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去世清理遗物发现1封电报揭开一桩华野秘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粟裕去世清理遗物发现1封电报揭开一桩华野秘事

1984年,粟裕大将去世后,夫人楚青含泪整理将军的遗物,发现一封1947年的电报。

细看之下,楚青意外地发现,这封电报竟然揭密了一桩当年的纷争。原来粟裕当年在华野,居然还受过这么大的委屈。

这封电报的内容是承认临朐南麻战役失利的检讨书,是粟裕起草准备发给中央的,但受到华野其他领导反对,当时并没有发出。

粟裕大将一家

粟裕大将一家

因为这封电报,当时华野内部甚至还爆发了一场纷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大胜之后的失利

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粟裕也不例外。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转头就在南麻、临朐遭遇了重大失利。

孟良崮胜利的有多辉煌,南麻临朐的失利就有多么不好接受。

失利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大背景的原因,也有华东野战军自己的原因,更有国民党军方面的变化。

大背景是七月分兵。1947年6月,由于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中央要求华东野战军作为战略侧翼,在河南、鲁中南、胶东,分别发起进攻,牵制山东国民党军主力,以减轻刘邓大军的左翼压力。

华东野战军便遵照中央决策,把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一分为三,分头展开进攻。这客观上分散了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在各个局部,相对国民党军,兵力上处于劣势。

华东野战军轻敌了。孟良崮战役速战速决,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令华东野战军自总部领导到一线官员,都产生了轻敌情绪,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战斗力,而过低估计了国民党军的实力。

孟良崮战役,华野五打一,而且张灵甫地利吃亏,华野打得很顺。此后便觉得国民党军都不禁打。实际上1947年时的国军装备技术水平比解放军强得多,如果正常发挥,至少能以一敌二,甚至以一敌三。羊山集战役中野两个纵队打不过一个国军整编师。陶勇率一个纵队九个团的兵力,打费县国民党军一个弱师两个团,打了整整六天没攻下来。

本来应该警醒了,但仍然盲目自信,去打胡琏、李弥两个相对强大的主力整编师,不失利而何待呢?

国民党军发生变化。张灵甫死后,蒋介石大为震怒,法办了见死不救的李天霞等人,并下令如果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必然重罚,决不姑息。同时又下令对死战有功的部队重赏。故而南麻、临朐两城国民党守军作战非常勇猛,而且邻近国军救援也非常快。

粟裕指挥四个纵队围攻南麻胡琏整十一师,四比一的力量优势,打得也非常吃力,而周围国民党军四个整编师已经围了过来,并突破了华野的阻援阵地。

这种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造成了两场战役的严重失利。

华野上下非常沮丧,作为军事指挥的负责人,粟裕遭到了质疑。

二、质疑与争论

华野内部的质疑,来得很突然。

有的领导认为,仗没打好,要检讨,还要向中央承认错误。

谁来作执笔者呢?

粟裕也没多想,他亲自执笔起草了电报。由于事情并不复杂,过程也很简单,敌我伤亡数字也都早已统计好,粟裕没费什么劲,就写了一封电报稿,然后交给陈毅、谭震林等领导人看。

胜败乃兵家常事。特别是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已经显示出我军有足够强大的战斗力,已经具备和国军主力对决的能力。所以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必讳败推责。

大概粟裕也是这种想法,在这封电报里,他彻彻底底地分析了临朐南麻战役失利的经过。并点出了失利的几条原因:

第一,对国民党军重点进攻是否已粉碎,产生了误判。国民党军并没有放弃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他们的重兵还留在山东,并不会立即撤到河南,去追击刘邓大军。但华野产生误判,认为国军不久就走,因而,留在山东的四个纵队,兵力不足(四个纵队在孟良崮战役中伤亡都比较大,迄未恢复)。所以,没斗过胡琏和李弥两个整编师。

第二,七月分兵,分得太平均,每一个方向都没有足够多的兵力,导致几个方向都打得很平庸。

第三,过分乐观,以为我军战斗力很强,贸然用四个纵队打敌人一个主力整编师,而且还连着打了两次,造成兵力无谓消耗。

第四,对国民党军的变化认识不足。

电报其他内容我们就不再多涉及了,都与本文主题没有太大关系。

总得来看,这是一封胸怀非常坦荡、态度非常真诚、事实非常客观的检讨书,大方地承认了指挥上的失误,其真正价值在于向中央反映一线形势的变化,非常有利于中央掌握情况,对下一步战争指导作出调整。

这样检讨,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方面军统帅应有的胸襟与见识。

但奇怪的是,华野有的领导人看了之后,并没有同意向上级这样报告。

理由很奇怪,有的领导认为,粟裕关于战役失利的结论是,华野的战略指导出现失误。这并不客观。

有的人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

两种说法的差别在哪呢?

如果说战略指导失误,这就是说华野的指挥不行。不仅是副司令员粟裕指挥不行,而是否定了整个华野最高指挥机关。

一场小小的失利,就否定整个华野,太不值了。而且说到底,临朐南麻战役,我们只是没有成功歼灭敌人两个师,自己的损失并没有敌人多,毕竟南麻战役还活捉了敌人一个少将整编旅长。

没必要搞自我否定嘛!

而说成军事部署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则可以微妙地转一个方向。军事部署不对,这是指挥部的错,但战术上的不讲究,则是一线战斗部队的责任。

也就是说,仗没打好,别光怪我指挥的不行,还有部队的责任。

粟裕非常气愤。

打了败仗不稀罕,领导之间有意见分歧也属正常,但是这个意见分歧,着实有点不地道。

明明主要责任在指挥部,为什么要往下推责任?这不是国民党的作风吗?

粟裕当即重新起草了一份电报:

中央军委并华东局:自五月下旬以来,时逾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战役等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而整个作战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1947年8月4日午时)

三、争论越来越大

粟裕这封简短的电报后来的档案中能查到。

战役过后,战役总结没有先上,而是先打一封主动请罪的电报,这很不寻常。

作为华野副司令员,粟裕本没有必要单独给中央上检讨书。历来能单独以个人名义发报给中央并请求处分的,大多是方面军司令或政委,副职很少见。

1945年黄克诚以新四军师长的身份直接给中央军委发报,就曾引起过华东局领导的不悦。

粟裕并非莽撞之人,他能不懂这个规矩吗?

之所以还这么做,大概是实在气不过,不愿让底下的纵队、师级领导承担责任,而是铁肩担道义,自己主动出来把所有责任都扛了下来。就连战役组织这种责任,也都越级全揽自己头上了。

时间还这么快,上一封被否,转身就写了这个短报,显然是在赌气。

陈毅元帅气度恢弘,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粟裕长期当他的下级,他对这个后辈小伙子还是很欣赏的。

但华野有的领导并不吃粟裕这一套。

有位领导也赌着气,回头就写了一封信。拜部分档案开放便利所赐,在《粟裕传》等书籍中,能见到这封信的部分言语。至今读来,仍能感到信中浓浓的火药味儿。

摘录部分如下:

“在这一年多的自卫战争以来,使我觉得必须给你一些帮助才对。”(口气倒是很大)

信中从苏中战役讲起,列举自第二次涟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和孟良崮战役,认为“你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

“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

“如果拿五仗未打好的主要原因放在乐观这点上去检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些话真是,令人无语之极!

且不说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胜利之辉煌,足以写进世界军事史,就是涟水、宿北、鲁南三场战役,有多大失利。

二战涟水,张灵甫虽然得胜,但其损耗远大于我军;宿北战役更是全歼国军一个整编师后,全身而退;鲁南战役只不过丢给国军一座临沂空城。

写信这位领导级别很高,自然也知道这三场战役的真实结果,之所以还这么说,大概也是在和粟裕赌气。

这封信,并没有直接给粟裕,而是托陈毅转交给粟裕。

火药味儿太浓了!

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以来,粟裕没少受质疑,孟良崮战役打胜之后才渐渐好转。

可是,人心中的偏见真的像大山,你看不见它时,它只是藏了起来,并没有消失。

陈毅也看了信的内容,大概感到实在有点重,于是和粟裕彻夜长谈,和他深入地交流了很多问题。

粟裕非常感谢老上级陈毅的好意,但是,信中对他的批评和指责,他仍然辗转难眠,无法释怀。

正常的批评,我可以接受。可是指黑为白,把胜利说成失败,这就有点不合适了。

何况我粟裕已向中央自请处分,甘愿承担一切责任,你们现在倒这样说我,这有点过分!

粟裕当即也写了一封信,信中毫不客气地说:

我承认我有军事部署和战术的错误,但过分乐观(指战略指导上的过分乐观)是主要原因。由于过分乐观而发生轻敌,由于轻敌而企图啃“硬核桃”,企图歼灭十一师(南麻胡琏)后乘胜歼灭二十五、六十四师。”

“这种乐观,我也是其中一个,但我觉得你比我和陈军长(指陈毅)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

粟裕这也是气急了,直接指出对方的过错。而且相当于说,战略指导就是有错,华野各位领导都有错,谁也不要推卸责任!

当然,粟裕是谦谦君子,指责归指责,他仍然没有失去应有的风度与胸怀,信的最后表示:

“今后当遵照你的来信,及时地加以改进,并诚恳地接受你对我的帮助。还希望今后毫不顾虑地,对我不时地提出批评和给我以更多的帮助。”

虽然只是几封电报、信函来往,看起来没有涉及严重的人事变动,但个中隐藏的分歧,还是很不容忽视的。

四、中央给粟裕站台

由于陈毅的压服,华野内部一些人对粟裕的质疑和指责,并没有传扬开去。

但华东局和中央,都从粟裕的电报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对这位能担大事,善打奇仗的杰出将领,高级领导都还是很爱护的,并不愿因此处分粟裕。

华东局复电粟裕(注意,不是给华野总部,而是给粟裕个人),先是肯定了粟裕指挥作战的巨大功绩,让他不要太自责,而后鼓励粟裕好好总结经验,以利再战。电报末尾,还热情地关怀粟裕,“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中央军委随后也发给粟裕回电,更是如春风拂面,令粟裕倍感温暖。电报全文如下:

“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同时,军委还连发四电,要粟裕迅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在河南作战的陈士榘唐亮兵团,以及在鲁西南的叶飞陶勇五个纵队。

粟裕从中深切感到中央对自己的高度信任和支持,暂时把那些质疑压在心中,急赴鲁西南指挥作战。

随后,华野在粟裕指挥下重新焕发强大战斗力,接连打了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两个大胜仗,一举荡涤了南麻临朐战役的晦气。

粟裕一生,没有和什么人结过仇,也没有记恨过什么人。

但任何人都有自己最在意的东西。

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粟裕大将对战争指挥看得很重,对自己军事生涯的成就,对一些关键的战役的评价,他有自己严格的定位,这些战役的胜败,是他人生一个又一个清晰的地标,那是他人生的荣光,容不得别人对他妄加评论和非议。

我打得好不好,自有客观事实去证明。

我有没有远见,是不是只看一二步,自有战役结果在证明。

何容你胡说?

粟裕一直收藏着那份未发出的电报,一直到藏了37年,直到去世,都没有公开,也没有丢弃。可见,这是他心里一直过不去的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