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原本是修道士隐修的场所,是如何变成贵族们的疗养院的?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修道院原本是修道士隐修的场所,是如何变成贵族们的疗养院的?

塞南克修道院

随着基督教地位的上升,基督教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教会对财富由鄙视转为推崇,教阶制的出现打破了早期基督教民主平等的盼望,促使部分信徒建立了修道院。当我们走进修道院的历史就会发现,修道院是“黑暗时代”的文明曙光,对中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圣安东尼与修道院

修道院本身是为了应对社会危机的挑战而出现的。隐修生活最早是由东方传入西欧,与宗教所倡导的禁欲的修道理念不谋而合。这种清心寡欲的观念和遁世而居的生活方式促使圣安东尼放弃遗产,前往尼罗河河畔苦修。这种惊人的苦行精神,使其名声远扬,那些愤于基督教蜕变而无可奈何的信徒,和那些对现实生活完全失望、宗教狂热散去的人们,都接受了这种修道主义,企图获得精神上的洁净,因而离开社会,前往荒凉的野外独自修行。

圣安东尼

尽管安东尼开创了这一修道生活,却没有为此制定规则。随着隐修者的日益增多,独自修行便暴露出许多不便。修行者往往遭遇人为或者自然的威胁,这迫使他们结伴而居,以寻求保护。于是大量的隐修者开始集体生活,修道院因此而建立起来。为了维持修道院的运转,隐修者们选任领导者,并在其号召下进行耕作、纺织和手工生产,实现自给自足,救助贫穷。

宣化圣若瑟修女院

由于基督教内部各派论战不止,埃及主教大纳西撰写了《安东尼的人生》一书,向基督教世界宣传修道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得到了众多修士的推崇,只不过将修道院由荒野搬到了城市附近的乡村。修道院之所以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净土,得力于历代先哲的完善,更离不开本尼迪克制定的院规。这一规定给予修道院一个完美的定位,即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连接点,是人们的精神中心和经济中心。

尽管修道院的目的是如此光辉、神圣,“一心侍奉上帝,成为正义的化身”,但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国王和贵族们无比热衷于修建修道院。贵族们利用自己和家族的私有财产和领地修建修道院,那么修道院就有义务日夜为其家族祈祷,并接纳其家族成员任意成为修道士。对家族成员来说,修道院无疑是一个“幸福的寄养所以及养老院”。

玛利亚·拉赫修道院

另外,作为“家族修道院”的私有修道院,还象征着贵族的荣耀以及逝者的宗教地位。当然,对中世纪贵族而言,一所修道院的修建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因此修道院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收入来源,而这来自于他人的捐赠以及地产税收。这使得修道院院长能够支配极大的财富用于家族开销。

对国王而言,修道院还有其他作用,与其赠送大片地产来消耗国王的财产,不如赠送修道院给忠诚的封臣。尽管修道院被给予贵族,但修道院院长的任命仍需要国王的同意,这无疑加强了国王的控制权力。此外,修道院也常常作为监狱来关押“政治囚犯”,如秃头查理的儿子卡尔曼,他的双眼被刺瞎,终身靠救济而生。

电影中的修道院

二、修道士

对中世纪的人们来说,要做一名修道士的动机是各种各样的。不过有很多人成为修道士并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他们往往在童年时就被父母作为“奉献之子”送入修道院接受教育和管教。一般来说,修道士都是在15岁成年之时加入修道院,进入修道院意味着一心侍奉上帝,在没有院长同意的前提下,是不允许离开的。修道士不允许拥有财产,他们要在穿上修道服之前签订财产捐赠文书和遗嘱。

修道院团体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家庭,一所修道院的运转至少需要3个修道士,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进入修道院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向修道院捐赠土地,这一条件最初是自愿的,但随着私人修道院的增多,慢慢地成为惯例;二是证明自己具有禁欲生活的能力,这一点对修道士至关重要。另外,贵族建立的私人修道院,有义务让建立者的家族成员任意成为修道士,这正是私人修道院建立的原因之一,贵族们可以将修道院作为家族的“寄养所”。

电影中的修道院

本尼迪克为修道院制定的院规中,修道士一天之中只做三件事:祈祷、唱赞美诗、从事体力劳动。尽管修道院有统一的规章,但各地修道院却按照自己的规定行事。毕竟修道士也是人,哪怕是本尼迪克也承认:“修道士的生活应该总是像守斋节一样,因为只有少数的人才有能力做到,所以我们敦促,至少在斋期这个神圣的日子里,非常清白地保持他的生活,以补偿在其他时间的任意妄为”。各地修道院都承担着灵魂关怀的职能,修道士不仅要为自己,还要为他人祈祷,做弥撒时,修道士要纪念建立者家族所有成员和捐赠者。在平常生活中,修道士还承担着古典教育的义务,对他们而言,无非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但对西欧来说,却是在挽救那伴随着罗马一同消逝的文明。正是因为修道士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国王和贵族们常常任命修道士为幕僚,向其提供行政官及骑士。

中世纪修道士

修道士们还为中世纪的经济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人们曾经这样称赞修道士的成果,“给这些僧侣一块赤裸裸的沼地或一块荒僻的森林,经过几年之后,将可看到,那些不仅有着美丽的教堂,而且有着建造在教堂周围的人们的住所”。

此外,修道士们还承担着社会救济责任,同中国的寺院一样,修道士向旅客和穷人提供膳食、住宿以及医疗物资,可以说,修道士们对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信徒

基督教社会一直对团结抱有特殊的幻想,因而联合在一起,世俗的等级制度在教堂、修道院中并不明显。在基督教修士眼中,所有的信徒都是一类人——罪人,都需要上帝的宽恕,一旦被逐出教会,则意味着无法向上帝忏悔,还意味着被社会孤立、排斥。因此,信徒们往往遵循修士的告诫,向修道院、教堂捐赠祈祷,期望获得上帝的宽恕。

在信徒眼中,穷人象征着那些被上帝抛弃的遭受折磨的罪人,每天都需要上帝的宽恕,这种象征被圣歌所反复吟咏,以至于施舍成为忏悔者请求上帝宽恕的有效方式。金口圣若望曾经说过:“当你祈祷时,不要索取,要想想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过一个穷人对你的诉求,不是因为你伸出了自己的手就能听到,不要将手伸向上帝,而是伸向穷人。”向这些穷人施舍成为信徒们提高声誉的捷径,那些大方施舍的贵族们往往被刻在石头上,或绘制在画像上,成为吹嘘的资本。

本笃会修道院画像

信仰几乎贯穿了信徒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他们一直“侍奉着上帝”,即使对他们而言,他们并没有成为修士,也仍然遵循教义,过着严于律己的生活。大多数信徒无论生前贫穷还是富足,死后都会被葬在教堂或修道院的墓地,接受修道士的祈祷,这对他们恐怕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了。

惠特比修道院

文史君说

修道院、修道士和信徒三者达成三元一体的重要结构,几乎贯穿了整个中世纪。修道院汇聚了修道士和信徒的力量,一度在古典文明普遍衰落和宗教迷信盛行的西欧中世纪前期发挥着显著作用,但修道院作为研究和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中心,其教义深入人心,反过来又对后世思想解放起到阻碍作用,这一点也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年。

贺小飞:《试论修道院在中世纪前期西欧社会中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菲利普·阿利埃斯、乔治·杜比:《私人生活史》,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