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上将的最后心语!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萧华上将的最后心语!

萧华上将的最后心语!

南方开讲:一样的军史,不一样的品读!

自动播放

一次,在扩大的军委办公会议上,萧华说 “有些同志,革命二十几年,三十几年,跟着马克思走,但是没有见过马克思的面。经典著作,过去是担子挑着,后来是牲口驮着,现在是汽车上带、架子上摆,就是没有认真读过。当了几十年的共产党员,没有读过《共产党宣言》,到八宝山见了马克思不好交代……”在讲到加强领导时,萧华说:“所谓领导,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自己积极参加,带头学习。自己学好就是最实际的领导、最具体的领导、最有效的领导。学习要放下架子,要有民主精神,老老实实地学,老老实实地当学生。”这些话既是他对全军高级干部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他自己带头学习理论的体会和总结。

1983年6月,萧华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他在北京的一些科研和企事业单位调查时发现,中国科技力量的布局和使用方法很不合理,由于人事制度上的缺陷,形成了技术力量积压,技术与生产脱节的状况。他认为,要开发技术资源,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开辟技术市场。他向中共中央写信,提出了这一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称赞。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萧华认真学习了这一决定后,反复考虑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同机构改革结合进行的问题。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并在1985年2月先后到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做了调查,准备向中央提出对机构改革的建议。他不知道,这时癌症正悄悄地吞噬着他的生命。家中亲人们看到他吃不下饭,脸色不好,日益消瘦,劝他赶快住院检查治疗。萧华却不顾劝阻,忍着病痛,坚持参加了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直到4月11日会议结束,4月12日才住进医院,经检查确诊,癌症已到晚期,癌细胞已从胃部扩散到肝部。

萧华住院不久,由于病情发展很快,体重急剧下降,尽管医生和家人没有把真实病情告诉他,他也逐渐觉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时刻,萧华显得异常镇静,他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脑海里不断翻腾着关于机构改革的设想,决心迸发出最后的光和热。疾病的折磨,使他已无力伏案执笔,就请身边工作人员记录,由他口述,把他的想法整理成信,向中共中央汇报。6月1日,萧华在这封长达6000余字的信上郑重地签上名,当天请人把信送交中共中央。当萧华得知他的信受到中央的重视时,瘦削的脸上泛起了兴奋的笑容。

8月11日下午,弥留之际的萧华,仍然关心着党的事业,惦记着即将召开的全国党代表会议,一再嘱咐亲属转达他对这次会议的拥护和祝贺。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

“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大的,可我为党和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我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来不及做了……我对改革是充满信心的……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的改革一定会成功,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

1985年8月12日8时15分,萧华辞世,享年70岁。

萧华 (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原名萧以僔 ,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萧华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甘肃省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还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萧华所著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东方少年》杂志专栏作家。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志在为培养优秀少年做贡献。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