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战志愿军装甲部队如何以1比10劣势兵力赢不俗战绩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朝战志愿军装甲部队如何以1比10劣势兵力赢不俗战绩

讲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在初期是没有装甲部队这个概念的。虽然解放军在1945年12月已成立了只有一辆坦克的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并到1949年底依靠缴获发展到有375辆坦克,272辆装甲车的坦克部队。

但其时新中国建立不久,一切百废待兴,加上工业基础薄弱,人才也不足,以我军手里缴获的老旧坦克完全不足以入朝对抗美军最先进的坦克。

所以在志愿军入朝之初,不要说装甲部队,限于后勤的掣肘,连大口径火炮也是奢侈品。这些造成志愿军在前期正面攻坚能力不足,面对敌人火力点密布的阵地就显得办法不多。

随着入朝后志愿军的连战连捷,这种情况在发生着改变。

改变的原因来自苏联,虽说斯大林之前答应过提供军事援助,但他开始时对志愿军能否战胜美军心存疑虑,答应的装备在初期迟迟没有兑现。他是怕万一志愿军落败,给美军落下一个苏联参与其中的口实。

战场形势扭转后,斯大林的疑虑打消了,承诺的军事援助开始源源不断提供过来。

根据协议,苏联向中国交付了10个坦克和自行火炮团的装备,其中有T-34/85坦克300辆,IS-2重型坦克60辆,ISU-122自行火炮40辆。我军用这批装备组建起了3个坦克师9个坦克团。

到1951年2月,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成立,率领4个坦克团和2个高炮营、2个工兵营、1个摩托步兵营及修理工厂,共计5000人首批入朝参战,揭开了我军装甲部队全新的篇章。

等装甲部队经过3个月战前训练后抵达前线时已是夏天,当时情况是第三次战役已结束,两军沿三八线对峙。

志愿军装甲部队的第一次出击是在6月30日夜间,不过不是作为冲锋陷阵的突击力量,而是被作为远程打击力量,起到了远程炮兵的作用。

这是因为当时战事暂时趋于平静,当地环境又是山路崎岖、河流纵横,不利于坦克运动,而我军远程火炮较少,火力密度不够。这种情况下,刚抵达前线的坦克就被考虑作为地面火炮的补充力量,采用超越射击的战法配合步兵作战。

接到出击命令的是坦克1团3连,连长董 来扶 亲自指挥两辆坦克趁着夜色绕过盘山公路,跨过临津江,抵达预设的发射阵地。

董连长做好射击准备后,在作战地图上标记出了敌军防区的小桥,那里正是射击的目标,测量完数据,两辆坦克的炮塔缓缓移动,射手们调整好火炮射向和射距,董连长一声令下,火光一闪,雷鸣震耳,两道光芒划破夜空直奔目标方向。

装甲兵的第一次出击斩获颇丰,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据点,而我方无一伤亡。有了成功经验,从7月上旬到9月中旬,装甲兵进行超越射击作战19次,打击了敌军纵深的炮群、观察所、指挥所、汽车、坦克等目标,效果良好。

但坦克毕竟不能一直当成远程火炮使用,这种战法虽有效果但还是无奈之举,且会影响到装备性能,只是聊以应急的举措,后期就较少使用了。

坦克真正投入阵地作战是在1951年秋美军发动的秋季攻势时期。

这时美军喘息过来,试图将战线反推扭转败局。10月14日,志愿军坦克进行了一次伏击作战,坦克2团1连3排的三辆坦克进入了我军阵地前的屏障设伏,目标是待机消灭迂回我阵地侧翼的敌军坦克。

伏击阵地离敌军前沿只有500米的一个小高地,这里能看到敌人的一举一动。但同时也有风险,前沿阵地遭到敌人飞机轰炸、火炮轰击的可能性不小,虽说基本是盲目的,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果然,第二天拂晓,敌机的轰炸就投下一颗炸弹落在了掩体附近,伪装网被点燃,幸好全排战士不顾一切灭火,保护了坦克完好。

这次伏击的时间超出了预期,长达17天,在此期间阵地不断遭到轰炸,落弹达到1500余发,掩体工事7次受损又7次修复。3排为了打击敌人坦克,强烈要求继续潜伏,这也创造了我军坦克潜伏时间最长的记录。

一直等到10月31日9时,指挥所发来通报,发现敌坦克向伏击阵地方向运动,命3排相机消灭。

从盘山道上驶来的是两辆敌军坦克,待他们进入射程后,排长高三合高喊一声:“各车注意!预备,放!”

首辆坦克被当即击毁冒起了黑烟,第二辆坦克见势不妙,挂上倒挡向后猛退,也被迅速击毁。这次伏击战,首创我军在朝鲜战场以3发穿甲弹击毁敌2辆坦克的战绩。战后,战后,三排荣立了集体三等功,高三合立一等功,并荣获一枚朝鲜人民政府授予的“战士二级荣誉勋章”。

11月,志愿军开展了反击,这时坦克就派上了更大的用场。

在马良山之战中,坦克1团的10辆坦克被配属给64军191师进行反击。当面之敌是英军第1师28旅苏格兰边防团的4个连。他们在阵地前沿构筑起了多层的地堡群和混合雷场,称得上严阵以待。

要在以往,这样的防御配置称得上棘手,将给志愿军步兵带来很大麻烦。这时坦克的作用就发挥出来,经过慎重考虑,坦克兵决定抵近敌阵地前沿以近距离的直瞄火力打击敌人。

坦克阵地设在了马良山脚下贵存里、麻伐洞等处的各个小山头,通向阵

地的道路全是宽不过3米的盘山窄道,很多地段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黑森森的山沟.弹坑一个接着一个,敌人很难料想到坦克能通过这样恶劣的道路出现在阵地前沿。11月3日晚,我军炮兵向敌阵地进行了干扰射击,掩护10辆坦克秘密进入了阵地。

11月4日下午3点,信号弹腾空而起,总攻开始了。坦克手们把第一排炮弹射向了敌人的阵地,敌人的280高地、216.8高地、317高地都应声腾起了浓烟,一个又一个敌人精心构筑的坚固地堡被准确的直瞄射击掀上了天,工事里的汽油桶,阵地里的弹药箱也被炮火击中爆炸,一片烟雾弥漫,烈火腾腾。

发射了十五分钟后,敌人发现我坦克阵地,集中4个炮群向我坦克阵地射击,接着12架敌机投下了多枚凝固汽油弹。一时间,坦克阵地陷入了一片浓烟烈火之中,先后有5辆中型坦克和l辆重型坦克被烧着。

装甲兵们并没有停止战斗,他们由炮长和装填手在车内继续射击,清除英军残留和复活的火力点,掩护步兵的进攻,其他乘员迅速跳出车外救火。

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我军顺利地占领了马良山,此战英军500多人基本被全歼,其中装甲部队以抵近射击的方式摧毁了大量敌军地堡、工事,有效减少了步兵伤亡。

战后,参战的坦克2连荣立集体二等功。

到1952年秋天,第一批入朝的5个坦克团共出动坦克489辆次,击毁击伤敌坦克20辆,他们连同其他装甲部队参加了124次战斗,积累起了实战经验。

在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志愿军装甲部队入朝作战的实践阶段,新组建的志愿军装甲部队小试牛刀,取得了可喜的战果,也证明组织坦克部队入朝参战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与其他部队一样,装甲部队也是采用的轮流入朝作战的办法。

1952年6月,坦克第4、第5、第6团相继入朝。但坦克只有那么多,没法轮换,所以原则是换人不换车,做好交接后继续使用原先的坦克。

从这一阶段起,装甲兵的参战次数越来越多,战绩也越来越明显,说明坦克部队已经成为志愿军的重要打击力量。

在1953年的夏季进攻战役,是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也成为装甲部队出动坦克最多的一次战役。

这次战役共出动了坦克509辆次,取得了击毁击伤敌军坦克56辆,摧毁地堡700多个的战果,相比第一阶段上了一个档次。

当然战果还只是表面的数字,更大的意义是战场上的坦克有力地支援和掩护了步兵作战,成为步兵们可以依靠的钢铁猛兽,有效减少了步兵伤亡,这些是在数字上体现不出来的。

以往只有敌人有坦克,反坦克武器缺乏的志愿军虽然战斗意志顽强,但以血肉之躯对抗坦克,毕竟还是力不从心。我军坦克的出现极大鼓舞了官兵士气,并能有效清除以往步兵需要付出较大伤亡才能攻下的火力点。

那么,同样拥有钢铁意志的志愿军驾驭这些钢铁巨兽,会是个什么效果,这次战役里215号坦克的作战可称为一个范例。

215号坦克隶属于坦克4团2连,在1953年7月6日这天,它奉命随23军步兵199团担任主攻石岘山美军阵地。

这个阵地是美军防御体系的要点,之前志愿军曾3次攻占,都被美军发起反击夺回。

这次,为了保证进攻突然性,215号坦克在发起战斗的前一天隐蔽地开赴前线,连夜进入射击阵地,但此时发生了意外,坦克陷入泥泞的弹坑中无法驶出,车组人员排障良久还无法解决。

这时天色已亮,车长杨阿如发现了主峰上敌人的三辆M46重型坦克,它们正对着已被志愿军占领的石岘洞北山开炮,支援美军反扑。

这几辆坦克的侧面正好暴露在215号视野中,障碍一时无法排除,战机却稍纵即逝,杨阿如测算好数据,果断下令炮手开火。

谁知事与愿违,一道红色火球准确击中了M46,却划起一道绿光向左上方一闪而逝——这是跳弹了。

杨阿如急忙命令向下瞄准继续发射,第二炮准确击中敌坦克中心,这辆M46瞬间冒起大火。另外两辆敌坦克转动炮口试图还击,但还没等它们锁定215号,就被几发速射一一击毁。

击毁三辆坦克后,215号的位置也彻底暴露了,敌军开始集中炮群对这片地区进行轰炸。驾驶员陈文奎很机智,他先是猛加油门,让发动机发出很大噪音,故意让敌人听到,随后减弱声音,伪造出坦克行驶的声音轨迹。

其实这时215号还在弹坑里并无法前进,只是挂着空挡在原地轰鸣而已,敌人习惯了随着我军坦克开动的马达声追踪射击,完全没想到215号会来这一手,这招让敌人的炮弹都落到远离坦克的地方,坦克得以从炮击中保全。

仅隔一天,215号坦克刚排除故障把坦克从泥潭中开出,就接到了再次出击的命令。敌人本以为前一天的坦克已撤走或被击毁,完全没想到在同一个地方又冲来志愿军坦克,这时敌军阵地上两辆坦克炮口依旧对向石岘洞北山方向,把自己侧面留给了215号。

215号开进了新的阵地.先敌开火,迅速将敌坦克打成了两堆废铁,随后继续掩护着步兵牢牢控制阵地。

215号坦克一次出击,战果辉煌,击毁美军5辆重型坦克,击伤1辆,消灭敌迫击炮9门、汽车l辆,摧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7次完成了配合步兵作战的任务。

为此,志司授予它“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全车乘员记集体特等功,排长杨阿如记一等功,同时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此后再次入朝的是坦克1师,他们自1953年1月10起入朝。开始是执行的防备美军可能采取的登陆作战任务,这一时期志愿军装甲兵力量达到最强,有11个团的兵力。他们被击中加强在海岸主要防御方向的15公里正面,每公里坦克数量达到14辆。

之后,在朝鲜战场最后一战金城战役里,装甲部队也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从7月6日到25日,在主要突击地段上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进攻。破坏射击和压制射击有效支援了步兵攻入纵深,摧毁了敌军众多火力点。

仅坦克4团,就在12个昼夜里作战11次,毁伤敌装甲车辆30余辆,地堡67个,协同步兵击退敌人187次反扑,保证了金城战役的胜利。

战绩归战绩,实话实说,限于抗美援朝时期装甲部队的条件、朝鲜多山地形的制约和美军的空中及火力优势。志愿军坦克并不像美军那样被作为兵团推进的前锋力量,更不是苏军那样的钢铁洪流,因为没有制空权的坦克是无法被大量集中使用的。

在战场上,大规模的坦克决战并没有发生,志愿军当时就那么多宝贝疙瘩,无法承受一次性的大规模战损,这是现实的选择,否则会正中美军下怀。

他们基本是以连、排为单位配属到攻防部队中,执行压制和支援任务,如:间接瞄准射击、直接瞄准射击、坦克设伏、穿插迂回等。比如上文提到的超越射击、伏击战和215号坦克,都是此类战术成功使用的例子。

但完全不必苛责志愿军装甲部队,他们当时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部队,一切都还在摸索学习中。并且就数量来说,大部分时间志愿军坦克也只有敌军数量的十分之一;就质量来说,苏联提供的坦克有不少是使用过的二手货,志愿军装甲部队能有如此表现已经是难能可贵。

志愿军装甲兵在入朝参战的2年零4个月中,共参加大小战斗246次,出动坦克998辆次,毁伤敌军坦克74辆,摧毁敌人火炮20余门、地堡864个。

自己也付出了146人牺牲,362人受伤,9辆坦克损毁,26辆坦克战伤的代价。

这是一支实至名归的英雄部队,他们以辉煌的战绩为刚组建的人民装甲兵赢得了国际军事界的尊重。作为我军装甲兵的先驱,他们的光辉战绩已连同志愿军一起载入史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