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次刊载于《舰载武器》2018年第7期
所罗门上空的“眼”
“彗星”首次参战是在1943年的所罗门海战,但由于数量较少,此时作为日军基地航空队主力的依然是九九式舰爆。而同期较为活跃的倒是作为侦察机的“二式舰侦”,其在拉包尔航空战期间作为重要的侦察力量四处为日军航空队搜集情报,指引日军飞机攻击美军舰队。
1943年的11月5日下午,从拉包尔起飞的“二式舰侦”成功发现了准备攻击拉包尔基地的美军TF.38特混舰队,但由于情报混乱,日军在出动攻击机后并没有发现TF.38的影子,只击伤了一艘美军步兵登陆艇LCI-70。但日军为了鼓舞士气,将这一战果吹成了击沉2艘航母,2艘重巡的“大捷”。
二式舰侦取得的大量宝贵的侦察情报并没有为日军带来胜利,而由于长期在前线执行危险的侦察任务,不少二式舰侦被美军战斗机伏击,损失惨重。随着日本海军的新型高速侦察机“彩云”的服役,二式舰侦被迅速取代,在战争后期逐步退出一线作战部队。
1943年,驻扎在日军拉包尔航空基地的“二式舰侦”11型
为了实现远距离侦察,“二式舰侦”往往要搭载两个330升的副油箱,增加飞行侦察半径
激战马里亚纳
1944年5月,日本海军开始进行“阿”号作战,准备与美国海军机动部队进行决战。此时刚刚结束了高强度训练、前往战场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为数不多的精锐--第601海军航空队,也补充了70架“彗星”式俯冲轰炸机,用于对美军航母舰队进行远程奔袭的“超视距攻击”。
虽然日方宣称这些飞行员都是高强度训练出来的“精锐”,但实际上,由于日军在战争后期十分缺乏飞行员,为了尽快在前线形成战斗力,大量新手飞行员尚未完成全部训练便被匆匆送上前线,而第601空的一半以上的飞行员都只有9个月左右的飞行经验,50%以上的飞行员都是从未参加过实战的新手“菜鸟”。许多飞行员只接受了起降、编队、投弹等最基本科目的学习训练,战斗力十分堪忧。而在进行航母着舰训练时,不少“菜鸟”由于不熟悉飞机特性,屡屡发生着舰事故,坠毁在航母甲板上,造成无谓的非战斗损失,使得日军一度中止“彗星”的着舰训练。
1944年,在飞行训练中迫降损毁的“彗星”33型,由于飞行员经验不足,着陆、着舰事故不时发生,造成相当数量的非战斗损失
被日本海军视为决战主力的第601空,被编入了由“翔鹤”、“瑞鹤”和“大凤”号航母组成的第一机动舰队,于6月13日从塔威塔威泊地出发,前往马里亚纳。6月19日凌晨3点45分,由小泽治三郎中将率领的第一机动舰队起飞了包括11架“二式舰侦”在内的43架各式侦察机,侦察美军动向。7时56分,由48架零战、53架“彗星”舰爆和27架“天山”舰攻组成的第一波攻击队从三艘主力航母上起飞,向美军TF.58特混舰队发起攻击。
前往马里亚纳群岛海域的“大凤”号装甲航母
然而,由于指挥混乱,加上新手飞行员太多,刚刚起飞的部分舰载机居然飞到了自己人的头上,作为前卫部队的栗田舰队,将这些飞临自己头顶上的舰载机当成了来袭的美军机群,二话不说就向这些第一攻击波的舰载机开火,当即击落2架自己人的飞机。
在领队机重新整理攻击队之后,继续向着目标前进,却遭遇了在美军舰队外围警戒的多达160架F6F“地狱猫”舰载战斗机的拦截:美军早已通过舰载雷达在100公里以外就发现了这个日军机群,随即起飞战斗机拦截。恭候多时的美军战斗机像恶狗扑食一般死死咬住日军飞机,32架零战、41架“彗星”和23架“天山”被当场击落,日军攻击队损失惨重,而美军则借此机会诞生了大量王牌飞行员。
但仍然有部分“彗星”凭借自己的高航速,以超低空飞行成功突入美军舰队上方,有2架“彗星”向“邦克山”号和“黄蜂”号航母投下炸弹,对两舰造成一些轻伤。
美军的F6F“地狱猫”舰载战斗机正在追击一架“彗星”(图中的F6F为二战时期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头号空战王牌:大卫·麦克坎贝尔 David McCampbell的座机)
由于第一波攻击队死伤惨重,幸存的飞行员寥寥无几,在后方指挥的小泽中将等人根本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战果如何。小泽只得下令要求第二波攻击队出发。
由于美军外围防空网存在疏漏,其中的9架“彗星”绕过了负责截击任务的美军F6F战斗机,出现在了美军TF.58特混舰队的上空,其中7架“彗星”立即向美军航母俯冲投弹,但未造成实质性损伤,而美军舰艇上装备着VT引信的127毫米炮弹组成的弹幕瞬间吞没了这群“彗星”,包括7架“彗星”在内的10余架日机当即被美军击落。
就在第一波攻击队出发不久,美国潜艇“大青花鱼”号就发现了小泽的旗舰--“大凤”号装甲航母。“大青花鱼”号很快在“大凤”号右舷前方距离5300米处占领阵位,发射了6条鱼雷。
此时,由小松幸男兵曹长驾驶的“彗星”刚从“大凤”上起飞不久,便发现大凤右侧5000米处有1枚鱼雷直冲而来,随即驾机冲撞鱼雷牺牲。但其中一条鱼雷还是命中了“大凤”号的右舷,击穿了前部油舱附近的舰体,舰体前部油舱输油管线在中雷时产生破损,燃油在舰体内挥发,油气难以外泄,最终于当天下午2时32分引发大爆炸,下午4时30分,这艘服役仅3个月的新型主力航母便葬身海底。
虽然“彗星”机组舍命相救,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大凤”被鱼雷击中并最终引发爆炸沉没的命运
击沉“普林斯顿”号
1944年10月,美军发动莱特岛战役,其中隶属于TF.38特混舰队第3任务群的独立级轻型航母“普林斯顿”号(CVL-23),负责为美军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然而,这支美军舰队吸引了附近日军海航部队的注意。
10月24日上午,隶属于日军第634海军航空队的4架“彗星”突然出现在美军舰队上空,其中一架“彗星”从1500英尺高度俯冲而下,投下一枚500公斤炸弹,随后这架“彗星”被美军防空炮火击落。炸弹直接击中了甲板中央,击穿了飞行甲板和机库,在动力室上方的乘务员居住区爆炸。
虽然爆炸对舰体结构损伤轻微,但由于炸弹碎片击中了6架停放在机库内满油满弹的TBF鱼雷机,引发机库爆炸。虽然火势在下午3点一度得到控制,但就在轻巡洋舰“伯明翰”号前来加入救火队伍时,航母鱼雷储备舱的鱼雷被大火引爆,发生了第三次爆炸,“伯明翰”号被卷入爆炸中,214名美军水兵因此牺牲。
由于航母损伤严重,已无救援可能,同时担心日军在夜间会借着航母燃烧的火光前来偷袭,舰长约翰·霍金斯上校被迫下令弃舰,由随行的两艘驱逐舰将其击沉。下午17时50分,“普林斯顿”号永远地长眠在了太平洋的海面下,其舰名由一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CV-37)继承。而“普林斯顿”号也是日本海军在战争中击沉的最后一艘敌方航母。
从珊瑚礁跑道上起飞攻击美军舰队的“彗星”12型
美国海军独立级轻型航母“普林斯顿”号(CVL-23)
1944年10月24日,被日军“彗星”俯冲轰炸机命中后爆炸起火的“普林斯顿”号航母
末日神风
太平洋战争末期,由于日军在各方面都已经处于劣势,在新手飞行员居多的情况下,进行常规的反舰作战难以有效打击美军舰队。为了尽可能拖住美军的进攻步伐,日军决定组织神风敢死队,对美军舰艇进行“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自杀式攻击(日方称为“特攻”)。
被日军特攻飞机撞中的“圣洛”号轻型航母,最终因为剧烈的爆炸而沉没
而作为拥有高航速和大航程的“彗星”,被日本海军视为进行特攻作战的理想机型。飞行员驾驶“彗星”进行特攻时主要有两种攻击方式:一是从距海面只有10-15米的超低空接近目标,再突然跃升至500米后向下撞击;二是从6000米高度先以20度角边加速下滑边寻找目标,在1000米高度改以50度角对准目标俯冲撞击。为了适应特攻作战的需求,空技厂将“彗星”原先的内置弹舱取消,在机腹挖开了一个大口子,用于安放800公斤重磅炸弹,这种专为特攻作战而生的机型被称为“彗星”43型(D4Y4)。
为了进一步提升飞行速度,空技厂还打算在其机身上安装5具四式火箭推进器,最大限度地提升撞击的成功率,但最终因为会影响飞行稳定性而作罢。在实施撞击之前,飞行员会先投放炸弹再撞击,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破坏效果。
朝着美军“拉菲”号驱逐舰撞去的“彗星”
在冲绳战役期间,日军集中并出动了251架“彗星”实施特攻作战,其中140架损失。日军统计战果后发现,参与特攻作战并损失的1900架飞机中,有271架成功撞击或者有效损伤美军舰艇,有效命中率为14.7%,与马里亚纳海战期间采用常规攻击方式取得的0.9%的有效命中率相比大幅提高。
陷入疯狂的日本海军认为特攻战法十分有效,于是在战争后期更加疯狂地实施自杀式攻击,无数年轻飞行员就这样被投入到无谓的特攻作战中,最终成为了军国主义最后挣扎的牺牲品。
第601海军航空队装备的“彗星”43型,注意机体下方挂载的800公斤炸弹
有关“彗星”最著名的一张照片:1944年11月5日,一架隶属于第4神风特攻队的“彗星”33型被美军防空炮火击中冒烟,撞入“埃塞克斯”号航母之前的瞬间
从一架性能优秀的高速俯冲轰炸机到最后沦为实施自杀攻击的“特攻”飞机,集合了众多先进航空技术的“彗星”的命运实在是让人唏嘘,随着日本战败投降,剩余的“彗星”也被扔进了垃圾场,如今仅有几架“彗星”留存在美国和日本,充当着那段充满着血与火的残酷历史的见证。
日本战败投降后,被扔进垃圾场等待拆解的“彗星”33型
如今保存在靖国神社内的“彗星”12型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