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用何闻所未闻战术 打得20万川军抱头鼠窜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徐向前用何闻所未闻战术 打得20万川军抱头鼠窜

徐向前元帅在开国将帅中,与彭刘林粟等人相比,显得有些神秘。神秘不是说他为人神秘,而是他的战绩。解放战争中他指挥了解放山西的战役,影响力远远不如彭刘林粟。这并不是徐帅不能打,而是一直没有得到太多机会。

他真正的高光时刻,反而是刚出道之时,也就是在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特别是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之战,是徐帅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战役之一。

一、六路围攻

先介绍一下六路围攻的来龙去脉。

六路围攻的进攻一方,是四川军阀刘湘。防守的一方,则是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的川陕苏区。

川陕苏区,是由鄂豫皖部队转移至川陕交界一带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四川原有许多路小军阀,刘湘在川军内讧中暂时取得优势后,便向蒋介石提议,川军内部暂时止战,共同对付红军。蒋介石非常嘉许刘湘的做法,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拨款200余万元,枪万余支,子弹500万发,并限令刘湘在三个月内肃清徐向前的红军。

徐向前到底有多厉害,能让四川军阀停止内讧掉头来围剿呢?

徐向前带来的部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部队。最初转移至川陕交界处时,只有2万弱兵。但徐向前抓住四川军阀混战的机会,在大巴山、米仓山一带的深山中不断开拓根据地,占据了4.2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连续击败田颂尧和刘存厚两路军阀部队,红军规模扩大到8万,还有9万初步武装起来的群众组织。

区区4.2万平方公里有多大?江西中央苏区大概8万多平方公里,是川陕苏区的两倍。但中央苏区集中了当时中共大部分精华力量,人口稠密程度也远非川陕交界处可比,徐向前居然能做出这么大成绩,足见他能力之恐怖。

刘湘有这样的反应,当属正常。

大大小小的四川军阀,在令人恐怖的徐向前面前,都使出全力,拼凑起110个团共20余万人的兵力,分成六路向川陕苏区发起围攻。

蒋介石、刘湘发布的文告中,口口声声说,围剿的是徐向前红军。

其实徐向前的职务只是红军总指挥,只管军事。政治上的一号是张国焘,政委则是陈昌浩,徐向前充其量只是第三号人物。但无论蒋介石还是刘湘,都把徐向前当作红军的代表人物。来自敌人的认可,是对徐帅能力最大的褒奖。

六路围攻的兵力布势,要一一讲起来很琐碎,各位看官可能不大感兴趣。我们只举其要略。

刘湘的计划是大军分成六个方向,堵住红军向四川其他区域逃窜的可能。之所以这么考虑,一则吸收了蒋介石对江西苏区三次围剿失败的教训,二则尽力压缩红军活动范围,不使其扩大影响,四川军阀对红军打土豪分田地那一套办法很是忌惮。

刘湘唯独放开了北面,北面濒临秦岭不好通行。而且陕西是中央军、西北军的地盘,能把徐向前赶走,让他们到陕西和中央军打,亦不失为美事。

许多人一想到这种局面,可能都会想起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打法。这类经典战例,刘湘未必不知,他摆出的阵型,大概也考虑到了徐向前击其一路的危险性。在具体的兵力布势上,体现出鲜明的以夺地为首要目标的战略思路,就是要四面合围,以最短时间拿下苏区根据地。

这个思路,可以说也切中了川陕苏区的要害。

徐向前所率红军在川陕立足未稳,剥离红军和根据地的依存关系,就能极大削弱红军的造血能力,要么你离开川陕根据地,要么一直和我死拼,直到全部拼光。

刘湘的战略很简单,但是简单粗暴,直奔主题,令人无法抗拒。

徐向前也就无法像努尔哈赤一样,舍弃根据地,大胆和敌人玩对攻,他没有这个资本,也没有足够的空间。

那么徐向前是怎么取胜呢?

二、徐向前的战术代差优势

徐向前的基本战法是,绝不轻易舍弃根据地,逐次抵抗,伺机反击。

看起来很简单。但从战略层面来说,很多战争的逻辑起点就是这么简单。一切部队行动都要围绕这个起点来,越往下发展,越会发展出复杂的变化。开局失之毫厘,结局谬以千里。

所以,能找准基本起点不难,蒋介石对江西苏区的认识,刘湘对川陕苏区的认识,在基本点上都不错。真正的学问,在于怎样通过精准的组织控制,实现战略意图。

徐向前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应对的很精准,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太大的偏差,保证军事行动的每一环,都在基本正确的方向上。这是反六路围攻取胜的关键所在。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具体战术层面,徐向前领先了同时代的国军部队,彻底从冷兵器作战思维中跳了出来。

冷兵器时代作战的鲜明特点是,以攻城掠地为主要目标,以阵地攻杀为主要方式,作战阵面呈点状。

再讲得直白一点,就是单位数量军队的杀伤力有限,单位时间可消灭的敌军数量不多,顶多是本军两到三倍,毕竟人力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杀伤力,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作战,打完一个阶段就要休整。

热兵器作战最大的区别是,由于武器巨大的加成,单位数量军队造成的杀伤数量,可以达到自身兵力的很多倍。之所以不说无上限,是不想引起杠精争论,但杀伤数量无疑远远多于冷兵器时代。

明白这个区别后,就能理解两种作战模式排兵布阵的灵魂之别。

冷兵器作战,基本的模式是,各个点位分别担负一场战役的具体任务,各点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绝大多数情况下距离较远的点位,只能构成战役上的支持,而无法达成战术上的配合。

刘湘的六路围攻就是典型的冷兵器思维。

六路围攻在布局上看起来很宏大,四面八方,天罗地网,但各路军队之间没有很好的呼应,仍是沿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思维。这种打法最大缺陷在于,不能集中发挥火力优势,且不能在攻击正面形成有效突破。

有这种思维短板不难理解。刘湘等川中军阀都是清末出生的,并没有接受什么现代化军事思想熏陶,也没有经历过新式作战,视野狭窄注定了川军是拿着火枪的冷兵器部队。

我们试以刘湘最精锐的二十一军作战为例,看一看川军将领的思维有多局限。

1933年11月中旬,刘湘麾下主力二十一军挺进宣汉、达县、万源方向,与徐向前主力遭遇。

二十一军约24个团,不到3万人,与徐向前的部队相当。战斗一开打,徐向前就发现这股川军战斗力非常强,激战五天五夜后,杀伤川军五千余,徐向前率部且战且退,迅速与川军脱离了接触。

川军的反应很呆板。被打后,没有从红军一直想撤走的迹象中判明徐向前的意图,居然待在原地休整部队,而没有追击。

徐向前明明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还要退呢?

川军六路围攻已经开始了,根据地面对四面八方的围攻,虽然徐向前有实力打败川军二十一军,但这支敌军主力战斗力甚强,要完全吃掉肯定需要较长时间,主力在此耗费时间过久,必将导致根据地被其他路敌人攻陷。

徐向前的思路是,撤出主力,依托大巴山有利地形,以少量兵力逐次牵制和消耗敌人,而以主力分头进击各路进犯之敌,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粉碎其围攻阵势,迫敌后退。

这个思路的灵魂是,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红军移动速度,最大限度发挥火力效率。说得简单些,就是红军争取在一分钟内放十枪,并争取逼得川军在一分钟内放一枪,甚至十分钟放一枪。这样一来,在总的火力输出上,敌我便可达到平衡,甚至在局部超过之。

那么,要达成这样的战机,就要使主力高度机动,绝不能被任何一个局部点位牵引、粘滞。

也就是说,热兵器作战,高度机动是灵魂。

这就是徐向前对川军的思维代差优势。

川军二十一军军长王陵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关键。若是他紧紧咬住徐向前的主力,不使其脱身,那么,很有可能六路围攻刚一开始,川军就将川陕苏区红军主力拖住耗死。

红军主力只要被打得失去战斗力,根据地自然手到擒来。纵然没有决出胜负,待其他诸路人马围上来,徐向前同样无法招架。

三、徐向前的宏大与精细

当然只凭第一场遭遇战,并不能断言川军与红军的最终胜败。

从大局上看,川军拥有绝对兵力优势,2.5:1,而且兵力布势上天然具有优势,各股兵力距离拉得很开,纵使徐向前敢用努尔哈赤断其一指之法,川军仍然保持另外几个方向的攻势,最终也能压缩挤干徐向前的迂回空间。

要破解这种战法,必须给每一路敌人以痛击,而不是其中一路。

徐向前是怎么应对的呢?

第一,利用山地地形,设置多层防线,用少量兵力逐次阻击,既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同时延长敌人进攻时间,为自己创造时间空间。

第二,主力部队保持高度主动权,要战则战,要撤能撤,极力形成和保持局部火力优势。

在总布局上,徐向前分出一部分部队,由李先念总负责,牵制和阻击川军第一、二、三、四共4路,只牵制,不决战。

主力则设置在万源一县,保卫川陕苏区核心根据地。

李先念方向是以弱敌强,而万源方向则是敌我均势。在布局上,徐向前掌握了优势。

在具体战斗组织上,徐向前则体现了精准狠辣的一面。

徐向前先是示弱,以少量兵力据守山地险要,引诱敌人来攻。主力部队放在第二线,时刻准备进行机动作战。

川军第五、第六两路合力攻万源一线大面山等阵地,徐向前不贸然出战,而以精锐兵力固守阵地,放川军来攻。

山高地险,易守难攻。川军每次进攻前,都让士兵饱饱地吸食鸦片,然后悬下重赏,用银元刺激士兵猛攻。

川军善于爬山,能在山上快速跑动,又善于隐蔽,红军几乎要被攻破阵地。危急关头,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等高级指挥员,都端着枪和大刀,对川军进行反冲锋。徐向前还怕镇不住局面,把他的总指挥部都移到了阵地后面,以便及时指挥反击。

入夜后,又针对川军吸食鸦片不能持久的特点,摸黑反击,动不动就能制造较大的斩获。川军被杀和狼狈不堪。

山地防御作战,极大消耗了川军战斗力,同时也制造出红军兵力少不敢出击的假象,诱使川军不作防备,放心大胆地进攻。

徐向前一直严密观察着敌人的形势。以山地消耗敌人,同时也在消耗自己,这其中有一个平衡点。如果过了平衡点,对自己也是较大的损伤,将会影响后续反攻。

怎么掌握平衡点呢?一靠情报分析,二靠阵地当面的信息采集。

战至1934年7月至8月间,徐向前根据两个情况,判断可以发起反攻了。

第一,根据前线汇总,毙伤敌人数字达到1万多人。第五、第六两路兵力4万余人,伤亡四分之一,部队元气已伤。

第二,川军后方运送军粮的民夫,开始大量逃亡。

差不多是反攻的时候了。

8月9日,徐向前将一直处于休整状态的22个团的兵力,骤然间投入反攻,以猛虎下山之势,杀向川军第五、第六路军的总指挥部青龙观。

川军打到现在已是士气尽丧,本以为红军和自己一样都是半死不活了,哪料到还有这等猛烈的攻势。只两个小时,便被歼灭了一个旅部,死伤两千余人。

此时川军部队被红军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正在徐向前准备向东部敌人一举突围过去时,突然来了个诡异的电话,搅乱了徐向前的计划。

四、抵制张国焘瞎指挥

电话是张国焘打来的。

张国焘身为川陕苏区的最高领导人,一直很关注前线战事。

此人权欲极为浓重,徐向前等人在前方打仗,他不想让功劳都归徐向前,盯大了眼要分一杯羹。

其实作为川陕苏区最高领导,部下打得所有胜仗,功劳都离不开领导。张国焘却要和部属抢功,可见其格局。

张国焘来电话讲,红军主力宜向西卷击,消灭相对较弱的范绍曾师。

徐向前反对。范部虽弱,但与我军位置平行,且敌之地势开阔,一打肯定跑,打成击溃战。

如果向东部敌军卷击,虽然敌兵力较强,但我兵力亦强。且东部敌军处于河谷中,只有一条山口可出来。如果扼住山口,就能包了敌人的饺子。

张国焘不同意。听徐向前的,岂不是自己一点功劳也没有了。两人在电话中反复争论,张国焘越争火气越大。徐向前便让陈昌浩接电话再劝。

张国焘最后撂了底:“听我的,你们就赶紧照办。不听,就随你们的便。”

张国焘以前在鄂豫皖搞肃反,以芝麻大的罪名杀了不少高级干部。徐向前也不能不惧。最终,徐、陈指挥部队向西卷击。

果然如徐向前所料,范绍曾见红军迅猛地迂回过来,连打也不打,狼狈地逃走,5天5夜跑了400余里。徐向前苦追不上,只好撤了回来,准备再去打东部的敌人。

但打草惊了蛇,这部分敌人目睹了红军猛若雷霆的攻势,早就撤出了险地,筑垒固守,迂回兜击敌人的战机失去了。

徐向前后悔不迭。

但徐向前不是只会后悔和抱怨的人。川军第五、第六两路敌军主力都已败退,西线仍有4路大军。

徐向前率主力转移到西线战场。

西线原来只有李先念的少量部队,与4路川军一会儿绕圈子,一会儿打阻击,敌人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而且听说五、六两路被击溃,都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如何进止。

徐向前打算进行大范围迂回包抄,不与当面之敌接触,直接杀到4路大军的后方,将这部分敌人全部吃掉。

在川军已经破胆的情况下,如此大胆的奇谋,毫无疑问会取得大胜。

但张国焘闻报后,立即打电话反对。理由是红军决无此能力全歼如此众多的川军。

徐向前接电话后,久久地沉默无语,最终,按张国焘的意思下达了命令。

徐向前指挥作战机变百出,但在人际关系上,却有点过于善良,以至显得软弱。张国焘蛮横地干预一线指挥,换作彭德怀,早就当场发作出来了。徐向前却只能顾全大局。

谁知,李先念等将领们都不愿意接受张国焘的瞎指挥,一群人对徐向前说,我们都听总指挥的命令,你叫我们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徐向前大为感动,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终于改了决心,还按自己的部署来,抄到敌人后面大迂回大截击。

可叹近代川军自成军以来,打得都是中规中矩的点状作战,从来没有在战略战役层面出奇出新,更不知大范围迂回作战为何物。

红军迂回兜击行动展开后,川军部队发现后大为惊恐,竟然不知道红军这是要干什么,还以为红军这是从其他战场调来的。

最终,黄猫垭之战,徐向前率主力击溃4路川军,全歼10个团,毙伤川军旅长以下4000余人,俘虏1万余人,缴获长短枪7000余枝。

反六路围攻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据刘湘自称,六路围攻之战,川军共损兵8万有余。刘湘向蒋介石请求免去剿匪总司令之职,实际上丧失了进攻红军的能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