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卑微的石勒,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出身卑微的石勒,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极其黑暗也极其混乱的一个阶段。在这长达数百年的混乱中,无数地方豪强拥兵自重,自封王侯,又兵败被杀,兴盛又衰败,反反复复。只有极少数有机遇、有运气、又有才干的真豪杰脱颖而出,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今天要说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皇帝,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发迹之路。

石勒是羯族,远古曾是匈奴族的一个分支。石勒所在的部落很早便迁入内陆,与汉人杂居。石勒父亲当过部落小帅,但石勒从小家贫,更没有上学机会。他从小给汉人地主当佃农。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汉人歧视匈奴人,匈奴人歧视羯族人。在强者为王的社会氛围下,底层少数民族群众想活命,只有争勇斗狠,才能博得一线生机。这样的成长环造就了石勒后来嗜好杀戮、阴险狡诈的特点。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祸乱波及边疆,杂胡脱离汉族地主束缚。后来朝廷政治稍稳,下令抓捕杂胡,贩卖为奴。石勒也在被贩卖之列,被卖到一个汉族地主家当奴隶。这个汉族地主见石勒气宇不凡,就免了他的奴隶身份。石勒又通过这个地主,认识了本地牧师汲桑。汲桑在本地小有势力。石勒于是纠集了十八个人,四处抢掠财物,讨好汲桑。讨好强者,是石勒很早就学会的生存技能。但此时的石勒充其量这是个贪财的马仔。

到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攻伐司马颖,司马颖逃到了长安。司马颖部将公师藩起兵支援司马颖。汲桑便带着小弟石勒一起去投奔公师藩。结果,公师藩的部队首战就遭遇惨败,公师藩被斩杀。石勒逃到山里。这次是石勒第一次遭受社会毒打。

后来石勒又召集散兵和亡命囚徒,与汲桑汇合后攻下邺城,杀了司马腾。斩获金银财宝无数。石勒毕竟是奴隶出身,一下子打了一场大胜仗,又获得一堆珠宝,自信心爆棚,于是与汲桑带领亡命军队继续南下,一路攻城拔寨,经过大小十几场战斗,才终于被打败。这时石勒头脑稍微清醒了,他和汲桑意识到继续打下去只会耗尽实力,只有死路一条,只有投靠强者才有出路。他们决定投靠刘渊。可是走到半路被丁绍阻击。这一战中汲桑战死,石勒逃亡到了乐平。这是石勒第二次遭受社会毒打。

两次险些丧命的经历给了石勒深刻的教训。经过反思,他意识到公师藩死于硬拼,汲桑也死于硬拼。所以石勒便学着不去硬拼。石勒投奔刘渊后,先是潜伏到伏利度的帐下,暗中收买人心,时机成熟后一举取代伏利度,兼并其武装,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这一招颇有田氏代齐的谋略。

后来石勒在中原的势力越来越大,有自立的打算。当时中原的另一股力量王弥也不能小觑。为了除掉王弥,石勒采取诱杀的手段。当时王弥也打算杀石勒,但是被石勒获知。石勒假装不知道,找准机会请石勒赴宴,在喝酒时将王弥杀死,并兼并了王弥的军队。

公元313四月,石勒派石虎攻克邺城。他在河北势力逐渐扩大,与王浚有了冲突。王浚是晋朝幽州刺史,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石勒自然不敢硬拼,他再次使用诱杀的手段。石勒先派人给王浚送了很多金银珠宝,又上表称王浚为天子,博得王浚欢心和信任。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314年,石勒带领少量骑兵,伪装去幽州奉王浚称帝,结果出其不意,袭取幽州,活捉了王浚,并押到襄国斩首。

石勒先后用计谋铲除王弥和王浚后,他在河北的对手只剩刘琨。刘琨实力有限,被石勒轻松战胜。在荡平北方威胁后,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城建国,史称后赵。纵观石勒的发迹经过,他早年生活艰苦,早期打仗不知天高地厚,除了小聪明也没有什么规划和战略,只是单纯地拼杀和掠夺财宝。经过几次险些丧命的经历后,石勒能迅速成长起来。可以看出他后期面对强大对手时,总是尽量智取,避免正面冲突。可见他充分吸收了早期失败的教训。这种反思和学习的能力,大概就是他能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奴隶皇帝的原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