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葛大炮”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历史学家“葛大炮”

历史学家“葛大炮”

文:网摘 编:木叶

中国的教授有很多,但他只有一个,他的身上有太多传奇色彩。

作为中国培养的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他其实是个大龄学术青年。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32岁的他如愿进入复旦大学,师从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先生,得其学术风范精髓,成为了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大家——葛剑雄。

▌师从名家谭其骧

终成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葛剑雄今年76岁,这位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除了微微驼背和头顶多出的几绺灰白发丝,与照片上精神抖擞的状态并无两样。葛剑雄在上海生活了63年,在这里,从小镇少年成长为历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葛剑雄算是最早受益的一代人。

1945年,葛剑雄出生于浙江湖州。上小学后,因为家境窘困,他每学期都要担心父母有没有交学费;有一次,直到正式上课的那天早上,舅父才替他交了学费。这样的家庭条件,反倒激起了葛剑雄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1962年,正在读高二的葛剑雄,在学校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开放性肺结核。拍片复查,确诊无误,他被迫休学治疗。由于身体不好,葛剑雄高中毕业后没能报考大学,心里一直是个遗憾。

直到1978年,他考取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2年春,国家开始试点招博士生,葛剑雄有幸成为在职博士生,师从著名学者谭其骧,并于1983年由教育部特批提前毕业,获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首批两位文科博士之一。

谭其骧

谭其骧治学,坚持求真求实、锲而不舍,这一点深深影响着葛剑雄。谭其骧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葛剑雄也会在陪他熬夜的第二天坚持早起。在葛剑雄看来,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决不是因为几篇文章或几本书,而是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学术风范。

葛剑雄始终未曾忘记恩师谭其骧的谆谆教导。每逢谭其骧诞辰,他都会来到复旦大学光华楼21楼谭其骧的雕像前,为恩师献上一束鲜花。

如今,葛剑雄已成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专家,更发表史学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他知识的传承、学术精神的传承还在延续下去,继续以全球化视野研究中国的历史。

▌不做书呆子,不做伪君子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以外,普通民众对葛剑雄的认识和定位是“关注公共领域的人文学者”。谭其骧有一句名言:“学术之趋向可变,求是之精神不可变。”受导师影响,葛剑雄对“求真”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而且他有个人尽皆知的外号,叫做“葛大炮”,源于其针砭时弊、直指陋象的种种尖锋言论。不过,他本人可不怎么喜欢这个外号。“只要是说的有道理,没触犯法律,怎么能叫做放炮呢?”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学者,就要敢于说真话、谏诤言,发出理性的声音,并不惧于放大。参政履职数十年来,面对外界的形色风语,他始终固守着这一人生信条。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对公共事务发表见解,就不能称为“知识分子”,葛剑雄特别强调要用专业知识来解释公共问题。

葛剑雄教授除过关心历史问题以外,还极度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的教育问题”,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以及本人的理性选择。

葛剑雄

不能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

他曾说:我很奇怪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跑到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去?为什么不能到一般的学校,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学校?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像这样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他批评高考改革“隔靴搔痒”,抨击“年底突击花钱”等等。也有人“善意”提醒他言论不要那么尖锐,会“惹事”的。但他就是这样一直为社会发出理性呼声 ,敢于说真话、谏诤言,发出理性的声音,并且不惧于放大。

▌历史学家“葛大炮”的另一面

葛剑雄作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带头人,他津津乐道的还有一件事。有一次哈佛大学分管科技的常务副校长到复旦访问,校长问他对复旦怎么看,他说你们复旦真正称得上有国际水平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历史地理,一个就是数学。

而且我们熟知的百万级畅销史书作者张宏杰也是葛剑雄的学生,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自己特别喜欢听葛教授讲课,“历史地理理论与方法这样的课,内容其实是非常枯燥的,他却能讲得非常吸引人。”

从他口中讲出来的东西,要么是他读万卷书深思熟虑过的,要么是他行万里路亲眼见识过的,信手拈来都是例证,俯拾皆是故事,看似平常的东西总能在他那里获得一种“通透”的解释。

他的课这么有趣,是因为他自己是一个很有热情的人。

为了研究好历史地理,他跑遍了地球四极,从南极洲到北极点,从“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阿里,也到过许多的国家,看过许多的风土人情。

学术界说葛老师是“通人”,他兴趣和涉猎面极广,打通了各种学术领域,也打通了学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障壁。

葛老师讲过的许多现象,修正了我们头脑中的“常识”。比如他说,智利的皮诺切特饱受诟病,其实到了智利才发现,很多人很怀念他,认为他做了许多实事,比后来的那些夸夸其谈的总统强。

葛老师还结合对世界政治的观察,谈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任期制只有与选举制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就好比车轮只有和车身结合起来,才能载物。否则,都产生不了太多正面效果。每任官员都是为了迅速干出政绩升迁走,对本地长远发展甚至三五年后的发展都不予考虑。

除了知识方面以外,葛老师身上还有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

他说,他经常是一点以后睡觉,六七点起床,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从早上起来,就是不停地工作:做研究,写文章,处理日常公务(那时他还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演讲,会议,接受采访……午休吃饭时间他也不休息,那正是他高谈阔论的时候。在飞机或高铁上,他更是不休息,那正是他不受打扰在笔记本上写作的良好时机。

葛老师对学生们在学术上要求极严,生活上却非常关照。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不做书呆子,不做伪君子。另一句话是,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不见得每个人都成为学术大家。

学术、论文,在人生当中虽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全部。他更希望学生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把自己的身体搞好,把生活安排好,把家人照顾好。

在一次讲座中,葛老师曾经讲过他的太老师顾颉刚的一件事。他说顾老师有一次给一个学生一笔钱,说这是学校的奖学金。这位学生用得心安理得,直到他8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这是顾老师自己的钱。

葛老师自己其实也经常做这样的事。

曾经有一个学生,比较偏科,外语不好,但是对历史地理一直很感兴趣,想考葛老师的博士。葛老师在面试中和他短暂交谈了几分钟,断定他是一个史学人才。但是因为外语成绩差,他那一年没有被录取。

发榜后他对葛老师表示,因为生活压力,他明年可能没法继续再考,只能找个地方就业。没想到葛老师说:“这样,你到上海来,我出钱给你租房子,给你出生活费,你安心复习,明年再考,怎么样?”这位同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后来他在葛老师的资助下复习了一年,终于得偿所愿。入学之后,这位同学特别努力,成绩很突出,博士论文获得很高的评价。

葛老师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

如今,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跟着葛剑雄学习历史地理,仅仅是葛剑雄在网络上零零散散的演讲内容,就吸引了大量听众,葛剑雄在微博上的粉丝更是数以百万计。而且当下火爆的游戏“王者荣耀”,更是聘请葛剑雄老师为学术顾问。

作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专家,葛剑雄研究学术,也乐于做知识普及。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以外,普通民众对葛剑雄的认识和定位是“关注公共领域的人文学者”。他愿意晒出“非主流”的观点,也乐当“葛大炮”。

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快的流动和变化之中,我们应该庆幸在人生路上遇到了像葛剑雄老师这样的人。他们是时代潮流中的“石头”,“江流石不转”,走得远了,回望一下他们,可以重新校正自己的经纬度。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葛剑雄最新力作《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独家签名版。收藏、阅读本书有以下三大理由:

◎最新力作:葛剑雄老师在这本书里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享了很多自己治学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用独特的视角,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词,从“不变”与“万变”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专业水准:葛老师把枯燥无味的内容,以具体事例来阐述理论,让所讲事例都生动鲜活。而且,葛老师不单是精于学术研究,他的兴趣和涉猎面也都极广,打通了各种学术领域,也打通了学术与现实社会的壁垒。而且他的书“不枯燥”,“吸引人”是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共识。

◎历史深处的关怀:《不变与万变》这本书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怀,即让每个人中国公民能够渡过历史这条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而且他的亲笔签名让本书多了一份温情,也让本书兼具收藏价值。

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