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0亿,史上最强春节档!带你揭秘电影院座椅前世今生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超80亿,史上最强春节档!带你揭秘电影院座椅前世今生

超80亿!

据统计,截至2月18日0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同时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

其中,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全国3400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全天产生票房超17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单日总人次和单日票房的纪录,部分一线城市甚至出现了电影票一票难求的情况。

大年初三开始,各大院线几乎常常“满座”,甚至角度不好的两边夹角以及需要整场仰着头的第一排也无一例外。

那么,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你去电影院贡献票房了吗?

其实,在黑灯瞎火的影厅里,每一处角落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那一排排为你提供舒服坐姿、默默伫立的座椅,你是否还记得它从前的模样?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电影百科全书”李炜先生为你揭秘电影院座椅的前世今生!

01

现在看电影,电影院的座椅越来越高级,不仅像飞机的头等舱一样可以放平,半躺着看电影,而且可以随着电影情节的变化,乱抖乱颤。

但回望过去半个世纪,电影座椅的变化,不由感叹人类视觉文化的发展和电影院座位的进步。

小时候看电影,最好的电影院都是木头长凳子。我说的太原梅山脚下的大礼堂,曾经是山西省最好的礼堂。这是阎锡山在山西期间修建的,所以,凳子一直保留到我上小学的时候。

一条长板凳可以坐4-5个人,没有间隔。前面有个长桌子,人们可以在桌子上面写笔记。礼堂主要为开会设计的,不是为演电影设计。不过可以看出解放前,山西最好的礼堂就是这个水平。没有为一个人设计座位和桌子,都是集体使用。

我们这些小男孩看电影的时候都不安分,都喜欢跑到电影幕布后面去看。电影里面人物的动作正好相反:正面的画面,人物手指左边,到了幕后看就是指右边。

除了这个差别外,声音也稍微差一些,因为喇叭口朝前面。不过最好的条件是,你可以边看边来回走,不影响别人。因为后面就几个不安分的小男孩。我从来没有看见女孩子在幕后看电影。

后来,太原市陆陆续续修建了公众可以去的新式电影院,比如红星电影院、五一电影院、宽银幕电影院。这样的电影院没有很深的后台,就是为演出电影设计的。

这个时候,椅子已经是一个人一个座位的折叠椅子。椅子面和靠背都是用的胶合板,这在当时已经是新材料、新工艺。改变了过去那种实木板凳的传统做法。

对于小男孩来说,这种折叠胶合板座椅又给他们增添了新的乐趣。他们经常最后离开电影院,他们一排一排的横行,把椅子一个挨一个使劲折上来,发出啪啪的响声。小男孩们很享受这种闹声。

太原市当年有个长风剧场,这是为演戏设计的剧场。还有一个湖滨会堂,这是模仿人民大会堂搞了一个圆形的大会堂,可以放3000多观众,每人一个折叠椅。

我小时候,在这两个地方看完电影后,也爱把折叠椅使劲折叠,发出响声。现在看来,当年主要是小男孩没有合适的玩具,把电影院的椅子都当成了玩具。

当年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后面有小孩撒尿。尿水慢慢流到前面,你会看到“小河”从你脚边流过。有人因此会对后面的人怒吼几声。

原来看电影的时候,经常出现断片现象。电影是胶卷,一盘一盘的。每个电影院都要轮流放演,于是就需要有人送片子。送片子的人用摩托车来回送,骑着国产幸福牌摩托车,后面有个帆布大挎包,一边一个。

运输员必须要等上一个电影院放完一盘,他才能拿上片子出发。如果下面一场电影院在他到来以前,已经把最后一盘电影胶片放映完了。大家就需要等片子。这种情况就叫“断片”。

断片时候,如果电影院的灯光没有打开,大家还比较安静。如果灯光突然打开,大家就会失望地异口同声“唉”一声,表示不满。如果灯光老亮着,时间太长了,观众就会集体鼓掌,要求开演。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成了中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片子如果还在路上,你拍烂手也没有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耐心等待,不跟大家一起自寻烦恼。

02

改革开放初期,电影院门口开始有卖瓜子和花生的小生意。大家花一毛钱,可以买一把瓜子或花生,带到电影院里面吃。电影院里可以随便吸烟,没有限制。

在电影放映的光束中,经常可以看到缕缕香烟飘起来,大家都习惯了,认为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就彻底明白电影院的椅子为什么要折叠。折叠起来,就是为了清洁工人能把座位底下的瓜子皮和花生皮扫出来!

胶合板折叠椅一直伴随了我们几十年,一直到本世纪初。电影改革,私人资本进入,电影院也开始改造。在公元2000年前,中国内地电影院的结构和装修基本保留1950年以来的风格,胶合板折叠椅是标配。

我70年代末到了北京,经常在东城的交道口电影院,隆福寺大华电影院,和平里东街第五俱乐部看电影。只要有新电影,我一定去看。

这里的电影院都是标准的折叠胶合板椅子,没有其他例外。看来,这就是苏联当年的标准。

同一时期,在农村和部队大院,大多数人看电影都是在露天宽敞的地方看。竖起两个长木头,中间挂一块大银幕,接上电源,用电影机放映电影。老百姓和军人都是拿自己的小板凳或者马扎去看。坐着时间长了,很不舒服。

断片或者换片的时候,大家都站起来放松一下。因为农村放映电影一般都是一部放映机,一盘胶片放完,换胶片的时候,也要开灯。这算给普通人一个站立休息的机会。

1989年,我来到香港定居。到了香港后,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电影院,因为我一直是个电影迷。当时,香港的电影院和内地都一样,都是胶合板折叠椅,电影院一般可以容纳500-1000人左右。

在铜锣湾邵逸夫开的电影院,里面两层楼,二楼上还有好多座位,上千人同时观看电影。湾仔有个小型电影院,比较特殊,只有40多个座位,这是郭德胜老板修建的。

这个电影院老放一些非美国商业大片的片子,比如欧洲片子和内地的片子。在这个影院,我经常可以碰到邵逸夫本人,还有郭德胜(香港新鸿基地产创办人之一)的家人来看电影。

90年代初,进入传统的香港电影院也可以带零食进去。居然可以带鸡腿、鸡胗子和热狗,也可以随便抽烟。不过很快就修改了规定,抽烟的人只能坐旁边。

人们不希望烟雾飘到电影的光束里,影响电影的播放质量。所以,在传统的电影院里,有香烟味,热狗味,卤鸡腿和鸡胗子的味道。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美国影院资本进入香港,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这个期间,我经常去欧美国家出差。到了当地,我也进电影院看电影,看最新的片子。因为美国电影业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新电影投放在全球有规划设计。有时候同步投放,有时候投放时间前后不同。所以,我到美国和欧洲就选择没有看过的新片。

这才发现,他们的电影院开始改革了。从上千人座位的大电影院,开始改造成坐几十个人的小电影院,而且有全球推广的趋势。传统的胶合板折叠椅,开始被软椅子替代,不过依然可以折叠。只不过,座位上装上了海绵垫子,扶手上也装了海绵垫子,坐上去舒服很多。

没有多久,在90年代中,香港金钟太古广场最早引进了美国UA院线,他们的影院都是50人左右的小影院,椅子都成了软椅子,地上还铺着地毯,门票突然翻倍。影院里不许抽烟,只能吃爆米花,喝可乐。这一切都是发生得很快,不断替代了传统的旧影院。

新电影院建设在香港最早是从金钟开始,慢慢开始改造铜锣湾地区的老式影院,其他在2000年以后盖的新电影院,直接设计成小型电影院,不需要改造了。我很享受这个改革,因为我不抽烟。电影院小型化带来最大的便捷是:到一个地方,可以有5个以上的电影选择!

03

电影市场的改革是被电视逼上梁山的。因为曾经有段时间,电视几乎把电影给灭掉,人们在家里呆在电视机前,再也不去电影院了。电影院椅子变成软椅子,就是和观众家里的沙发在竞争,在争夺大家的屁股。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市场!

中国地产商2005年开始进入电影行业,中国内地电影院开始了现代化革命,按照飞机头等舱和经济舱的模式开始改造,比香港稍微晚了10年左右,但是硬件材料更好、更现代化了。

我最早看到现代化的电影院是在北京大望桥附近的万达电影院和香港的硬件完全一样。到这个时候,全世界的影院椅子都标准化了,甚至都不用折叠了,都换成软沙发椅子了。

中国终于和世界同步了,全世界电影观众的屁股都一视同仁了。也许其他发展中国家情况依然不同?因为我没有去过,所以,我没有发言权。

更多精彩 · 尽在凤凰卫视电影台

撰文:李炜

编辑:福尔魔歌、林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