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范睢,作为秦昭襄王的左膀右臂,大大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但他们两个人,却最终都被秦王赐死。那么,秦王为什么对两个功臣下此毒手?他们究变做了什么呢?
长平之战一打完,按照白起的意思,就应迅速移师邮郸。但是,军事上的事情不是军事家做主,也不是照军事法则办。出乎白起意外的,是朝廷出了相反的意见。按照《史记》记载,长平惨败的赵国人,这时候也想出了主意,从秦国朝廷内部败坏秦国的事。赵国人找到一个叫苏代的谋士,来到秦国相范睢家,做他的思想工作。
《史记》怎么记载的呢?《史记》说,苏代找到范雎,就说张丞相(范睢已改名叫张禄),武安君白起现在的势头,已经压过您了。现在再打赵国,赵国这么大的亏,喘不上气来,给它一记重拳,准撂倒在地。可是呢,这样一来,武安君就一定是大秦国的大功臣,国家的三公。但是您,您老人家呢?对不起,您没有那么大的功勋,只有屈居在白起将军的下面吗?如果是赵国亡了,秦国人再接着打齐国,齐国也得完,燕国、楚国也都不在话下。反正您以后立功劳的机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渺茫。所以,为您考虑,希望别再这样拱着手,把功劳全都让给白起将军,干涉一下吧!范雎一听,心里咯瞪一家伙,对啊,现在白起把六国打完,将来没我的事儿了!于是就找到秦昭王,说:“秦兵劳。” (《史记·白起列传》):秦兵太劳累了。范睢摆出一副爱兵的模样,说,现在请您答应韩、赵割地求和的要求吧!
《史记》这样记载,补充了一条消息,什么呢?长平之战赵国一败,赵国、韩国马上派使者来秦国求和。秦王取得了大胜利,思想一麻痹,就答应了范睢的请求。于是就让赵国割地,韩国割地,战争的脚步停顿下来了。
这件事情,《史记》是这样记载的,今天有的史学家不大相信这段记载,说其实根本就不用赵国派说客,以他范睢的心胸以及他和白起的关系,范睢早就容不得白起了。为什么呢?从渊源上说,白起是谁的人?白起是魏冉推荐提拔的人,是魏冉的人。范睢全力扳倒魏冉,白起和他的关系也好不了。他们俩是两条线。这在古代官僚政治里是常事,谁是谁的人,要拉线,要站队。
说是“君子无党”,其实哪个朝廷不结党?明着不结暗着结。白起的胜利,长平之战的胜利,从党派观点来说,就是他范睢的失败。范雎和白起的不相容,长平之战胜利后必定要发作。以范雎这样的人格,还用别人来劝他?眼看着秦国在白起军事行动下的节节胜利,他怎么还能坐得住!实在也是不用别人来劝,他就满可以自觉拆白起的台面了!而且,以他一国之相的身份,也足以让白起征战立功的脚步停一停了。
征邯郸的战争果然停下来了。白起心里明白,这一停,若干年内,就不能再打赵国了。什么叫战争,瞬息之间千变万化,那才叫战争。如此一来,白起和范雎的矛盾就开始发作了。
到了公元前259年正月,秦国人接着东征,向东方诸侯再一次发动攻击。这一次的秦军主将是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武安君白起没有出马,病了,“不任行”(《史记·白起列传》)。
直病假病不知道,反正是这次打邯郸,白起态度很消极。结果王陵攻邯郸,一开始打得还行,后来死掉了秦军五个校级军官。当时白起的病据说也好了,秦王就想由他替代王陵去打邯郸,不想白起拒绝,理由是: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中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史记·白起列传》)诸侯救兵来了,而且诸侯都恨秦国,秦国内部经历了长平之战,损失也很惨重.干里迢迢征伐赵国都城,赵国和各路援军里应外合,准失败,所以他不干。秦昭王为此还亲自去找白起,给他这么大的面子,他就是不答应。白起的看法是正确的。
而且他还透露了另一情况,与范雎的说法相合,那就是经历长平之战后,秦国损失严重,只不过俩人说话的目的不一样。白起拒绝秦王请求,他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不聪明也显露无遗。他这是在摸蝎子尾巴,自找死路。这之后,秦王又派范雎来说服武安君。要别人还好,范睢来,白起气就不打一处来,断然拒绝。他继续称病,我有病,我身体不好,反正就这一套吧。秦王一看,咦?少了你个屠夫,我还不吃猪肉了?我非要打下邯郸不可!你不去,我还找不到别的将军!秦王就派别人前往,取代王陵。结果,又围了邯郸城数月,还是不能攻下。
这时候,楚国的援军、魏国的援军都到了,秦国有不小的损失。战局一天天向着不利于秦国的方向走。武安君呢,聪明的,闭上自己的嘴,可白起不然,他现在仿佛鬼催的,反而冷言冷语:“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不听我的,吃亏了吧!沾沾自喜,有点得了便宜就卖乖。好话不出门,赖话传千里。白起的小话儿马上被有心人递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王大怒。前方打仗打得顺,你说点什么,王还可以不在乎;打败了,正好没地方出气,原来是你小子在家里咒我们啊,秦王怒。你白起不是说不听你的计吗?好,听你的,你给我去!“强起武安君”
(《史记·白起列传》别说生点病,就是快死了,打着点滴你也得给我上前线!
武安君现在身边到处都是闯王爷派来勾魂的小鬼、判官,催他上路!他再一次断然拒绝,“称病不出”(《史记·白起列传》)。先前只说有病,现在说病得要死,快下死亡通知书了!的确,他是在给自己下死亡通知书!战场杀人,白起不眨眼,给自己掘坟墓,他也是眼都不眨!
武安君白起在前线吃紧的时候,几次拒绝秦昭襄王任命,这已经让秦昭襄王大为不悦,而和白起有矛盾的范睢,在秦国为相,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他又在一旁添油加醋,遂使秦昭襄王越来越不能容忍白起。那么,白起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呢?
秦王说好吧,你既然已经“病笃”了,就当你是个废物吧!怎么办?削去他一切爵位,但不去他的军籍,你白起还是个士兵,让你打仗你还得去。想想,武安君的封号没了,大将军的军衔没了!剩一个小兵卒子身份,一撸到底啊!秦王还下令把他迁到一个叫密阴的地方去晾着,结果白起真有了病,动不了了,才没迁。
三个月后,邯郸城还是没打下来,各诸侯军队开始攻击秦军,秦军后撤,形势很不好。急切的秦昭襄王这时候又想起了白起。不过不是请他出山,而是要从都城撵走这个丧门星!前方失败的气,都撒在白起身上了,要他从咸阳城滚出!
白起无奈,只好出城。秦昭襄王召范雎等人讨论如何处置白起,范雎等人对好了台词,一起对秦王说,白起这次离咸阳,“其意尚不服,有余言”(《史记·白起列传》)!说白起离开咸阳的时候,气过脑门子,嘴里还不干不净,说了些不中听的话。范睢给白起最后上的这一点药,很管用。白起这条船要沉的时候,把船凿沉,就是范雎干的。
秦王一听,气更大了。当时白起已经来到了咸阳以西的杜邮,秦王派人追上来,赐给他一把剑。这把剑可不是让他当将军用的,是让他自裁用的。
要自己给自己上刑了,白起突然冒出一句话:“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史记·白起列传》)我怎么得罪老天爷了?老天爷让我这个死法!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军难免阵前亡。我白起现在是自己给自己一刀,这算什么?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小破地方!自己拿剑把自己割了,不甘心。“良久”,沉吟了半天,他想通了,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许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列传》)我是该死啊!长平之战杀了那么多赵国的降卒,有这一条就足以死掉了。
临死的时候,良心发现了。在白起心中,杀降卒对不对呢?论良心,他也知道不对。但是这么多年,一直味着良心做将军,帮着秦国打天下。到现在要死了,应了曾子那句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良心发现了。可是,他的良心的“发现”,何其晚也!《史记》貌似在写白起的良心发现,实际在说他觉悟得太晚。何以这样说呢?读《史记》,还有一个人干过杀降卒的事。
谁啊?飞将军李广,大概杀过七八百降卒。李广自束发就从军打仗,以良家子身份打仗,身经百战,可就是“李广难封”。他也纳闷,不过他在死之前好久,与别人聊天,说到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时李广说,我所以封不了侯,我知道了,我杀过降卒,损了阴德。李广的良心发现,他的觉悟,比白起要早得多。当然这是《史记》的记载。看《史记》,把它作为一部书看,白起和李广这两个人,司马迁更喜欢李广。其中或许就有这一条,良心发现得早!
白起死了。把白起搞死,谁干的?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慢下来,谁干的?都是范睢干的。可是,长平之战的伟大胜利,谁的政策呢?远交近攻的大策,又是谁明确提出来的呢?也是这个范睢。这就是历史。为了自己的功名,可以给国家提出长策;为了自己的功名,他也可以把国家大事延缓。延缓多久,不是他做主,但能延缓则延缓。范睢身上,战国士人的性格特征,堪称典型。
这就说到范睢这个人了。他把白起害死,做这样的事,也就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为什么?白起是个天才的将军,秦国现在正在统一天下,是用人之际,虽然秦昭王一气之下弄死了白起,可他是个天才的将帅,早晚还得让秦王想起他。有人统计,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按《史记》给出的材料,一共杀了一百六十多万人,例如伊阙之战二十四万,修鱼之战七万,把每一次战役杀掉的人加起来,包括长平之战四十五万,一共是一百六十多万。那么,白起做将军,他指挥的战役干掉了多少人呢?九十二万!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是他杀的。所以他的功劳,对秦国统一是大大的。这么一个人,你范睢把他害死,每当秋风思猛士,国家哪一次要打仗的时候,秦王若是想起白起来,哪个能治人的君王是傻子?像秦昭王这样的人是傻子吗?他当然就要品一品,杀白起这事问题出在哪里?,一旦这样的情形出现,范雎就要倒霉了。当然杀死白起的时候,在秦昭王五十多年,昭王一共干了五十二年,差不多他也要完了。那么新王上了台,难免要算这个账,新王在对一些前朝的事情上往往比老王更明白,当年先王杀白起,谁使的坏,他看得更清楚。所以这是做人的教训,不要跟着自己那狭隘的心胸走,不见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你给人家“剃头”,你的头也给入家剃。这就是范睢的为人不智;但功名心作怪,心胸太窄,也没法控制自己。
范雎跑到秦国后,做到了秦国相的位置,但他的心胸,并没有随着地位的上升变得开阔起来。为了自己的功名,他不惜陷害武安君白起。那么,对那些在他落魄的时候伤害过他的人,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范睢早年游说诸侯,在魏国任职。但是他的主人须贾不喜欢他,就在魏国相国魏齐面前说范睢的坏话,范睢最后被打了一顿,人们以为范睢被打死了,就用凉席把他尸体卷起来扔了。但是范睢大难不死,他被一个叫郑安平的给救了,然后范睢跟着来魏国访问的秦国秦国使团回到了秦国,他才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范睢为相后,害过范雎的魏大夫须贾,作为魏国的使臣来秦国求情办事,正好要找秦国的相国。在须贾眼中,秦国的相国就是张禄。范睢听说须贾来了,心想:好死不死,你小子也落到我手里了,这回得好好调理调理你!范雎故意不见他,晾着他,须贾就住着。范雎有一天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就把相服脱了,找来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穿上,到馆舍来见须贾。须贾一见范睢,很吃惊:哎哟,你还没死?当年那么多尿滋你,你还没死?范雎说,没死,我被人救了。须贾问,你跑了,跑哪儿了?范雎就说跑到秦国。
须贾就问,那你现在干什么?范睢回答,我现在给人家打工,长工短工都做。须贾很感慨,说自从我们上次揍了你一顿,转眼之间,若干年过去了,时光好快,看你这个日子过的,还穿得破破烂烂的。唏嘘之余,须贾对下人说,来人,拿一件袍——粗丝做的防寒的棉袄——给范先生穿上吧!范睢当然表示感谢,你看还是老上级啊,当年那样揍我,今天还知道疼我!之后又问:干什么来了,这次?须贾说,这次是麻烦事,现在的魏国,你也知道,跟秦国这关系,老吃亏!我们来找秦相张禄,可他愣是不见我,死活不见我,晾着我!既然你在这儿做佣工,总给有钱有势的人打过工吧?能不能托托关系,给我说说话,让我早点见宰相?范睢眨巴眨巴眼,想了想,说,行!我们家主人,跟秦相还真有关系,我给你求求情,看行不行。
须贾又说了,我来的时候坐的那个车,轴断了,像我这样的人,临时弄辆车也不可心,你帮我借辆好车,高车大马,咱们一块儿去见张相。范睢说,好好好。结果范雕坐在车前,给须贾驾车,须贾坐在车上,就进了秦国的相府。这位须贾也是迟钝,一进相府,所有见到范雎的人都回避,那眼神或惊或疑,奇奇怪怪,须贾竟浑然不觉。范睢说,到了,你等等,须大夫,我去里边给你通报。
结果,进去就再也不出来了。须贾在那儿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沉不住气了,就问相府家人,说你们这儿那位叫范睢的,就是刚才陪我来、进去的那位,怎么进去就不出来了?家人反问,谁是范睢?我们这没这人!须贾说,就是刚才带我来的穿z袍的那个人啊!家人也斜着眼回答:什么范睢!那是我们的张相、张禄丞相!这个时候须贾才明白,原来范雎就是张禄!
秦相见须贾了。须贾此时几个魂魄已经丢了多一半了,爬着、跪着向前,主动认罪,说把我的头发揪下来,拿这些头发当筹码,数我须贾的罪也数不完!他就开始道歉,翻过来、掉过去磕头捣蒜地道歉。折腾了一阵子,范睢说话了,他说,你有三重大罪,知道吗?
范睢说,当年伍子胥灭吴国,申包胥只身前往秦国求救,因为他是楚国人,前往秦国去请秦国的救兵,哭了七天七夜,开始流的是眼泪,后来流的是血。申包胥为什么这样,他自己一个人长途跋涉,舍生忘死去秦国求救兵,就因为他是楚国人。我也是魏国人,我到了齐国以后,因为齐国喜欢我,你就认为我叛国投敌,你就跟那个糊涂相魏齐合伙害我。首先,你不相信我也有爱国心。其罪一也!
第二,那个糊涂的魏齐,收拾我,打我,把我扔到厕所里当尿罐子,你不管,你不拦,其罪二也!
第三,你不但不管,你有了尿还往我身上撒,其罪三也!原来须贾也干过往范雎身上撒尿的事。最后范睢让须贾吃了一顿马吃的草料,吃完后把须贾放回去了,临行前范睢说,我不杀你,但我有个条件,你的把魏齐的人头给我送来。最后魏齐也因为秦昭襄王的出面干涉下,自杀了。人头被送到了秦国。
范雎在秦国当上相国后,手上有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于是他就下手收拾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报答那些在他落魄时帮助过他的人,但这最终却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那么,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是非曲直呢?
魏齐、须贾的仇报了。对范睢而言,除了仇人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叫郑安平,一个叫王稽,都是恩人。郑安平是当年把他从厕所里救出来的人,王稽是把他带到秦国的人。眼看范睢在秦国那样得志,王稽就来找他,说了一大堆话,范睢听出就是要自己报恩。范雎先是心里不痛快,但最后还是决定有恩报恩。
他找到秦昭王,说自己当年若没有王稽,就不能入秦,也就没有现在。我现在已经是相了,可王稽还是谒者。昭王一听,好,既然你这样推荐,就提拔他吧!于是安排王稽做了河东的太守。还有一位郑安平呢,既然报恩就彻底点吧!又在范睢的推荐下,朝廷任命郑安平做了将军。
也不知道是王稽找他,让范雎受了点刺激,还是因为怕自己像魏齐、须贾那样遭人报复,或还有另外的原因,总之自从安排了这两个人以后,《史记》说“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早年被打断肋条、打落牙齿,特别是被投入厕所,对他人格的严重伤害,一种难以修补的伤害,现在要发作了!一国之相,做事全凭“恩怨”俩字,因伤害而严重扭曲的劣质品格就翻上来给他的人生做主了!
其实,范睢一开始不太想任用王和郑,这两个人都不是做大官的料,范雕并不是没有眼光。说起报恩,给钱给财富,也不失为报恩的方法,不幸范雎是拿国家的官位报一己之恩,就要倒霭了。后来也就是他的这两位恩人坑了他,范雎最后就死在这俩人身上。
先说那个郑安平,当了将军后,去打战国,结果被围了,坚持了一阵后投降了。
那位王稽呢?王稽做郡守,三年不上计。什么叫“上计”?上计就是地方官每到一年结束的时候,把你这个地方治理开垦的土地数、增加的人口数等,写在竹简或木板上,做成册子,用车拉了上交中央,由负责官员考核的高官进行审核,这就是上计。审核要评出最好和最差,将来好作为升迁的依据。结果王稽当太守以后,三年不上计。以秦国的法律,这是绝对不允许,要治罪的。
《史记》记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例如你举张三做某官,结果张三做官做了个乱七八糟,他犯多大罪,你这个举荐人的罪过也有多大。这个初衷是好的,意在防止人们搞裙带关系,亲的、俩好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敢推荐,都做国家官员。要防止这样的现象,没个纪律哪行?秦法在这点上很严。后代,像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用人也是这样,问大运河的漕运事情谁能做得好?某大臣说某某人能做好,那好,记录下来,某年某月开御前会议,谁推荐了这个官员。做得好奖励你,做得不好,一块儿追究你的责任。
那么,范雎是如何死在他这两位恩人身上的呢?王稽做河东太守,三年不上计,是个糊涂官,另外他还有私通诸侯的嫌疑。这一下,整个的罪过加起来是什么?当灭三族。
《史记》对此事的记载比较委婉,说因为秦昭王对范睢有感情,毕竟范睢给他提出远交近攻的大策,取得了很大成就,所以秦昭王就免了范睢的株连之罪,而且还下令:“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谁要再敢说郑安平投降敌人这事,我就拿投降敌人的罪过来对待他。
《史记》是这么讲。按照《史记》的说法,这就引来了蔡泽,一位从燕国来的策士,是他取代了范雎的位置。《史记》给范雎安排了一个不错的下场。
可实际上,范睢的下场是什么呢?考古发现的云梦竹简,在湖北发现的,其中有一部分秦国历史的记载,怎么说的呢?“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五十二年是秦昭王在位的时间,张禄就是范雎。王稽与张禄原来是一块儿死的。就在这一年,攻打邯郸失利,河东失守,河东三年不上计的太守王稽就被追究了责任,郑安平的投降也在这一年。就是说,王稽的被杀,还不全是因为他不上计,而是因为辖地失守,才把他三年不上计的罪一起算了。王稽的为官糊涂,范雎可能是有所包庇的,但一旦辖区失守,那就对不起了,几笔账一起算,范雎也难免被株连,与他的两个恩人一起被杀头了。
其实,历史要比司马迁所记的更残酷。怎么样?你范睢报恩推荐人,一饭之恩必报,眦睚之怨必偿,他这样的绝对性格,最后就死在了报恩上。所以什么叫命运?性格就是命运。
一相一将,两个人,提出远交近攻的人死了,战功赫赫的人也死了,其实都是长平之战的余波在荡漾。
七雄并立的历史,实际上到这儿,基本上就看到了尽头。以后再讲的就是秦国如何统一了。
现在,回顾一下七雄混战的历史。一开始我就说过,既是七雄并立,那么统一天下就有七种可能,可为什么最后变成秦国统一这一种可能了?这里边的经验教训耐人寻味。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