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重来,张伯伦还会选择绥靖政策吗?英国的没落决定了还会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如果历史重来,张伯伦还会选择绥靖政策吗?英国的没落决定了还会

英国首相张伯伦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参加完慕尼黑会议回到英国后挥舞着一张纸条,对群众说:“(我)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了唐宁街,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从今往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这个场景下的张伯伦一直以来都被受世人指责,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也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起因。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大国之间的外交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其中往往充斥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利益的交锋,因此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一反常态地默许德国对外扩张,这其中必定隐含着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

元首在演讲

德国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进而得到了继续扩张的战略物资,1940年5月,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对英国的安全造成了直接的威胁。绥靖政策形如虚设,张伯伦也因默许纳粹德国扩张、威胁英国安全而被迫下台。那么,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当年,英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绥靖政策呢?

纳粹德国

一、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下降

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其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基石,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与其国内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对外的高度依存度。直到地理大发现与海外殖民使英国获得大量发展物资,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英国的发展劣势,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使得英国更上一层楼,从而奠定了其在世界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经济地位。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惊人的便是英美地位产生交换。英国在战后失去了霸主地位,在世界工业生产格局之中,英国只有10%的产量,而美国却占47%;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并且在18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同样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产量总和,可是,1914年一战爆发时,德国的煤产量已经达到了2.77亿吨,非常接近英国的2.92亿吨,另外这一年德国的钢产量也远超英国。他国一直在进步,而英国却固步自封,这本身就是一种后退。

二战前美、英、法、德等国占世界工业与贸易比重图

二、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缩小

作为岛国的英国本身并不具备成为世界霸主的资质,然而地理大发现却给了其机会,使其不断地对外扩张殖民,鼎盛时期的英国,殖民地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整个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自身市场狭小、资源不足等劣势。

但是,伴随着民族自决等观念的冲击,英国海外疆域变得越来越少,这个由殖民地组成的巨人帝国也就逐渐衰弱不堪,再加上美国、德国、日本等新兴国家的争夺与排挤,英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甚至到1939年二战爆发时,英国在新西兰、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地的殖民地已获得很大程度的自治,就连印度和缅甸也成为了自治领,南非、爱尔兰等地区内部反英情绪日渐高涨,即使没有二战,那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也将面临自我解体,难以维持往日光辉。

1921年英国殖民地

三、国际与国内政治环境的恶化

英国世界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恶劣形势对其国内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情况也使得本国政治愈加保守。由于英国海外经济的持续低迷,国内的资本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加重对国内劳工的剥削,这促使本国原本就不和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示威游行和罢工运动此起彼伏。

同时,国际经济地位的下滑以及英国所属殖民地的纷纷独立都使得本就紧张的国际环境更加雪上加霜,二战前的英国就像一个迟暮的王者,面对身旁跃跃欲试的挑战者也是有心无力,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完全属于它了。

最后,那个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东欧生根发芽,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这对信奉资本主义的英国来说是极度恐惧的,毕竟战争的危险远不如未知的社会,他们甚至不知道在那个社会里是否有自己的地位,因而默许希特勒的扩张也未尝不是祸水东引的一个策略。

四、海运地位的下降

英国的崛起离不开海洋,海权兴则英国兴,海权衰则英国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使之从人类交流的屏障变成一片坦途。英国的地理环境优势与庞大的海军力量使其在大航海时代占尽了优势,从而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

但是,随着铁路的出现与普及,陆地之间的商业贸易变得更加活跃,同时运输成本也大幅度降低。随着陆上资源的整合,后来居上的美利坚民族、统一的德意志,以及新兴的苏俄,在共同努力下将英国主导的世界体系冲击得七零八落。英国在航海时代所积攒下来的地位与实力迅速衰落。

其次,随着交通体系的逐渐完善,此后的战争对陆地的依赖程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海洋,然而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地理环境对其既是一个天然屏障,又何尝不是一层枷锁?这也使得英国在战与和的问题上摇摆不定。

在历史的验证下,绥靖政策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它不仅没有让德国适可而止,反而更激起了它的欲望,其结果便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战火飞扬。但是绥靖政策也不是个人的错误,它更多的还是时代的产物,张伯伦也是鉴于当时英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及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才不得不实行绥靖政策的。

在很多时候,多数人的民主反而不如少数人的专制来的有效,因为每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往往代表着这个社会思想的平均水平,很难具有独到与长远的眼光以及国际外交的视野与格局。那些以为张伯伦无能或懦弱的人,实则是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国家之间角色的变换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当张伯伦接过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时,表面上仍无限风光的大英帝国,实则早已千疮百孔,不是当初那个执世界之牛耳的帝国了。

文史君说

历史就像一个黑匣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精准预测,但是它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黑天鹅”事件,那些值得历史铭记的人物,所做的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决定背后,肯定是有多重考量的,匹夫当可一怒而不管不顾,但是那些掌管一个国家的人却很少这样做,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

参考文献

王鼎杰:《二战大牌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版。

郑璐:《20世纪30年代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才智》2018年第2期。

钮松、张璇:《泰勒论英国绥靖政策之因:体系与国家的双重视角》,《系统科学学报》2018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