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侠电影离不开竹林?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为什么武侠电影离不开竹林?

在地球上存活了至少800万年的“活化石”——大熊猫最爱竹,在它的食物中有99%是竹类,可以说国宝大熊猫几乎是完全靠吃竹子为生。

在中国,竹子,不只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文化意象。

文人爱竹,自古文人雅士在营造自己的园林居所时,总少不了栽种竹林。书圣王羲之的那场著名的兰亭雅集也是在“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之地举行;苏东坡更是爱竹有加,他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画家爱竹,苏东坡的好友文同(字与可)是画竹高手,二人因同爱墨竹而结缘。著名的成语“胸有成竹”就是出自苏轼对文同画竹技艺的赞誉。

诗人亦爱竹,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环境清幽,有千竿翠竹环绕,栽种面积最多时达一百亩以上。杜甫留下不少咏竹的诗文,将爱竹之心尽显其中: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 成都杜甫草堂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

不仅是国宝熊猫和文人爱竹子,武侠电影也离不开竹林……

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有武侠的电影必定少不了竹林。

电影《侠女》中的竹林大战,光影交错、雾气森森,把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中原本象征幽静和高雅的竹林转变为生死杀场,堪称“最经典的竹林之战”。

在另一部电影《十面埋伏》中,竹子成了杀人利器,侠士们在竹林中打斗,身姿飘逸、若隐若现,极具镜头美感。

曾经将华语电影第一次带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领奖台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国际上掀起一股武侠风潮。

电影《卧虎藏龙》

导演李安定是深谙中国文化精髓,才能将塞外的辽远,京城的凝重,江南的绿意刻画得如此令人神往。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那片浓郁的化不开的绿竹林,清风拂过,竹海舞动,情欲与侠义在竹林深入跌宕,中国武侠的魅力就这样行云流水般地跃然于光影之中。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史上,竹子与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与而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大抵再难找出比竹子更能阐述中国文人情怀的东西了: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

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

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

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与俞秀莲使用竹杯对饮。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生长速度极快,既可观可赏又可致用,以“竹”为意象和材质的器物多不胜数。

宫廷府苑里、书斋茶房中多见竹韵器物。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往往也少不了竹元素的运用。大到园林环境,小到桌上盆栽杯玩。

观复文化以“竹”为题材做了【龙泉窑宋韵竹节杯】:手工刻胚做出竹韵,再借南宋龙泉粉青之“净嫩”,温厚、含蓄地凸显文雅初心。

虚心有节,君子之风。

茶杯是日用之物,常在手边而不离唇齿。

拥有这样一直清润雅致的竹节杯在手,不必舍弃城市的生活退居山野;不必对着古人风雅望尘莫及,只需有此竹杯相伴,便能将古典的竹林意象沉淀在日常之中,找到自然栖居的林泉之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