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3月12日,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臣曾国藩在南京两江总督府去世。5个月后,8月11日,由他亲自推动的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启他们人生的求学之旅。这些孩子,就是晚清第一批留美幼童。
选派大清幼童前往美国留学,学成后归国为大清效力,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容闳提出的,由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批准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这项由曾国藩一手推动的计划,他却没能亲眼看到这项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个遗憾。他大概也想不到,这些幼童日后竟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巨大作用,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大清第一任驻美国公使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按照计划,每年挑选30名12岁左右的学生赴美留学,分4年共120名。学制15年,幼童出洋的所有费用由清政府承担。
清政府还规定,学成后这些幼童必须回国为大清效力。留美幼童需要签订一份承诺书,承诺孩子是自愿去美国学习,学成归来听从“清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如果病死或在外国死于非命,都是天意,朝廷不管,自认倒霉。
容闳带着这样的条件,前往广东一带寻找适合的幼童。他以为报名的会很多,然而,现实却比他想得更严峻。
和今天不一样,现在出国留学的都是富家子弟。当年,富裕之家的人,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出去的。
当年,容闳是一户一户登门拜访。他先来到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去招募学生,得到的回答:“放着圣明的四书五经不学,却漂洋过海学蛮夷的奇技淫巧,可笑,可笑!”
容闳又去了另一个书香门第,那个文人说:“美国是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
容闳又来到一个富豪之家,得到的回答更为可气:“我的儿子吃香的喝辣的,给我好好传宗接代,将来我还等着抱孙子呢,何苦去绿眼长毛那受罪。”
就这样,碰了几次壁后,容闳才不得不把眼光放到贫苦之家。这些家庭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在家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他们的父母更愿意让他们出洋,这样至少不用挨饿挨冻。
容闳走访了一些贫苦家庭,不出所料,他们大多数都同意让孩子出去,他们的想法都是:“去吧,在家是饿肚子,出去闯荡说不定有大出息。”
就这样,通过8个月的辛苦跋涉,容闳找到了30个愿意跟他前往美国的幼童。这些孩子,大部分来自广东,而又以珠海、中山一代最多。
出发的当天,这些孩子都穿着长衫,稚嫩的脸上,是对渺茫前途的期许和恐惧。经过一个月的航行,这批孩子于1872年9月12日抵达美国旧金山。这批幼小的孩子受到了美国民众的极大关注。在美国人眼里,这群孩子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长衫,分不清性别,就像是外星人一样。
第一批安全抵达美国后,按照计划,容闳又陆续招募了3批幼童,一共120人。这些幼童,广东籍占了70%以上,而他们又大半出自广东香山,也就是今天的珠海、中山一代。
这些孩子到了美国之后,被送到美国东部的新英格兰,然后又被分别寄养在40多户美国人家中。
这批幼童到达美国之后,很快就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用英语与当地的孩子们交流。他们进入学校后,都成为学校里比较最优秀的学生。长大后,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学习。
但是,由于慈禧太后和朝廷担心这些留美学生会被西化,危害大清统治,于光绪七年(1881)下令将他们全部提前撤回。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超过50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1人进入哈佛大学,3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但是,即使他们提前回国了,但是通过这6 到9 年的学习,还是培养出一批中国近代早期的外交、海军、航运、电报、路矿、教育等方面的新式人才,并且对以后中国派遣留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些孩子中,有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外务尚书梁敦彦、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有参加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 环泰号”巡洋舰舰长容尚谦,有知名外交官钟文耀。在今天珠海,一个叫唐家湾的地方,当年有七名留美幼童出洋。而这七人中,走出了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