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米
姓名,顾名思义,姓+名。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人类血脉相承的社会人文标识。
今日推出的这组姓名冷知识,
真的比较冷,
有的会让人一时冻住脑子~
01
问:上古圣王尧姓谁名谁?
尧,乃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音kù)与庆都之子。
其复姓伊祁(一说尹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唐尧。
准确地说,尧,是伊祁放勋的谥号。
尧帝画像
02
问:尧复姓伊祁,那他老爹姓什么?
尧的老爹是帝喾,位列“三皇五帝”之一,是“二十四节气”的专利人。
儿子复姓伊祁,老爹当然也姓伊祁,错喽:
帝喾姓姬,名俊,因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故号高辛氏。
03
问:舜帝叫什么名字?
舜,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轩辕黄帝之八世孙,生而重瞳,擅于制陶。
舜得唐尧禅位(《竹书纪年》和《韩非子》均记载为夺位),建有虞国。执政期间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人唯贤,政通人和。
与“尧”一样,舜为谥号,史称帝舜,虞舜。
《史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清人绘 虞舜画像
04
问:夏朝开国君王禹叫什么名字?
禹,名叫姒文命。即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禹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05
问:殷商君王与贵族如何取名?
商朝君主姓子,国祚646年共出30个王。
开国君主,本名子履。估计喜欢喝汤,别名多跟汤有关,如:商汤、成汤、武汤、唐;亦叫天乙、大乙。
商汤的后代有太丁、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小辛、小乙、武丁…
最后一任商王纣,本名叫子受。
由此可见,殷商君王多用天干为名。
纣王子受画像
06
问:周朝君王取名为什么多为单字?
从西周的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到东周的周桓王姬林、周惠王姬阆,单字为名还真是不少。
当然也有例外,但占比很少。如周共王姬繄(音yī)扈、周平王姬宜臼等。
据史学家给出的答案是:
一,因为当时人口少,几无重名,所以没必要用那么的字。况且龟甲记事,刻起来累人不说,还占地儿。
二,单字名响亮,易懂易记。
如上面提到的周共王的名字,我看了八遍都没记住。叫啥来着?
07
问:为什么古史中鲜见平民的名字?
中国最早的史书为《尚书》,其后有《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等。
从存世史料看,至少在夏商周时期,除君王贵族外,还真就很难找到一个平民的名字。
不信?你去翻。
据考,彼时平民大多没有名字。
至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奴隶,就更甭提了。能有个诸如“狗蛋”之类的诨号,就很了不起了。
08
问:见诸史书的首个小人物是个老司机,真的吗?
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77年),昭王姬瑕率师沿江北上,攻伐楚荆。
当打到夔国(今湖北秭归)边境时,遭遇荆楚猛烈抵抗。老天也不作美,狂风暴雨骤起,以致浪高船翻,昭王溺毙。
周昭王姬瑕画像
人死了,尸体不能喂鱼啊。
给昭王驾车的老司机,名曰辛游靡,长臂力大,一个猛子扎进恶浪之中,冒死捞起了周昭王和大臣祭公的尸体。
这个“辛游靡”,应该是在史书中出现的第一个平民的名字。
实话实说,真心搞不懂此名何意。
皇甫谧《帝王世纪》:
“王及蔡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
09
问:春秋战国时期起名字,是不是闹着玩?
大概从老司机辛游靡开始,史书上走另类路线的名字不断涌现。
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名叫小白。
绝无亵渎之意,笔者对门邻居养了两只泰迪,一只叫臭臭,另一只就叫小白;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名叫重耳。
舜帝重华,生而重瞳,一只眼睛俩瞳孔。莫非重耳一侧长有两耳,两侧四耳?
南宋 李唐《晋文公复国图》
还有姬黑臀、姬黑背、芈黑肱、郑庄公痦生等,比较俗,全无高大上的范儿。
特别是“寤生”,放在现在就叫“难产”。
焦竑《焦氏笔乘》:“寤当作逜。逜者,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庄公盖逆生,所以惊姜氏。”
10
问:先秦时代谁的名字最吊诡?
毫无疑问,是秦始皇老妈赵姬的男宠、素有“大阴人”之威名、后被五马分尸的嫪毐。
(待考:辣么大,转桐轮而飞,政政判他的会不会是“六马分尸”呢?)
嫪姓本就少见,取名“毐”就更少见。因为,“毐”的释义为品行不端之人。
《说文解字》:“毐人无行也。从士从毋。”
取此名,就相当于在脑门上贴了“我吃喝嫖赌抽,我是大流氓”的标签。
而自始皇将嫪毐与赵姬所生二子装入麻袋活活摔死后,史上再难觅第二个姓“嫪”之人。
那么优良的基因就此断绝,可惜咯。
没搜到嫪毐同志的画像,随便配个图吧。
据说,这个物件就叫桐轮。
11
问:秦汉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起名叫“食其(音 yì jī)”?
比如楚汉“第一嘴炮王”郦食其(关于老郦的牛掰故事见《史上最悲壮的武士集体自杀事件,细思极恐!》);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沛县老乡、却又与刘邦老婆吕后偷情的审食其。妥妥的“老乡见老乡,背后打一枪”;
比如西汉武帝年间右将军赵食其…
一说,据《汉书》解释:“食”虽音yì,但为“饮食、饭食”之义:“其”通“箕”,“食其”即粮食丰收。
在以农为本的时代,人人渴盼吃饱肚子,出现这食其那食其倒也不足为怪。
二说,出自孔子高徒子路的名人名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
做人做事,就该如此仁义。端起碗吃肉,撂下筷骂娘,掉屁股捅刀子,古人不干这事儿。
不过如今,这种人很多,非常多。
12
问:三国两晋为什么多以单名为主?
曹操,刘备,孙权,张飞,关羽,鲁肃,吕布,董卓,蒋干,姜维…
还真是,姓+单名,比比皆是。
当然万事皆有例外。如胡车儿、吕伯奢、严白虎等,总之不多。
至此已不是人口少、重名率低的缘故,而是与新朝王莽改制有关:
“令中国不得有二名”。
新朝王莽画像
13
问:《古今同姓名录》是谁的著作?
随着人口增多,王莽又诏令以单字为尊贵,故重名现象越来越严重。
南梁元帝萧绛曾写过一本《古今同姓名录》。据其搜罗,史上有3个董仲舒,3个孔子,3个周瑜,3个王羲之,4个刘秀;
还有9个张衡,9个张良…
有名望的都这么多,如果再算上市井百姓,估计满大街都是张良。
14
问:避讳有多坑人?
这个嘛,要多坑人就有多坑人。不仅要避帝王避,还要避长官讳,避圣贤讳,避尊长讳…
以事实说话。
(1)西汉吕雉升格为后,臣民遇到“雉”都要改称野鸡。原来野鸡是这么来滴;
(2)东汉刘秀即皇帝位,秀才改称茂才;
(3)李唐定天下,需避先祖李虎的讳,故隋代名将韩擒虎只好改名叫韩擒,或韩擒豹。武力值秒降一档;
(4)孔子为避老子讳,改名孔丘。更逗的是到了北宋,朝廷下令,但凡读到“丘”字,一律读成“某”字。如:丘八,读某八;比丘尼,比某尼;一丘之貉,一某之貉…
绝非玩笑,这可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5)仔细想想,在太史公的《史记》里,有没有叫“×谈”的人?
司马迁画像
绝对没有。
因为司马迁的老爹叫司马谈。但凡与老爹名字相同的,皆被其改之。如张孟谈改叫张孟同;赵谈改叫赵同…
(6)再想想,诗圣杜甫写了一辈子诗,1400多首,出没出现过那个让诗人词人都喜欢用的颇具情调的“闲”字?闲情,闲愁,闲云…
不可能的啦,他爹叫杜闲,避尊长讳,毙了!
15
问:五代名人为什么多以“彦”为名?
据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统计,五代史书里以“彦”为名者,居然多达145人。
如王彦章、杨彦温、张彦超等,没列入史籍的自然是不可计数。
那么,一个“彦”字为啥会成为五代网红词?
原因很简单,《尔雅·释训》有言:
“美士为彦”。
16
问:取名“男《楚辞》女《诗经》”始于明清?
没错,自明开始,取名崇尚文雅之风。
明清两代,堪称文化人取名花样的巅峰期。但凡名号多有典故,即所谓的“男《楚辞》、女《诗经》”。
此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甚至现在。
不过,明朝皇家内部,一代一代,却是一整套偏旁带“金木水火土”的“元素周期表”: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
17
问:目前中国有多少个女孩叫“zi han”?
新中国成立,催生了一大批带有时代烙印的“建国”、“建军”、“东方”、“卫红”…
七八十年代琼瑶热,全国批发“薇、枫、萍、诗、梦、云”…
我有个朋友,是老师。在他带的40人的班级里,有2个梓涵,1个紫涵,2个子涵。
至于全校、全国有多少,据目测会多出你我的想象…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