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明朝的手工业先驱宋应星的“辫子头”让很多人颇为无奈,作为“抗清义士”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多,在自己去世后300多年后,自己的形象反而成为了自己最厌恶的模样,尤其是这个阴阳头还是清末才出现的。
虽然说节目组是为了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但最起码的也要在历史之上多做些考究,不仅仅是需要好好辨别历史的真伪性,还需要对历史人物的特性好好处理,至今流传下来的图像中,并没有看见宋应星有留辫子头的画面,如果稍微对此有所研究,那这个错误就可以避免。如果宋应星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定会喷出一口老血,毕竟曾经的势不两立,现在却被人为“清化”,只能是太过无奈。
现在的电视剧中,清宫题材的已有不少,前几年它大火的时候,电视之上到处都是此类的作品,至于质量,则都略显下乘,毕竟这些故事都属于对清朝历史的主观想象,至于真实的历史往事如何,没有人能够再真实复原。但透过一些历史遗留,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清朝人的生活往事尤其是历史形象,真的是电视上大行其道的“阴阳头”吗?很多人还想着去复制那样的发型,只是翻看历史的画卷,看到真实的形象,一定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
清朝剃发令的推行
1644年,满清正式入关,定鼎中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重的一笔,现今人们对于封建王朝的理解大多还是根据清朝的行政模式来推敲研究,试图完善对封建王朝制度的研究。而汉人留辫子的习俗也是清朝入关开始的,按照汉人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使是头发也不能随意裁剪。
剃发梳辫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入关之后的清朝统治者认为,汉族人只有剃发梳辫,改从满俗,才算是真正归顺,于是便下令剃发。可能在封建王朝的发展变化中,百姓对于统治者的变化并不关心,毕竟向谁缴税都是缴税,只要不打乱他们的生活就可以,但是清廷剃发的政令让他们感到了不满,当时的刚刚入关的清朝统治者,因为此条政令,很快就受到了京都人民的抵制,这无疑是对他们文化的一种“侮辱”,清朝政府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收回此令,宣告“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但这也只是清朝政府的一种过渡做法。当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败再败,清军南下,攻破苏杭之后,清朝统治者认为胜利的局势已定,因此便不再有所顾虑。又开始重申剃发令:“自令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地方官员若为此事表示异议的,也“杀无赦”。
在此环境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剃发行动开始展开,当然这一开始便受到了强烈的抵制,但是在清政府的强制行为之下,最终还是完成了这个进程。如果在当时想要活命的,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实在不想留下这样的,只能去做和尚,但是和尚还是要剃光,时代里的命运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
清朝的辫子头
很多人觉着清朝的辫子头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那样,发量多、辫子粗的阴阳头,其实这是在清朝后期才出现的,在清朝前期其实更盛行的是所谓的“金钱鼠尾”,也就是脑袋四周的头发都要剃光,然后在脑后面留一小撮,而这一小撮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能够穿过铜钱,可想而知是有多细了,如果达不到标准,还得要重新再剃。
1644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一书。书中这样描写清人:“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
按理说,这样的标准,放到今天也是绝对不可能忍受的,即使现在的人们思想足够开放,发型也是各异,但对于此类发型,还是难以接受。
而清朝至于为何要留这样的发型?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常常是以打猎为生,但是他们又不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样,生活的地方一望无垠。作为在辽东起家的满族,他们经常要到树林里面打猎,而头发太多反而会给他们造成麻烦,不仅仅会遮挡视线,而且还容易挂到树枝之上,因此为了方便打猎,他们有了这样的发型出现,只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很多人说,既然为了便利,为什么不剃个光头,这样也能省不少事情,反而还留个小辫子呢?
满族人认为辫子是魂魄栖息的地方,就算是战死沙场也要把辫子带回家乡埋葬,这也是他们一种很浓重的习俗,因此便有了这样的头型。
而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辫子的式样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很多人也接受了这样的文化,一时之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而满族与汉文化不断融合之后,尤其是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辫子也是越来越粗,由鼠尾巴变成猪尾巴,由猪尾巴变牛尾巴,亦可以说是头发越蓄越多,逐渐形成了我们后期看到的发型。
但清朝人蓄辫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清理的问题,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我们所说的脏辫,而清朝人的辫子则更不容易处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限,想要花费时间来处理自己的辫子,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英国有位传教士叫安德鲁,亲眼目睹了一个中国人清洗自己辫子的全过程,对方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说自己已经一年没洗头了,这次准备好好清理一下。就在他解开辫子的时刻,一股酸臭的味道扑鼻而来,头发里的灰尘四处飞扬,还掉出了几个小虫子,传教士看到这样的情景,忍不住当场呕吐。
确实,这是当时社会里的常态,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洗头。因此,他们动辄一年都不会洗一次,好一点的话可能会过年的时候洗一次,又或者富裕一点的家庭几个月洗一次。今天的我们几天不洗头,头就会变油,更不用说几个月不洗头,不仅仅是起油,更有可能有许多寄生虫了。
当然大臣们情况会好一点,毕竟还是要注意形象的。清朝的官员每10天会有一个叫做“休沐”的假期,而这便是让他们专门洗漱。但是如果碰见皇宫之中有人去世,发以国丧,那这些大臣也得100天只能不能洗漱,那头发只能是发痒发臭。
留辫子确实不是个容易的活,就今天我们从照片上来看,都能看到这些辫子存在的问题,但是因为当时的国策就是那样,很多人也颇为无奈。也不是说只有清朝有洗漱难的问题,在之前的王朝里,平民百姓也很难有一次洗漱的环境。
而到了晚清时期,社会形势开始变化。很多人觉着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有剪辫子的风气,其实在当时的许多地方,不少人已经剪了辫子,尤其是当时的“新军”等等,都剪掉了这传承200多年的“辫子”,也正式与过去做了告别。
但是,在新时代的变化下,也有一些固守传统的人,并没有剪掉自己的辫子。在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清朝遗老辜鸿铭拖着长辫走进了课堂,青年学生哄堂大笑,他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他反对新文化运动,但他又坚决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蔡元培先生,他是东方文化的坚守者,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矛盾的集合点,但也正显示了在时代的变化之下,一些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结语
在时代的变局之下,难免有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极力宣传革新,但骨子里却是保守的践行者。即使到了今天,一些人“心中的辫子”,仍然未剪去,传统的思想仍然让他们挥动着所谓的“正义之拳”。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