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厂之王:锅炉房老王与他的《虎式坦克全书》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尼厂之王:锅炉房老王与他的《虎式坦克全书》

众所周知,二战”题材的模型在军模圈长期占据统治性地位,其中陆军装备模型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在今天的专访中,我们请到了国内专业的“二战”军事自媒体“尼伯龙根工厂”的“话事人”锅炉房老王——王行健老师来和我们聊聊有关军事载具,特别是坦克的相关话题。

作为国内专业的装备研究者和模型制作者,王老师曾参与多部外文军事书籍的翻译工作,对军事模型制作也有丰富经验。王老师此次带来了他最新的翻译著作《虎式坦克全书》与大家见面。

王行健老师译著 《虎式坦克全书》

问:在“尼伯龙根工厂”能看到很多您和其他研究者一起创作的军事考证类文章,大都非常专业详实,能够精确到具体的人、装备、部队番号和涂装花色等,那么对您来说,这样的装备研究最初是怎样开始的呢?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答:首先非常感谢Snap的朋友们专程前来采访,也很高兴能和这里的用户互动!

我自己大概是从高中时候就开始有所谓“考证”意识了吧,那时获取军事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除了少数几种军事杂志、军事书籍,就是几个军事论坛和一些爱好者自己运营的网站了。

难能可贵的是,我赶上了“军事论坛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军事论坛,讨论氛围和内容质量比如今的自媒体内容强太多,只要每天花上一些时间“泡坛子”,就能学到很多真东西。非常感谢当时“音速论坛”的各位版主和“二战”专家们,多亏了他们,我才能打下相对坚实的知识基础,他们的钻研精神也鼓舞我向“二战”装备考证的方向发展。等到“坛子”里的内容不够消化之后,开始自己的探索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行健老师其他译著作品

说起最有趣的故事嘛……最有趣的莫过于和自己的刻板印象作斗争,“早期的虎式坦克都是德国灰色的”,或者“1944年9月生产的某种坦克一定会是什么样子”这类的刻板印象真的是太难掰过来了。所以说,军事科普和启蒙真的是任重道远,从事军事题材创作的作者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责任心,真的不是什么“知名军事博主”都可以做的。

问:从您以往翻译的军事书籍和创作的军事文章来看,您对国外的军事装备考证和军事爱好者圈子似乎也有一定了解,是这样吗?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国外相关领域的状况吗

答:欧美的军事装备考证比国内发达太多了,它和军品收藏、比例模型行业同时发展,起步很早,到20世纪70年代时候就已经初具规模了。90年代以来,随着资料的解密、研究的深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各类军史资料极大丰富,装备考证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另一方面,欧美的考证爱好者比较容易接触到一手资料和武器装备实物,这是他们的先天优势。较强的动手能力也会让他们在拆解和修复某种武器装备的过程中,对它产生更加深入和直观的理解。

同理,我们中国的军事爱好者也可以在本土军事史上多下下工夫,我的好朋友,热衷收集和考证抗战老照片的邹德怀先生就是很好的榜样。最近,尼厂就在他的帮助下,挖掘出了南京国民政府20世纪30年代引进德国奔驰卡车的故事

说到军事爱好者圈子,欧美存在很多军事俱乐部和专门商店,线下活动非常丰富。另一方面,线上的各类群组和专业网站门类繁多,不管你是哪个门类的军事爱好者,总能找到同道中人。

问:您在装备考证领域创作了大量文章,那么您侧重的创作方向和个人习惯是什么?

答:我从少年时代开始,就一直对“二战”德国的方方面面抱有很大的兴趣,时至今日也是如此。虽然现在偶尔也会涉足同盟国阵营的题材写作,但我最为侧重的方向还是“二战”德军的战斗车辆,因为这个题材的资料丰富程度和受关注的程度是远非其他军事历史题材可比的。

如果说我个人有什么写作习惯,那就是资料不全绝不动笔,有压力的时候也不会动笔。如果我发现某个我想写的题材有同行可以写得比我更好,我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如果在写到一半时发现有更好的资料出现,那我肯定会废掉之前的文章重新写。

问:您这次带来的新书《虎式坦克全书》把目光投向了一辆明星级的德军坦克——虎式坦克。在“二战”领域,它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谈到这辆坦克,它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答:早些年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虎式坦克,觉得它的车体四四方方,长得像肥皂盒。而且炮塔就像个罐头,除了大平面就是大平面,设计得实在太粗暴了,没什么看点,比它好看的坦克太多了,所以我很少买虎式坦克的模型。

虎式坦克-无防磁装甲的初期型

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我意识到,虎式坦克其实是德国坦克设计的一道“分水岭”。它在设计上很有特点,绝不是一个“水多加面、面多加水” 的产物,非常值得研究。

以车体结构为例,虎式坦克之前的德国坦克战斗室、动力室壳体都是用螺栓拧在底盘上面的,必要时可以拆开,结构相对复杂,履带也完全暴露在车体外,需要用翼子板遮挡,四号坦克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虎式坦克之后的德国坦克车体设计是一体化的,首上、首下装甲直接组合在一起,尾装甲也是一整块,车体两侧有延展出来的侧撑结构,可以部分覆盖履带,黑豹、虎王莫不如此。

正在进行装配的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的设计承前启后,它的车首依然是较为保守的结构,首上和首下装甲并不连接,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平缓的斜面,形成了向前凸出的“台阶”,变速器就容纳在里面。

战斗室和动力室已经融为一体,并向两侧延伸,且无法和车体分离,尾板也是一整块。后来的黑豹和虎王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倾斜装甲设计,并将车首结构改为楔形。

车体结构只是一个方面,虎式坦克在生产过程中一直经历着大大小小的改进,设计师们毫不吝惜地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虎式坦克上面来,穹顶状铸造指挥塔、钢缘负重轮等新组件都如实反映着德国战车设计思路的迭代和转变。

问:有位不太了解坦克的朋友问我,他看到虎式坦克的图片和比例模型时,发现坦克装甲表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材料,很像瓦楞纸,这是什么材料?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防磁涂层,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1942年,德军开发了一种可以吸附在坦克金属表面的磁性反坦克雷,他们担心盟军会仿制这种武器,或在缴获之后加以利用。

为此,他们特别开发了一种新型涂料,用来覆盖坦克装甲表面可能被敌方步兵触及的区域,这就是防磁涂层,大约从1943年9月开始涂布在新出厂的大型战斗车辆上面。

HHL 3磁性反坦克雷

磁性反坦克雷

这种防磁涂层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钡和黏合剂、锯末等,类似于腻子或水泥一类的东西,有一定的厚度。在涂布完毕后,工人们还会用工具在涂层上面刮出凹凸不平的纹路,以减少磁体和装甲表面的接触面积。后来德军发现,盟军或苏军并没有在实战中使用磁性反坦克雷,而涂布防磁涂层又很费时间,所以1944年9月时又叫停了这道工序。

虎式坦克—有防磁装甲的后期型

虎式防磁装甲 特写

虽然防磁涂层纯属杞人忧天之举,我们也不能说它是完全无用的——其一,带有防磁涂层的战车表面会显得非常粗糙,几乎不会反光,增强了伪装效果。其二,不同的军工厂刮制的防磁纹路并不相同,这为如今的爱好者判断历史照片中的车辆来源提供了便利。

问:之前在国内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一段内容,主要是说“二战”时,虎式坦克移动速度慢,但战力极强,能够远距离消灭敌军坦克(比如盟国中型坦克),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答:虎式坦克是作为装甲部队的前锋设计的,所以它一点都不慢,还很灵活,其机动性要强于“二战”时期大部分的重型坦克,甚至和一些中型坦克相比也毫不逊色。由于安装了预选式变速器,虎式坦克的加速性能也要好于更轻的黑豹坦克

在野战条件下,坦克通常都以很慢的速度爬行,需要高速行驶的场合并不多见,所以“最高时速”这一指标实则意义不大。

在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于虎式坦克远距离消灭敌军武器的记载,这要归功于虎式坦克的火炮、瞄具制造工艺的精良,以及坦克乘员的勤学苦练。

需要说明的是,出于节省弹药和确保消灭敌人的考虑,德军不鼓励这种远距离射击的行为,他们更希望前线官兵沉住气,等待目标进入600至1000米的距离内再开火。

问:除了进行装备研究和文章翻译,您在闲暇时会干点什么呢?

答:我非常喜欢哥特/金属/暗潮类音乐,“以泪洗面”(Lacrimosa)乐队每次来北京演出我都会去看……其实也说不上多么热爱音乐,这个世界上恶心的声音实在太多,日常生活中需要用音乐来盖过这些声音。

除了军事这点事情之外,我有时还会研究研究老式汽车和其他机械,这对了解军事装备也有帮助。德军常见的几种载重车辆,在战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又生产了很长时间。

中国早年从德国进口的奔驰卡车(底盘)

问:我们了解到您是军事模型制作者,您最喜欢制作的题材都有哪些?您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个?

答:我比较偏爱1942至1945年的德军车辆,尤其是所谓“软皮车”,制作和考证都比坦克还要有趣。

最得意的作品估计这辈子做不出来。但要说烂尾时间最长的模型,我倒是可以给你找出几个十年往上的。

王老师的模型作品

问:如果有不了解军事模型的朋友想开始自己的制作生涯,您会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答:一开始找点相对简单的东西来做,甭管做成什么样,先做完再说……不过,如果做了五六个还不像样的话,那我劝您还是趁早退坑吧,这样对您和模型都好,再这么做下去就是互相伤害了……

问:新书《虎式坦克全书》已经面世,您会怎么向读者们介绍它?

答:《虎式坦克全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英国老牌军事出版社——鱼鹰社版权的一部翻译作品,原名“Tiger”,作者是“二战”德军装备和战史研究专家托马斯·安德森(Thomas Anderson),权威性是可以保证的。

这本书不是泛泛的科普读物,也不是艰深的大部头,很好地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取得了平衡。尤为可贵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二战”德军的报告和档案,这些内容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以中文版本的面貌示人——无论你手里有多少关于虎式坦克的资料,无论你对虎式坦克的了解有多么深入,《虎式坦克全书》一定会为你带来新知。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和“尼伯龙根工厂”,以后我们会再接再厉,把更多优秀的军事译作带给大家!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感谢Snap的朋友们,同时对本书责任编辑孟阳和尼厂全体成员表示谢意。

Auf Wiedersehen!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