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 他为何甘愿赴死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 他为何甘愿赴死

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为标志,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全面启动。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史称“戊戌变法”。

然而,“戊戌变法”只持续了3个多月,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就突然回到紫禁城,囚禁了光绪皇帝,将“戊戌六君子”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生于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一名官员,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谭嗣同虽然出身官宦家庭,却提倡新学,呼吁变法,还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1898年8月,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下,谭嗣同受到光绪皇帝召见,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8日,谭嗣同在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慷慨就义。

少年时谭嗣同师从欧阳中鹄,后在其影响下加入维新派。他经历了大清帝国衰落腐败的过程,目睹了列强践踏下的中国到处民不聊生的情景,内心感触颇深。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对当局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加讨伐,呼吁国人团结一致,共御外辱。

谭嗣同标新立异的观点和主张,终于引起了一心希望通过变革来拯救中国的光绪帝的注意。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新政。

在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大殿里,怀有忐忑之心的谭嗣同第一次见到了印象中似乎“软弱有余而魄力不足”的傀儡皇帝。

时年二十八岁的光绪皇帝体态瘦弱,身量不高,在长年严格的宫廷教养下,举止文雅,仪态谦逊,皇帝面色苍白不甚健康,但他的五官相貌几乎无可挑剔。在崇尚文弱精致的中国古代宫廷,光绪皇帝可算“翩翩美少年”了。虽然谭嗣同对光绪的第一印象并无好感,但光绪决心革故鼎新消除顽疾,还世界一个全新有活力中国的观点和决心与他不谋而合,这才对年轻的皇帝刮目相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光绪召见谭时曾说肺腑之言:“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大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感,决心倾尽毕生所学,为中国之变法开创先河,纵然鞠躬尽瘁,肝脑涂地亦无怨无悔,不负圣恩。

谭嗣同听到政变失败消息后并不惊慌,没有像康梁一样惊弓之鸟般仓皇出逃,而是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四下奔走,筹谋营救身陷囹圄的光绪帝。然终因计划仓促筹备不足而宣告失败。

本来谭嗣同有好多逃走时机,在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的《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中就清楚地记载:谭嗣同的许多日本朋友苦苦劝说谭嗣同东渡日本,以躲避慈禧太后的搜捕,但谭嗣同不为所动。而谭的挚友大刀王五也曾力劝谭嗣同远遁他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好意也被谭婉拒了。

据梁启超《谭嗣同之死》记载: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于被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呜呼,烈矣!

据说谭嗣同行刑时被砍了二十余刀才断气,其状甚惨。其尸身被暴尸数日才被人收走掩埋,留给世人一段无比悲壮的怀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促使他引颈就戮,慷慨赴死呢?

首先应该是光绪帝的原因。谭嗣同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底层人士,自从被光绪帝赏识后,一跃成为四品卿衔,协助皇帝变法维新,官职实际上位同宰相,可谓一步登天,人前显贵。那么作为臣子的谭自然感恩戴德,何况光绪的变法理念还和自己一生的抱负息息相关。既能借助皇帝之手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能博得帝王欢心位极人臣,此等两全其美的事谭嗣同岂能不高兴,所以说对光绪帝的知遇之恩,谭自当涌泉相报。

这也是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时,谭嗣同仍然怀有侥幸,千方百计试图将光绪营救出来,而没有逃脱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戊戌变法.王五传记》记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逮捕入狱。做为谭密友的大刀王五心急如焚,联络各地反清义士,并花重金买通狱卒,准备营救谭嗣同。但都被谭拒绝了。谭嗣同对王五道:皇帝尚在囹圄,做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王五苦劝无果,只能黯然离去。

其次应该是和谭的家庭有关。

说起谭嗣同的家庭,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谭继洵(1823—1900),晚清重吏,于京城户部任官十六年,调通州监督坐粮厅,一年即调任甘肃巩秦阶道(1877年),六年后升任省按察史,隔二年提任布政史(管理一省财赋人事),于甘肃任职达十二年;光绪十五年调任湖北巡抚,尝两次兼代湖广总督,为正一品封疆大吏,累官赠光禄大夫。

可以说谭家乃是富贵之家,谭父作为一品大吏,家世显赫,不说富可敌国但也家境殷实。本来谭父就对谭嗣同的变法之举相当抵触,认为他被人诱导而误入歧途。怎奈谭嗣同心意坚定,变法之心不改初衷,虽百死而不复返,最后宁愿人头落地亦不肯流落他乡。谭继洵做为朝廷重臣,自然难免株连其中,丢官罢职还是轻的,就怕老佛爷雷霆一怒,到时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个道理,谭嗣同岂能不知。所以说他才在康梁如惊弓之鸟般亡命天涯时,尚能稳坐钓鱼台。不是不想走,而是不能走。当初不听父言已是心意难安,如今变法失败若是逃之夭夭岂不要祸及家人,如此失德之事谭必不能为之。惟愿以己之身换家人平安,如此,九泉下才能心安矣!

还有一点就是谭被捕时已是带病之身。谭嗣同,字复生。在谭年轻时,他的家乡流传一种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几乎全部死去。谭嗣同不幸也被传染。他病了很长时间,家人都以为他要死了,但最终他奇迹般地痊愈了。谭嗣同康复后,就以复生为字。

不过成年后的谭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自感大不如前。他之所以力推变法,可能也是感到人生无常,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国家羸弱困境而奔走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最终,谭嗣同决心为变法不惜一死,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后慷慨就义,虽悲壮且震撼世人!

谭嗣同心系维新并非为了一己之利,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在为了自由理想的道路上冲锋陷阵,不畏生死!

后人曾撰写对联悼之:“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实乃对谭公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