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四川不只有三星堆的古蜀国,听说过巴国吗?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远古四川不只有三星堆的古蜀国,听说过巴国吗?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今天我们会用“巴蜀之地”来形容四川、重庆这两个省市,与今天四川盆地二省分治相类似,其实在先秦时期,四川盆地也同时存在着两个古国,那就是巴国和蜀国。巴国本是周王室分封在陕南的一个小国,后来为求发展,向南迁徙到重庆、川东一带。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结盟,四处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度达到极盛时期。但这个巴国想趁楚国危难时进攻楚国,结果惨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一、巴国的建国与基本情况

巴国占据的领土,大致为今重庆全部、四川东部以及秦岭以南的陕西大部。巴国建国于西周大分封时,其首代君主是姬姓。《左传》记载周人曾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华阳国志》记载:“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左传》中记载了楚国的君夫人有巴姬,这里的“姬”,指的是君夫人是姬姓,说明巴姬是由巴国嫁到楚国的宗室女。所以说,巴国统治者是周天子宗室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

《大秦帝国》中的巴国王

根据考古学成果并结合相关史料,巴国中心最早在秦岭以南,距离周天子所在地很近。但是巴国为子爵,它的旁边有强大的庸国,西边还有强蜀,巴国在此地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于是便将发展重心转向南方地带,大多土著人群生活的今重庆、川东一带。

巴国王室虽然是周的宗室,但其国内的情况却十分复杂。今天重庆热衷宣传的巴文化,其实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如果说巴国文化可能源于周文化,而且受到楚文化的很大影响,那么巴地文化就与当地复杂的蛮族族群相关。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这些族群当中,有一支叫賨人,生活在嘉陵江一带,后世史籍称其为“板楯蛮”。在板楯蛮的传说中,曾经有白虎危害世间,有一位英雄出现,射杀了白虎,拯救了百姓。这个族群很有可能与一支以白虎为图腾的族群为敌。

重庆巴国城

《后汉书》中曾记载了一支叫禀君蛮的族群,说这就是巴人的一支,他们的首领禀君曾率众迁到盐水(今清江)附近,而当地有盐神也想定居于此,禀君不许。盐神便召来群虫致灾,遮天蔽日,十余日看不到太阳。于是禀君伺机射杀了盐神。之后当地各族便都臣服了禀君。禀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一直守护着当地百姓,而当地百姓也一直祭祀白虎。据学者推定,这是一支以白虎为图腾的民族。由此可见,巴地的民族情况的确十分复杂。

盐水情爱 塑像

巴地文化带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当地考古发掘的巴人墓葬曾出土青铜虎钮錞于,说明当地对虎十分重视,将其视作一种文化象征。

今天重庆一带的土家族,仍然流传着其祖先打过白虎的传说,小孩如果发羊癫疯,当地人就说其魂魄被白虎捉去,类似于“魂魄化为白虎”。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传说,但如果联系到当地早期族群的复杂性,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因此也有民族学家认为巴人是土家族的祖先。

重庆巴人博物馆

二、巴、楚之间的关系

南迁到重庆一带的巴国,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楚国和蜀国。春秋时期,各大国为争霸不断向外扩张,巴国也不甘落后,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但是巴国北临强秦,西临强蜀,只能向东和向南濮人的地域扩张。当时巴国恰逢绝好的历史机遇,那就是濮人的离散。《左传》记载当时:“百濮离居 ,将各走其邑。”濮人是早期南方一个很大的族群,但是当时濮人却分散成许多小部落。

但向外扩张也并非那么容易,巴国要渡过汉水向东,就必须与汉江流域的楚国搞好关系。当时的楚国是汉江流域的大国,但是其附近仍有很多敌人。楚国的主要扩张方向是东进和北上,因此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就这样巴楚两国一拍即合,结成同盟。二国结盟的标志是共同对邓国作战,巴军佯败诱敌,楚军配合,最终灭邓,二国进入蜜月期。

二国联盟后最重要的合作是灭庸之战,庸是楚国西部最大的威胁。楚庄王时期,楚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庸国趁机煽动楚国西部的蛮族背叛楚国,对楚国构成严重的威胁。巴师和秦师迅速驰援楚国,帮助楚国渡过了这场危机。事后,巴楚结盟对庸作战而灭庸。

楚庄王当时对川东山地不感兴趣,为稳定后方,服务于北上争霸的战略,于是将庸国原来占据的竹山、房县至三峡的大片川东之地让给巴国。巴国的疆域就是在此时达到极盛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即今东到奉节,西到宜宾,北接陕南,南包括重庆乌江中下游地区。

影视剧中的楚庄王

三、巴国的灭亡

春秋末期,巴楚之间的联盟逐渐破裂,甚至走向战争。战争的发起者是巴国,因为巴国到了春秋晚期,已经成为南方西部的大国,国势日益强盛,其东部已经与楚国接壤。而当时楚国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与吴国的作战中,楚国国都一度被攻破,差点亡国。巴国觉得利用楚国灭亡庸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向楚国发动了战争,试图向东取代楚国。

但事与愿违,楚国毕竟底蕴深厚,巴国出动全国的兵力伐楚却惨遭大败。兵败后的巴国并没有得到喘息,楚国接连向汉江上游用兵,于是巴国只能南迁,将汉中大片土地让于楚国,而进入川东山地和三峡一带,退出了汉江流域的角逐。

到了战国早期,巴、楚关系又恢复友好,大致以今奉节一带确立边境。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蜀国崛起,对楚国造成威胁,楚国为应付蜀国,只好暂时与巴国结好。但到了战国中期,楚国为扩张西界,向巴人发动了战争。楚人迫切想从巴人手中夺取三峡地区,因为这一带有丰富的盐卤资源,而且是进军巴蜀之地的要道。最终,巴国不敌楚国,楚国夺取当地,在当地设置巫郡。

而此时的巴国,只能将其势力蜷缩到川东山地中苟延残喘。渐渐地,国际局势也发生转变,那就是秦国渐渐形成一家独大之势。秦昭襄王时,为了伐楚无虞,决定先出兵平定巴蜀之地,于是派司马错出兵,灭四川地区的巴国、蜀国。但秦国并没有废除巴王,而是命令巴王继续统率当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

秦昭襄王

文史君说

巴国经历了由弱到强、而又由盛转衰的历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楚国的关系。作为小国,巴国一度把握机遇,跟随楚国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却在楚国危难时对昔日的盟友两肋插刀,最终自伤,一蹶不振。从中国统一的宏观视角来看,巴国的兴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一个生动的注脚。从春秋时期上千个诸侯国星罗棋布地镶嵌在中国的大地上,到赢秦横扫六合,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无数小国为大一统做出了牺牲,而巴国的消亡正是中国大一统进程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晋]常遽注,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赵炳清:《巴、楚关系诸问题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