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德国,通过讹诈和恐吓吞并了奥地利,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试图称霸欧洲的野心昭然若揭,备受愚弄的英、法两国也终于警觉了起来,但面对强悍的德国,他们试图“祸水东引”,挑起苏、德两国间的战争,从而避免遭受战祸。
欧洲的紧张局势,让苏联也有些坐不住了。他们一边扩大东部边界建立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一边展开一系列军事外交行动争取与英、法两国建立军事同盟。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原本关系紧张的苏、德两国却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是为何呢?
“短命”的《条约》。
其实,从德国元首的大作《我的奋斗》一书中,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了德国将以入侵苏联来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并以此得到英、法两国的“谅解”而扩充军备。然而,随着双方的矛盾公开,苏、德两国反而“越走越近”,令人唏嘘不已。
首先,尽管德国元首的最终目的是入侵苏联,但眼前的目标必须是凡尔赛战胜国。这不仅关乎日耳曼民族的尊严,而且也可以实现国防军效忠自己的保证。为了避免来自苏联的威胁,重蹈一战中德军两线作战的覆辙,需要与苏联达成暂时的妥协。
其次,苏联希望与英、法两国建立军事同盟共同防范德国,却遭到西方国家“冰冷的”拒绝。苏联统帅十分清楚,虽然与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上不共戴天,但“比较务实”的德国比之更容易相处一些,与德国达成某种协议或合作是有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苏联已经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收复一战期间签订的一系列“和平条约”而丧失的土地,以此洗刷屈辱。但苏联绝不会为西方国家打仗,以及英、法两国的异想天开,让双方的谈判理所应当地无结果。
于是,苏、德两国都希望得到彼此的帮助,最终不谋而合地走到一起。很快,双方签订了长达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定中,苏联不仅拿回一战期间失去的土地,而且通过恢复寇松线和对波兰的瓜分,建立了防范德国的东方防线。
而《条约》对德国人来说,避免了两线作战,可以放心大胆地解决英、法、波兰等国。实际上,双方都将这一《条约》视为权宜之计,不是为了和解,而是为了最后摊牌。果不其然,《条约》签订不到2年,德军在征服欧洲后开始入侵苏联。
此时的德国,迫切希望入侵苏联。
1939年9月,就在苏、德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的一周,德军入侵波兰,二战爆发。让德国上下无比高兴的是,征服欧洲的战斗极其顺利,民族自尊心得到了空前满足。随着法国投降,德国元首又开始重温他入侵并消灭苏联的旧梦。
一方面,从入侵波兰起,德军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轻易征服整个西欧,接连的胜利无疑提高了德国元首在国家和军队中的威望,就连对其不以为然的陆军将军们,也开始刮目相看并追随他,对入侵苏联不再犹豫和反对,甚至更想早些开战。
另一方面,如今的德国已经控制了整个西欧及2.5亿人口,与苏联人口大致相当;而统治区的工业总量远远高于苏联,4800多个工厂为德军提供军需,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工业,仅法国一年就生产了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
当然,卓有成效的“闪击战术”,德军已经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包括德国元首在内所有的将领们都有信心在半年内打垮苏联,而各种物资储备,尤其是石油足可以维持7个月的战争。也就是说,凭借现有的力量,德国足够打一场速决战。
也正因为如此,德国军工生产并未纳入统一管理,更未充分动员,甚至在经济方面也没有集中领导,工人依然按部就班地上、下班,而民众的消费始终保持着高水平。说白了,德国上下对其速胜战略具有很大的信心,根本不需要进入战时体制。
然而,战争的推演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地广人稀的苏联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其深远的战略纵深,以及“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硬是将德军拖入到寒冷的冬天,而“持久战”最终将德国的战争储备耗尽,撤退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总之,单从战略战术角度看,“闪击战”对战略纵深较小的波兰、法国等国是有效的,但德军过分相信和夸大“闪击战”的作用,在军事准备上没有“从长计议”,甚至忽视苏联的地理优势和防御决心,是输掉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没有之一。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