母,是主导权的主要来源之一

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主动入侵西奈半岛。英法两国派伞兵和陆战队夺取运河区的主要城市和港口,第二次中东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形势对埃及非常不利,英法以三国联军分别夺取了既定目标,并要求纳赛尔下台,停止运河收归国有。

以色列之所以参战,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及与以色列有贸易关系的船只通过运河,以色列自然希望运河能不受埃及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受英法两国的挑唆。

▲以色列出动装甲部队占领西奈半岛

这场战争因苏伊士运河而起,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战争期间运河被迫关闭。无论是东西方,各国普遍反对三国的侵略行为,支持埃及将运河收归国有的正义斗争。英法以三国虽然达到军事目的,却在国际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仅仅在英法出兵的第二天即11月1日,美国第一个跳出来向联合国提交议案要求立即停战,并获得压倒性通过。5日,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制止侵略,向英法以三国发出最后通牒,声称要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手段恢复和平。

▲英法的陆战队和伞兵占领塞得港及部分运河区

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以三国不得不在6日宣布停火,在一个月后开始撤军,归还所占埃及领土。经过一系列外交谈判,英法承认运河收归埃及,原有的运河公司停止运作,收益也全部归属埃及政府。

随着双方达成协议,苏伊士运河很快重新开放恢复了通航。自从1869年通航以来,经过89年的斗争,埃及人民在全世界的支持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苏伊士运河终于真正成为埃及的运河,由埃及政府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负责运营。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的大楼

五、新的世界格局

在胜利的鼓舞下,纳赛尔及埃及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19世纪末兴起的、意图统一阿拉伯世界的大阿拉伯主义也因此达到了巅峰,埃及与叙利亚、也门在此次危机后不久便合并为一个国家,埃及在其中占据着主宰地位。

18-19世纪,英国是世界秩序的主导者,法国的影响力稍弱,但在国际事务上也是不容忽视。两次大战瓦解了英法的全球殖民体系,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同时,英法通过军事和贸易等手段维持着对前殖民地的巨大影响力。

▲英法两国主导18-19世纪的国际秩序,中东也不例外

二战后,美苏崛起为新的世界两极,但并没有完全取代英法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在中东事务上,英法仍然具有主导权。然而,苏伊士运河危机使国际格局出现了变动。

美苏这一对冷战敌手,居然站在同一立场上要求英法两国撤兵,大大出乎了世人的意料。如果说苏联支持埃及还有情可原的话,美国的态度才是真正耐人寻味的。

▲波斯湾的巨量石油使中东的战略价值陡升

随着波斯湾巨量石油的不断发现,中东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美国作为二战后的西方霸主,一直在寻找插手中东、控制石油的机会,苏伊士运河危机正好满足了美国人的需要。

英法两国因侵略埃及而遭到道义上的谴责,被阿拉伯国家视为敌人,失去了主导中东事务的能力。美国则由于支持埃及反侵略,开始被阿拉伯国家所接受。

▲联合国的谴责使英法以陷入空前的孤立,美苏趁机全面介入中东

另一方面,以色列没有了英法两国的支持,更加陷入孤立,不得不寻求美国的援助,才能抵御阿拉伯国家的围攻。这样一来,美国便能在阿以之间进行斡旋,获得了原本属于英国的中东事务主导权。

对苏联来说,苏伊士运河危机使苏联成为阿拉伯国家最大的靠山,阿拉伯军队开始全面苏联化,接受苏军培训、使用苏式武器,为苏联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叙利亚更是在1977年将塔尔图斯港租借给苏联,使俄国援助阿萨德政府更加名正言顺。

▲1958年后,阿拉伯军队全面换装苏式装备,苏联成为阿拉伯国家靠山

英国是苏伊士运河危机最大的输家,不仅失去对中东事务的主导权,还不得不开始全球收缩。八年后,英国宣布放弃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所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意味着大英帝国的彻底终结。

美国人的背叛让英国人恼火,但又无可奈何,奉行现实主义的英国人加快向美国靠拢,逐步成为美国的小伙伴,在外交国防等领域与美国保持一致。

▲戴高乐在1958年重新上台,法国走向独立的国防和外交政策

相比其他国家,法国的战略转变最为独特。苏联使用核武器的威胁,以及美国在危机中的态度,使法国感到美国的核保护伞根本靠不住,从而加速了研制核武器的步伐。

两年后,法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然后又在1964年不惜退出北约,也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与此同时,法国加快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1965年建立欧洲共同体,即欧盟的前身。

▲法国不愿意受制于人不惜退出北约,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从二战开始的,美苏对以英法为主导国际秩序的替代,到苏伊士运河结束后,这个过程终于基本完成。冷战后期的世界格局也逐渐定型,美苏主导中东、美英同盟、欧洲一体化等等皆是如此,直到冷战结束后,这种格局才有了新的变化。

由此看来,苏伊士运河的意义不仅仅是缩短了欧亚非三洲之间的海运距离,更牵涉到多方势力的角逐。运河被堵塞几天就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其实这仅仅是表象,这条运河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才是世界各国真正关心的问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