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照片中为何没有朱德?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开国大典》照片中为何没有朱德?

建党百年忆元勋,尊前谈笑人依旧。他是十大元帅之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创始人及领导人之一——朱德。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那幅著名的《开国大典》照片中,为什么见不到开国元勋朱德的身影?原来,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挤满了人。当时,有个摄影记者为了更好地纪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使劲地往后倾,几乎要掉到栏杆外。眼见情形十分危险,朱德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摄影记者双腿。正是在朱德的协助下,陈正青顺利拍下了这张《开国大典》照片。而朱德却因此而永久地留在这个历史镜头之外。

1927年8月1日凌晨,清脆的枪声震响南昌城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打响了。起义由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

南昌起义被认为是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有学者用“挽救”来形容朱德对南昌起义的贡献。事实上,当晚起义军战斗部署的依据,也出自朱德之手。用周恩来的话说,朱德为南昌起义“立了头功”。而后来的史实证明,朱德真正发挥作用,是在这支起义部队陷入绝境的时候。

朱德率领的这支部队历经转战,人数曾低至800多人,后又逐步顽强壮大,直至1928年的春夏之交,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井冈山,中国红军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红四军从此诞生。当年,朱德带上井冈山的部队大约有1万人,而原井冈山部队则不足两千人。南昌起义存留的革命火种,终于在朱德的保全之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中流砥柱。

朱德从1930年起就出任红军总司令,1946年6月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直到1954年才卸任总司令一职。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朱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统帅,但他始终没有向更高的权力核心迈出一步。其中当然有复杂的政治和历史原因,但也与朱德的为人、秉性和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联。

“父亲”这两个字,并不是可以随便叫出口的,但是朱德却被成千上万的士兵称作“父亲”。从南昌起义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朱德多次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部队,保存了革命火种。因此,战士们就用“父亲”这个代表最亲近、最尊重、对一个男性凝聚着最多情感的称谓,来称呼朱德。这是战士们所能给予朱德的最高荣誉;而被士兵称作“父亲”,也是作为一个军事统帅所能享受到的最高荣誉。

一位老红军曾经回忆,正是因为朱德对战士们父亲般的慈爱,战士们经常由衷地感叹:“他真像我们的老爸爸一样啊!”而那些年轻的战士于是也就都情不自禁地称呼“朱德爹爹”或“父亲”。

朱德由于战绩彪炳,在国内被称为第一军事将领,在国际上的评价也非常高,被称为“红色拿破仑”。而他所率领的那支“打了就跑”的军队,已经在中国乃至大洋彼岸,声名远扬。

戎马生涯几十年,朱德的衣服、帽子,弹痕累累,只是身上似乎从没有受过伤,在这些传奇般的历险经历中,据说有好几次都是因为朱德的伙夫形象,使对手放松了警惕,从而得以死里逃生。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十大元帅授勋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朱德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和彭德怀这两位帅都喜欢下象棋,但两人的性格不同,棋风也迥异。朱德沉着冷静、不温不火,彭德怀则是豪气冲天、舍我其谁。新中国成立以后,两位棋友时常是从上午鏖战到黄昏日落,才收摊回家。

1976年7月初,朱德报病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来看他。朱德握着李先念的手,问道:“生产为什么不能抓?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要抓好!”

三十年后,有媒体刊载学术文章,其中指出,是朱德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引用的是1965年12月的一段历史文献,朱德的原话是: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