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代表东方文化?瑞典人在美国1:1复制承德建筑,代言中国风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日本代表东方文化?瑞典人在美国1:1复制承德建筑,代言中国风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

1933年5月27日,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在密歇根湖畔隆重召开,当时国际社会尚处于经济危机的余波当中,但为了展现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成果,世博会还是如约召开。此时的中国同样是内外交困,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还处于日本侵略的恐怖氛围之中。尽管彼时的世界并不太平,但中国政府依旧参加了此次世博会。令中国代表未想到的是,在密歇根湖畔,一座中国庙宇拔地而起。

一、密歇根湖畔的金庙

世博会开幕当天,前来参展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在世博会场馆中出现了一座从未见过的东方建筑,高耸的屋檐与数十根深红色的木柱傲然挺立,彰显着古老东方国家的文化魅力。对于世博会中国人并不陌生,早在清末时期即开始参加,在数十年的参展生涯中更是斩获金奖、银奖无数。但之前的参与从未有过如此壮举,即将中国承德普陀宗乘庙宇的主殿“万法归一殿”,按1∶1的比例原原本本地复制到美国密歇根湖畔。尽管这并不是此次世博会的中国馆,但毕竟是中国建筑在美国的第一次亮相。

密歇根湖畔的“金庙”

密歇根湖畔的“金庙”

在“承德金庙”落成之前,西方世界出现的东方建筑与文化,一直被日本所垄断,依靠明治维新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日本,先后击败了体量巨大的中国与俄国,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取代了数千年来的中国地位。此次博览会上“承德金庙”的出现则给西方人的认知带来巨大冲击,许多从未到过东方的西方人也由此知晓中国建筑的巨大魅力。

奇怪的是,这座“承德金庙”并不是由中国政府营造的。更奇怪的是,这座金庙从设计规划到建造施工,都是由一名瑞典人完成的,他就是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在中国进行考察的斯文·赫定(中)

在中国进行考察的斯文·赫定(中)

二、“中国通”斯文·赫定

赫定师从国际知名汉学家李希霍芬,在常年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感情与兴趣,早在1894年,他即赶赴新疆等中国内陆进行考察。1927年,他再度带领由中瑞两国联合组成的考察队赶赴西北内陆进行考察。1929年,为赚取更多的考察经费,赫定赶赴美国展开游说,并成功说服美国富商出钱购买两座完完整整的中国古庙及其内部的全部物件,作为赫定研究中国文化的“标本”。

为挑选可以很好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建筑代表,赫定于1930年在中国多地进行考察,最终在承德发现了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庙宇,其中的主殿万法归一殿更是令赫定心旷神怡,他将此次旅程视作“朝圣”之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作为皇家避暑圣地,清朝历代皇帝每年都会到承德避暑,而承德金庙就是为接待前往承德的西藏、蒙古地区的喇嘛、王公等人而修建的,是集汉、满、蒙、藏文化为一体的集大成者。这固然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但单纯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座庙宇无疑成为文化上的一种巨大创新。

承德的万法归一殿

承德的万法归一殿

按照和美国富商的约定,赫定是打算将万法归一殿整体搬迁到美国的,但很快赫定便放弃了这一想法。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在大清灭亡后,承德不再是皇家避暑圣地,大量古建筑自此不再被管理,呈现出十分破败的景象,许多文物也被人盗走,若将其拆开再运至美国,很可能无法复原,最后成为一片废墟。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宫殿要想完全运送至美国,其花费也是远远超出预期的,在经费上恐无法完成。

正在修建当中的密歇根金庙

正在修建当中的密歇根金庙

既然无法将万法归一殿搬迁至美国,赫定随即决定在美国按1∶1的比例再造一座“万法归一殿”。其中大部分木材与原料就在美国就地取材,只有部分极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部件,才交由中国工人制作。具体的建造工作,赫定决定全部由中国人完成,为此他找到了接受过现代建筑学教育的梁卫华,并完全按当年万法归一殿的设计图纸进行建造。梁卫华接到消息后在国内搜寻了大量曾为清皇室修建宫殿的老工匠,这里面有燕京大学的建筑者、雍和宫与太庙的修筑者等,他们随后一同前往美国,开始重建万法归一殿。

三、密歇根金殿的辉煌与没落

经过千辛万苦与中外工匠的共同努力,这座被美国人叫作“金庙”的大殿,在世博会开幕当天如约展出,不仅吸引了万千参展的西方人的注目,同时也令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代表感叹万分。1∶1的完美复制,内部陈列的尽可能复原,都使赫定的种种希望与努力没有白费。

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结束之后,金庙依旧屹立在密歇根湖畔,继续展现着它独有的东方文化魅力。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上,金庙再度出场,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

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金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赫定去世之后,金殿更是长时间无人管理与修整。1939年后,这座金庙被拆解后,由和斯定一同前往中国探险的本迪克斯赠与美国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大学。此后出现了不少再度重建金庙的呼声,但由于资金问题,重建金庙一事也就被搁浅了。1950年,欧柏林大学又将金庙转赠给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而后者则在1969年将其转赠给印第安纳大学。198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才将其售卖给瑞典的一家基金会。基金会希望在瑞典重建金庙,但还是由于资金与技术问题,始终无法达到拆分重建的要求。金殿被拆分后始终未能再重建,只能被留存在瑞典的一家仓库当中,等待有缘人的再度发掘。

1985年印第安纳大学将金庙出售

1985年印第安纳大学将金庙出售

今日的密歇根金庙早已被拆散成零部件,孤零零地躺在瑞典的一家仓库里,甚至可能早被当作垃圾清理掉。但无论金殿的结局如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密歇根湖畔的金殿发挥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意味着日本远远不能代表中国文化,而中国才是东方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尽管这座金庙并没能够传承至今天,但它在历史上发挥的功绩与作用却不应该被遗忘。

参考文献

朱俊:《密歇根湖畔的承德“金庙”》,《紫禁城》2015年第8期。

曹必宏:《民国时期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纪略》,《民国档案》2010年第5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