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三国时期的战争,更多人关注的是魏国与蜀国之间的战争,而忽视了魏国与吴国的多场战争。这些战争基本都是由魏国发动的,但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魏国对待灭吴的困局,是怎样调整的,最终又是怎么灭吴的?
一、曹操南进的失败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率众南征荆州。曹操率先发动了荆襄之役。当时曹操谋士荀彧给曹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即 “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显出宛、叶”是指由方城(今河南方城县)进入南阳盆地,然后向南进入襄阳,这条路是东汉以来通往南方的官道。荀彧要求“间行轻进”,就是丢掉辎重而轻装前进,暗自加快行军速度,攻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实际情况就是,曹操大军的行动的确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刘备根本没有意识到曹军的到来,只能狼狈逃窜,丢弃了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曹操顺利进占江陵。
三国演义 刘备
曹操攻克荆州后,便准备继续南下进攻江东的孙吴政权。赤壁之战的进军路线,史籍记载曹军从江陵出发,沿着长江水陆并进,水军由江陵顺流经公安东南部(今湖北公安)到巴丘(今湖南岳阳),然后向东北前进,抵达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但在赤壁之战中,曹军惨遭大败。一般认为是曹操中了周瑜和黄盖的计谋,但《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此外,《江表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曹操退兵的主要原因是军士水土不服。但这反向说明曹操的战前准备和作战谋划是不全面的。
曹操撤退时,没有继续选择沿着长江撤退返回江陵,而是将剩余船只全部烧掉,然后从华容道穿过云梦泽地区撤退回南郡,这条路是十分泥泞难行的。曹操宁愿走难走的路,主要原因还是怕擅长水战的东吴追击。回到江陵后,曹操没有打算重整旗鼓,而留下曹仁驻守后,自己直接返回邺城。曹操的败退,说明其南进策略的彻底失败,这也说明南下攻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验着魏国君臣。
军师联盟 曹操
曹操南进失败后的第二年,又尝试对孙权进行南征,共发动四次大规模的战役,前后历经10年,史称“四越巢湖”。作战的方向主要是安徽,魏军的防线设在合肥,向巢湖地区推进,但是受制于汉中地区刘备的牵制,巢湖地区也很难推进。学者通过分析指出,曹操难以取得进展的原因主要受制于地形,曹军前进的濡须口虽可以水陆并进,但是地形狭窄,曹军的优势兵力根本无法施展。
二、魏、吴的荆州对峙
曹操去世次年,其子曹丕代汉帝而立。曹丕即位后,对孙吴展开三次大规模进攻。曹操四渡巢湖,却无功而返,随着东吴和蜀汉因为荆州的争夺,曹魏和东吴的关系一度密切起来,共同对付蜀汉,但是孙权在黄初三年拒绝了曹魏要求派太子孙登作人质的要求,双方的关系随即破裂,曹丕大怒,下令讨伐孙权。这次向东吴的进军方向分为三路,由曹休、张辽出洞口,曹仁出濡须口,曹真、徐晃、张郃包围南郡。但由于孙吴依托有力地形还击,同时水乡的瘟疫依旧困扰着曹军,曹魏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路并征失利之后,曹丕经过一年有余的休整,在黄初五年连续向孙吴发起进攻,自己亲率大军抵达广陵(今江苏扬州)。他认为之前三路出兵孙吴,每一路对孙吴的打击力度都不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收拢兵力作战。出征前,辛毗曾劝诫曹丕:“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于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意思是说曹丕能召集的兵马远远不及曹操所带的人马,南征东吴是很难成功的。曹丕进军的中渎水道,从淮河末口到广陵的入江口,可以通行大型战船入江,但曹丕始终没有和东吴决战。次年,曹丕再次南下,但是后方发生了徐州兵变,曹丕只好无功而返。曹丕在两次南征过程中,都没有过江与东吴进行决战,所以被史家讥讽为“临戎不武”。但探究原因,曹丕应该担心过江后粮草的供应问题。
曹丕
曹丕去世后,太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他登基两年之内,也对东吴发动了两次征伐。曹睿接纳谋臣贾逵的建议,改变传统用兵路线,由贾逵从西阳发兵向南威胁吴都进行前置,由司马懿从荆州出兵,由曹休进攻皖城,依旧构成三路进军。但因为曹休溃败,贾逵只能与曹休会合。此次战役虽然失败,但是贾逵在策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建议朝廷开辟由豫州到临江的直道,这条道路开辟之后,便可以直接威胁吴都武昌,为后来的伐吴战争提供了新思路。
军师联盟 贾逵
三、西晋灭吴之战
因为伐吴战争的失败,曹睿将司马懿调到关中,将作战的主要矛头指向巴蜀,采取先蜀后吴的策略。这时魏国在东吴这边主要持防守的态势,孙权便开始出击,侵占了淮南、汉南的许多土地。但孙权晚年,诸皇子争夺太子,引发吴国内乱,曹魏又趁机攻打吴国,派征南将军王昶从荆州进攻吴国,给吴国造成沉重打击。这次胜利加强了曹魏灭吴的信心。尤其在孙权死后,曹魏朝野认为灭吴时机已到,于是策划大规模的进攻。当时掌权的司马师全力征吴,结果因为魏国将帅轻敌以及吴国司马恪及时发兵救援,吴国在东关获得大胜。之后司马氏因为篡权内部反叛四起,一直没有再对吴发起进攻。
司马师
263年,司马昭灭蜀,他雄心壮志地说:“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司马昭计划在灭蜀2年之后灭吴,但司马昭于2年之后就去世了。鉴于之前灭吴战争的多次失败,继司马昭之位并篡晋的司马炎还没有急于将灭吴战争放到议事日程上。东晋王朝意识到,东吴统治江东半个多世纪,长江天险更是难以跨越,之前中原发动的屡次灭吴大战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灭吴战争需要周密的规划。更何况司马氏刚行禅代之举,内部局势还不稳定,所以对于司马氏来说稳定内部局势比讨伐孙吴更为关键。
但西晋王朝还是开始了灭吴的规划,其整体思路还是三路并进,即水、陆、中军三军并进。其中灭吴最重要的,当属荆州的主力部队。为了顺利灭吴,司马炎将老成持重的羊祜调到荆州,任其为荆州大都督、征南将军。羊祜在荆州时,做了几项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安抚边民,让兵士进行屯田,准备大量的粮食储备。第二,通过怀柔的手段建设新的城池,招纳吴国的流民,并许以重利,接纳吴国人前来投降,同时也以信义折服了很多吴国的武将,如吴将邓香、孙秀。第三,大造船舰,训练水军,采取顺流而下的灭吴政策。
经过羊祜10余年的经营,西晋在荆州的势力已经很强,便开始着手准备灭吴大战。于是羊祜向晋武帝上《请伐吴表》,陈述灭吴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请求出兵灭吴。其中具体的方案为:“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今南京、吴都建业)”。羊祜建议晋军采取的进军路线仍是三支,其进军路线综合数次的经验,集结举国兵力调到三个战略要点。
羊祜 雕像
但羊祜上表之后,就因为重病返朝,晋武帝派人询问羊祜,羊祜推荐继任者杜预,同时推荐张华参与谋划。羊祜上表之后,晋武帝以宠臣贾充为名义上的统帅,享灭吴之功。同时晋武帝为确保成功,以六路大军南下伐吴,五路陆上进攻,水陆相互牵制。以王濬的水军强攻,来掩护陆军登陆。而陆上六路进攻,东吴也无法增援。王濬从益州出发,先以水军攻破敌人的水军,然后攻占沿岸要塞,随后由陆军渡江攻城略地。在西晋举国出动,各路进军的压力之下,东吴的千里江防很快被击破,首尾难顾。不到两个月,吴都建业就被攻克,东吴末代国君孙皓出降。
文史君说
在中国古代,选择正确的交通路线是十分关键的,只有正确选择交通道路,才能保障军事行动的胜利,而且选择通畅的交通路线,也可以及时把补充的兵力和后期资源及时运送到前线去。对于江东政权来说,因为有长江天险之地利,要攻破其防线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北方政权也是从曹操赤壁之战开始,不断摸索新的进军路线和战略方针,最终才总结出有效灭吴的方针。
参考文献
张金龙:《晋灭吴战争的决策探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