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2013版《斯大林格勒》电影中出现的武器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俄罗斯2013版《斯大林格勒》电影中出现的武器

1993年版之后刚好二十年,俄罗斯又推出了一部以斯大林格勒为名的电影。

俄罗斯2013版《斯大林格勒》海报一

这部片子在当年是俄罗斯票房最高的影片,据说也是所有以斯大林格勒为片名的电影中最高的一部,但是在评论上好坏参半。因为投资有限,本片实际上在大战役的背景下说了个小故事。赞扬的一方呢,认为本片画面精美,讲述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和温情啥的(我还特意百度了下影评,到自己写还是没词,这种小清新鸡汤感悟跟我不是一个频道,要不你们自己搜吧),并且摆脱了苏联以国家力量拍摄史诗片的传统模式。

那么它讲了个什么故事呢?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以格罗莫夫大尉为首的一群苏军战士夺下了一栋楼房,并打算坚守,实际上就是取材于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然后这楼里面住了个幽灵般的女孩叫卡嘉,战士们和她厮混久了就搞懂了他们来这儿就是为了保护她。然后德军又跟智障似的就在楼对面当街火烧犹太母子,苏军战士们怒火中烧冲出去打了一波,这下又搞明白了该仇恨敌人的道理。

对面德军的小头头是个叫卡恩的上尉,此人宣称苏联难民玛莎长得像他死了的老婆,于是糟蹋并包养了玛莎。既然如此他打算给玛莎一条活路,谁料玛莎已经被其他难民和苏军战士们看作投敌者,出门时候被狙击手一枪打脑门上了。

死了妹子怒火中烧的卡恩上尉和这些誓死保卫妹子的苏军战士在大楼里死掐,最后苏军召唤炮火,大家同归于尽。苏联一边的妹子卡嘉没死,后来得了孩子,告诉孩子他有五个爸爸——这里很多俄罗斯人都觉得无法接受了,你在说什么呀?我也觉得挺扯的,报恩也不是这个说法吧?不是逗着人往歪里想吗?这至少说明编剧和导演的脑回路至少和世上一半的人不同吧。

是,老枪在那一半评价不高的人里面。我的感觉是这片子差了一股英雄气,没有精气神。这场战役双方前后投入了数百万人,死伤也是数百万,苏军艰难的时候已经被压到河岸边上,崔可夫的参谋军官提着冲锋枪出了指挥坑道就直接开打。这全靠一批批各方赶来的战士,用命一米一米再推回去,普通士兵过河后平均存活时间就是24小时。那么这些人为什么来赴死的?活下来成为英雄的人又是怎么坚持的呢?什么在支撑他们?

因为某种信仰?那个不能提了;因为追随领袖?那个也是邪恶暴君了;因为爱国主义?国都没了,再说那个国就是因为某信仰才出现的,那也不能提了——我不但不信这些,心里面还很反对呢。那牺牲总得有个理由吧,那就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为了妹子,为了人性光辉。可对面的德军也是这样想啊,就像那个卡恩。过去德军作为失败一方,军官和老兵回忆录里都要作切割,这俄罗斯作为胜利一方也这么一切割,问题就来了。好人不高大,坏人有人性,大家都是一个水平线上,同样在泥坑里打滚的猪,那凭什么你这边的人就更情愿牺牲自己呢?就像片头那些蹈火冲锋和德军同归于尽的战士,这些人来自全苏各地,很多还不是俄罗斯,既没来得及看到卡嘉妹子,也没亲眼见到犹太母子被害。他们这样就把自己送了,留下家里父母妻儿不管,是因为什么?是受了什么洗脑或者愚弄了?那什么东西洗脑或者愚弄他们,敢说说吗?

俄罗斯2013版《斯大林格勒》海报二

顺便说说烧死犹太母子也是个讨好西方主流舆论的桥段。斯大林格勒战前几十万人口,仗打完了剩几千口吧,就是百中存一。跑了的也就罢了,没跑脱的其实就是被德军一视同仁了,德军如果不是疯癫完全没有必要从中专门挑两个犹太人出来在前线烧给苏军看。

所以这就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失败并且被全面否定后,试图以外来价值观解构自己的历史英雄时出现的窘境。这种自我矮化自我否定以迎合他人试图获得认同的行为,在我二十多年网络生涯中见得太多。所幸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波挺过来了,这种言论和思想最终没有成为主流,现在年轻一代比我们当年更有自信。

当然了,如果是仅仅看打得热闹,本也不必如何黑它,可凡事怕对比啊,有对比才有伤害。因为在这部片子之前十二年,也有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子,也是讲大战役中的小故事——《兵临城下》(我记得正规译制版片名是《决战中的较量》),那部片子拍出了英雄气。

瓦西里·扎伊采夫,枪法如神出手无情,本来就有成为英雄的潜质。他有朋友丹尼洛夫,有恋人塔尼娅,有崇拜者萨沙,有看重他的大首长赫鲁晓夫,甚至赫鲁晓夫声称他还被慈父注视着呢,此外还有个宿敌科尼格少校。瓦西里是自己要杀敌的呀,杀敌当英雄,工人来信夸赞的时候他会谦虚,但心里面得意。他还有自己的理想,以后当上工厂的领导者,能在天桥上安排什么都不懂的芸芸众生劳动。发现打不过科宁格之后他也胆怯退缩,最后丹尼洛夫舍身诱出科宁格,两人之间的恩怨一次了账,瓦西里跨步而出——“梆”。

英雄就这么塑造出来了,我说这段的时候,这些人的面貌是不是逐一就在你脑海里浮现出来了?最后决战场景里科宁格少校老狼一般的眼神,还有车厢尽头瓦西里托枪屹立的形象,你能忘吗?前面说了这么久的2013版《斯大林格勒》,你又想起了谁?卡恩上尉,格罗莫夫大尉、切瓦诺夫、波利亚科夫、尼基福罗夫、阿斯塔霍夫。所以有俄罗斯影评质问导演到底在同情哪一方?主角其实是卡恩上尉对吧?至少卡恩还是个有血有肉的反派。

《兵临城下》根本是几个西方国家拍的,导演是法国人。人一边黑着你一边拍你的英雄都比你自己拍的更深入人心,那你这片子不是失败是啥呢?讲故事你都没讲过别人。

此外这片子特效太过炫技,动不动就是个子弹时间,生整出游戏感了。有些场面让人感觉跟《使命召唤》系列里某个版本的过场动画似的。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在道具方面该片确实很丰富也很讲究,要不咱们今天也没得写了。

看看,本来是介绍武器,一不留神跑偏了。咱也不是写专门影评的,靠着回忆随手一写,情节记错了那就抱歉。再说老枪年纪大了,思想老旧,观点偏颇那是完全正常的,不定哪天我一甩手扔了键盘就出去找老姆姆跳广场舞了呢。所以如果以上评论和你观点相悖,那就麻烦大家多包容了。

下面开始正文。

手枪

Tokarev TT-33

1947年前生产的TT-33

托卡列夫TT-33发射7.62x25毫米托卡列夫弹,是当时苏军制式手枪。这支枪不得了,本国生产型就是54式,只要是手枪一半是仿制它,还有一半仿的沙漠之鹰。

格罗莫夫大尉瞄准阿斯塔霍夫中尉

格罗莫夫大尉手持TT-33冲出大楼

格罗莫夫大尉手持TT-33与卡恩对决

Nagant M1895

纳甘1895发射7.62×38毫米R子弹,7发转轮供弹。该枪有独特的气密设计,性能很好,且比一般左轮多带一发子弹,整个二战期间都在生产。

苏军战士用纳甘左轮射杀了这名德军

Luger P08

受到收藏者追捧的手枪,但战场上也就一样用。我记得小说《热的雪》里面评论带枪套的帕拉贝伦手枪又大又重(也许我记错了?)。

这名德军在肉搏中手持P08

格罗莫夫大尉使用缴获的鲁格

卡恩上尉以P08与格罗莫夫对决

Walther P38

沃尔特P38是二战德军主用手枪,战后在西德服役到六十年代,衍生型在本世纪初才被完全替代。

德国士官以P38劫持卡嘉

Leuchtpistole

LP-34型信号枪,口径26.65毫米,当时德军的制式装备。

德国士官和他的信号枪

Sturmpistole

1942年后德军在信号枪上加装大型折叠枪托,枪管改成23毫米,发射超口径高爆弹和破甲弹,这种武器称为突击手枪。

右侧一名德军携带了已插上超口径弹头的突击手枪

冲锋枪

PPD-40

波波德就是捷格加廖夫手提机枪之意,该枪结构模仿了德国MP 28,弹鼓则仿效了芬兰索米冲锋枪。该枪的地位后被价廉物美的波波沙取代。

注意画面右方对空射击的苏军战士

PPSh-41

波波沙即什帕金冲锋枪的意思,这枪便宜又大腕,火力凶猛,双方都喜欢。

苏军士兵持枪搜索

切瓦诺夫中士用波波沙射击

切瓦诺夫持枪搜索

格罗莫夫大尉持枪搜索

左侧德军挎着波波沙

MP 38

德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冲锋枪,采用金属折叠枪托,不用传统的木料。MP 38的识别特点是弹匣座光滑,有大的圆形孔,且枪身上部有纵向槽。

左侧德军用MP 38开火

这张图可以看到MP 38枪身上的纵槽

阿斯塔霍夫中尉用缴获的MP 38射击

MP 40

MP 38的简化版,改进了保险机构,减少了切削件和铝铸件。MP 40装备更加广泛,是德军主力冲锋枪。

典型MP 40的识别特点是枪身上部光滑,弹匣座无开孔并冲有握持时的防滑筋。

德国士兵用MP 40开火

阿斯塔霍夫中尉和缴获的MP 40

彼得·卡恩上尉和MP 40

Erma EMP

埃尔马EMP属于杂械,主要装备党卫军,数量也较少。

居中德军使用埃尔马EMP

步枪

Tokarev SVT-40

托卡列夫SVT-40是使用10发弹匣供弹的半自动步枪,本已被选为苏军新一代标准步枪,但德军入侵打断了这个进程,苏联需要更廉价的步枪弥补前线巨大损失。德国后来研制的G 43半自动步枪受其影响很大。

苏联水兵装备着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

左侧苏军士兵使用托卡列夫

被击倒的水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托卡列夫

Mosin Nagant M91/30

莫辛纳甘M91/30本来已经开始替换,但战争爆发后生产线重开,一直占据主力步枪位置。

苏军战士和带刺刀的莫辛纳甘M91/30

放大看,这支枪的枪机缺失了,这应该是道具师的问题

Mosin Nagant M91/30 Sniper Rifle

影视中常见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一般使用3.5倍PU瞄准镜,就像这支。

切瓦诺夫中士和莫辛纳甘狙击枪

卡嘉使用狙击枪

格罗莫夫大尉和莫辛纳甘狙击枪

切瓦诺夫中士用这支枪打死了玛莎

Mosin Nagant M38 Carbine

莫辛纳甘M38型卡宾枪主要供不直接参加一线战斗的人员使用,这支枪不能安装刺刀。

波利亚科夫使用M38型卡宾枪

Karabiner 98k

话说二战片的德军如果没有98k会显得很奇怪吧。

左边那名德军用的是98k

格罗莫夫大尉真是多面手,他什么都用过

Czech vz. 16/33

捷克产毛瑟短步枪。德国吞并捷克后改进生产供山地部队使用,称为Gewehr 33/40。后来这个名称也扩展到捷克军队原先生产的vz. 16/33上。

右侧德军使用捷克产毛瑟

Mauser 98AZ Artillery Carbine

毛瑟98AZ炮兵型卡宾枪是一战后期研发的武器,前护木处有独特的刺刀挂钩。因为比98k更轻更短,所以即使是二战时期这支枪仍受到欢迎。

最右侧德军背着98AZ

M43 Spanish Mauser

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西班牙在持续生产和改进毛瑟步枪。M43型是在98k基础上研发的,但采用直形拉机柄,枪身有手指槽,刺刀座可兼容老式毛瑟步枪的刺刀。不过这支枪是在1944至1957年间生产的,有点乱入了。

背着西班牙M43毛瑟的德国士兵

德国士兵用上刺刀的西班牙M43毛瑟肉搏

Mauser Gewehr 1898

毛瑟G98,最基本的型号,一战老枪,一直到1935年前都是德军标准步枪。

中间的德军使用G98,枪身很长

机枪

Degtyaryov DP-27

捷格加廖夫DP,著名的转盘机枪。由于习惯问题,西方也常称它为DP-28,其实完全是一种东西。

渡船上的DP机枪

Maxim

就是这挺马克沁

在苏联船只上出现了一挺马克沁,这是支什么枪呢?有以下三种备选。

俄制M1910

苏制M1910/30

德制MG 08

虽然俄制M1910和苏制M1910/30都有为加工方便采用光面水套的版本,但从枪架连接位置和枪口的挡焰片看,搞不好还真是最不可能的德制MG 08。

ZB-53

ZB-53也被称为vz.37,捷克制重机枪。德军使用时称为MG 37,英国生产型就是贝萨坦克机枪。

右侧架设的ZB-53

MG 15

MG 15是随着那架He 111轰炸机一起掉下来的,后来机枪被拆下。

机头伸出的MG 15

机背舱口的MG 15

这架亨克尔在天上是电脑作的特技,掉地就变成了一个模型道具。我疑心这其实是个彩蛋,因为《兵临城下》里,瓦西里他们监视百货大楼的掩体也是在坠毁的He 111下面。

MG 17

MG 17相当于MG 15的固定前射型号,影片中斯图卡轰炸机用这支枪扫射过河的苏军部队。其实不但看不到全枪,飞机也是画的。

扫射的Ju 87斯图卡

MG 34

斯大林格勒时期MG 34是德军步兵的主力机枪。

德军使用MG 34

苏军缴获的MG 34开火,这支枪有三脚架和光学瞄具

MG34 Panzerlauf

MG 34坦克机枪,与步兵型相比采用开孔较少的枪管套筒。

道具IV号坦克上的MG 34坦克机枪

本片中MG 34坦克机枪安装在IV号坦克上。这些坦克其实是用苏制T-44坦克改装的,老片子《解放》里就大量出现,也算老演员了。而IV号坦克炮塔和车体周围的大块附加装甲要到1943年春季才会出现,在斯大林格勒的坦克上是绝对看不到的,不过这些侧甲倒是能掩盖一下显眼的五对负重轮。

MG 42

MG 42是德国后期的主力机枪,但斯大林格勒出现的型号应该是较小的水平拉机柄。

两名德军使用MG 42

手榴弹

Model 24 Stielhandgranate

24型长柄手榴弹是德军常见武器,一般插在腰带上或者靴子里。

腰带上的手榴弹

桌上的24型手榴弹

地上的24型手榴弹

F-1 Hand Grenade

苏制F-1型防御手榴弹,杀伤半径30米,当时苏军中昵称其为柠檬手榴弹。

格罗莫夫大尉和切瓦诺夫中士使用柠檬手榴弹,弹体为黑色,这其实一般是训练弹的涂色

桌上放置的柠檬手榴弹

RGD-33 Stick Grenade

苏制RGD-33一般作为进攻手榴弹使用,在外面再加一个重型破片套后又可作为防御手榴弹。这种手榴弹使用复杂,后期被RG-42手榴弹取代。

左侧苏军战士拿着一颗RGD-33手榴弹

火焰喷射器

Flammenwerfer 35

Flammenwerfer 41

片中出现了德制35型和41型两种喷火器,41型比35型更轻且更适应寒冷气候,其中一个变形采用特制的点火弹点火,本片中出现的就是这种型号。

两个二货用41型喷火器点烟,右边那位背着35型

这其实是COS了一个历史场景

用41型喷火器杀害无辜

喷火器被打爆,这货喜闻乐见了,注意左边那位拿着35型

其他

45mm anti-tank gun M1937 (53-K)

M1937型45毫米炮是苏军主力反坦克炮,这种火炮是德制Pak 35/36型37毫米炮的发展型。战争后期该炮已无法击穿德国坦克正面,但其发射高爆弹和霰弹仍有很强的杀伤力。

苏军战士用他们的45毫米炮施展了炮斗术

Granatwerfer 34 Mortar

德国34型81毫米迫击炮,当时的常见型号。

迫击炮阵地

34型81毫米迫击炮发射

炮口特写

28/32 cm Schweres Wurfgerät 40

40型火箭炮是德国工兵部队的装备,目的是用来发射烟幕和毒气。该炮使用280毫米的高爆弹和320毫米烟幕弹,以木质或铁质方形框架发射,虽然威力很大但射程只有2000米左右。

德国士兵安装40型火箭炮

37mm M1939 (61-K)

在瑞典博福斯25毫米高射炮基础上发展的型号,战前与博福斯40毫米高炮进行过对比实验,发现性能没有明显差异。这种火炮在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苏军战士和37高炮

85mm Air Defense Gun M1939 (52-K)

苏军主力重型高炮,弹道性能很好,平射坦克时也很给力。后来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ZiS-53和D-5系列坦克炮。

影片中出现的85毫米高射炮

T-34-76

终于出现了T-34/76,不过这辆车是个现代复制品,外形据说是用木头和塑料搭起来的。不过请注意其炮管根部防盾下沿是尖楔型的,正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T-34/76的特点。

StuG III

片中出现的三号突击炮也是个现代复制品,用苏制MT-LB装甲人员输送车改造的,从正脸看还挺像。

好了,正文后送大家一段俄罗斯2013版《斯大林格勒》战斗场面混剪视频,如果单看打斗场面的话确实挺燃。

自动播放

另外扮演德军彼得·卡恩上尉的托马斯·克莱舒曼是个德军专业户,1993年版《斯大林格勒》中的汉斯·冯·维茨兰中尉也是他扮演的。时过二十年他重新回到这座燃烧的城市,当年单纯而良心未泯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阴沉、自私而冷酷的油腻中年。他的道德只在与己无关时闪现一下,也不会为此再当出头鸟。他强X平民妇女,并用食物收买包养,开始营造自己的安乐窝了。如果不是在一线作战早早挂掉的话,他蜕变成1993年版里被打死的哈勒上尉恐怕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冯·维茨兰,你堕落了!你对得起二十年前一起冻死在雪地里的兄弟们吗?人在不知不觉间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这难道就是这部片子隐含的人生道理吗?

居然有人也为卡恩上尉制作了MV,不过这首歌我就不知道名字了,如果你们知道也不必特意告诉我。

自动播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