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英雄,时而海盗——游走在财富与生死边缘的“私掠船长”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时而英雄,时而海盗——游走在财富与生死边缘的“私掠船长”

1955年,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舰“让·巴尔”号在法国完工,是“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二号舰。

黎塞留公爵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红衣主教和首相,也是法国海军的缔造者,号称“法国海军之父”。当然名垂青史,用一艘巨舰来纪念他恰到好处。

▲“让·巴尔”号战列舰

可二号舰“让·巴尔”的命名却很有意思。因为让•巴尔是欧洲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私掠船船长之一,干的是杀人越货半路劫财的买卖。在17世纪法荷战争中,他率领私掠船队打劫了80多艘敌方商船,为路易十四上缴了大量利润,被称为“爱国海盗”。

▲让·巴尔

此外,二战时装备2门203毫米巨炮的法国“絮库夫”号重炮潜艇,名字也是由著名私掠船长罗伯特 •絮库夫而来的。

18世纪末期,他掠夺了英国、美国、葡萄牙超过40艘商船,被授予上校军衔和荣耀勋章,先后有5艘军舰以其名字命名。

▲“絮库夫”号重炮潜艇

这些半路劫财的私掠船长和海盗非常相似,为什么会成为英雄,还成为万吨巨舰的命名者?

原来私掠船是一种私人武装民船,在国家支持下打劫敌国商船,干扰敌国贸易,同时攫取巨额财富,可以说是“合法海盗”。早在1243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就授予3艘私人船只抢劫法国商船的许可文件,可谓古以有之。

说到海盗,自然会想起一群左手装着铁钩,右手拿着剑,蒙着眼罩、挂着海盗旗的奇怪家伙。他们以海岛为基地,成群结队的抢劫商船,藏匿大量财富。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寻找那些尘封的巨额宝藏。

▲凶猛的“黑胡子”

“黑胡子”、“棉布杰克”、“黑色准男爵”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大海盗,还有玛丽•里德、安妮•鲍利这样的女中豪杰。如今他们也登上电影漫画,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票房的强力保证。

▲女海盗安妮·鲍利

其实私掠船与海盗船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一张“私掠许可证”。它是一国君主或政府颁发,允许武装民船在海上打劫指定国家商船的法律文书,并得到其他各国承认。

有证书就是国王的雇佣兵,被俘了可以要求战俘待遇;没证书就是无主海盗,逮到会直接处死,这是当时通行的作法。

▲1809年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发的私掠许可证

证书上记载着船主、船长、吨位、船员数量、武器装备等信息,允许攻击的国家商船和海域范围,还有最重要的战利品分配方式。战利品会被海事部门拍卖,首先上缴王室10-20%,然后剩余利润其他人分享。

私掠许可证的时效性很强,常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而改变,给船长们带来巨大风险。两国交战时当然没问题,可一旦握手言和许可证就马上失效了。漫长航行中有些船长无法获知最新情况,也许出发时还是合法船长,回来时就已经成为海盗了。

比如英国著名私掠船长,1588年率领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弗朗西斯•德雷克中将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德雷克检视掠夺的金银财宝

1580年时他还是私掠船长,带着满船金银珠宝和香料回国。到达英国却没敢进港,而是先派出一艘小船带着献给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贡品上岸。

因为那一次出海航行了很久,德雷克摸不清情况,不确定女王是否还支持私掠行动,所以只能投石问路,以备情况不妙时拔腿就跑。

好在他运气不错,形势没有变化,而且上缴的利润超过王室一年总收入。让女王非常高兴,亲自到码头迎接他并授予爵位称号。从此德雷克飞黄腾达,最终成为英国人传颂的英雄。

▲伊丽莎白一世授予德雷克爵位

当然也有倒霉的,比如同样是英国私掠船长的威廉•基德。1695年从威廉三世那里获得私掠许可证,打劫印度洋上的法国商船,并向王室上缴10%的战利品。

1698年,基德在印度洋袭击了一艘法国“奎达商人”号商船。其实那是北非摩尔人的商船,只不过挂着法国旗方便行事。

基德看到船长是英国人本想放行,但是船员们见钱眼开不答应,认为有证,可以合法劫掠任何法国保护下的船只。基德没能说服船员,因此被英国政府判定为海盗,最后被逮捕绞死。

▲倒霉的威廉·基德

他死后却成为传奇,因为他把所有宝藏都藏在一个海岛上,相关传说经久不衰。2007年“奎达商人”号商船被发现,但船上没有宝藏,不知哪天哪位有缘人可以得到它。

正因为情况错综复杂,所以私掠船长与海盗的边界很不明显,也许只有一步之遥。有从私掠船长成为海盗的,也有从海盗成功洗白的——贿赂一下官员,给张证书就行了。

私掠船为国王带来丰厚利润,可以在不付出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凭空多出一支海上力量。所以各国国王虽然都口头上义正言辞的谴责,但背地里却大肆收编海盗为己所用。

▲16世纪的贸易航线

私掠船随着欧洲列强争抢殖民地的运动而兴起,而西班牙是先行者。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发现美洲新大陆,从此为西班牙带来巨额回报。此后160多年里,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200多吨黄金和180多吨白银,占同期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5.7%。

▲哥伦布登上新大陆,宣示女王主权

一艘艘大珍宝船在大西洋上穿梭,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让英、法、荷兰等国非常眼红。他们也想从殖民地海上贸易中分一杯羹,于是迅速跟进,在世界各地抢夺地盘。

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西班牙对美洲看得很紧,严禁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贸易,所有商品只能运到西班牙指定港口,引起了英法王室极大不满。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英国开始挑战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放出大量私掠船。法国也不甘落后,因此17-18世纪成了私掠船、海盗船的“黄金时代”,加勒比海就是海上乐园,从美洲出发的运宝船为他们带来了巨额财富。

▲“黑胡子”在战斗

这种掠夺对船长、水手和投资人有极大吸引力。大资本家用股份形式筹集资金,然后购买帆船,招募水手,申请私掠许可证。打劫回来后先上交王室利润,然后剩余利润由投资者、船长和船员们共享,形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收益大网。上至国王、下至普通百姓(投资买股份)都能从中获益,当然乐此不疲。

为了鼓励水手英勇作战,私掠船上还规定了详细的奖惩制度。作战勇敢会得到奖赏,受伤也有金钱补偿,临阵脱逃则会受到惩罚,奖金就别想了,这在当时可是笔不小的收入。

在各国不懈努力下,西班牙大量商船被抢,王室收入锐减,腓力二世国王很快暴跳如雷,再加上宗教争端,所以导致了“英西战争”。

▲英西大海战

1588年已经官拜海军中将德雷克,率领英军舰队重创西班牙“无敌舰队”。不久西班牙又在对荷战争中折戟,从此丢失海上霸主大权,成就了荷兰人的“海上马车夫”时代。

战争兴起时,很多人成为私掠船员,可战争结束后,已经习惯大秤分金的人们却很难回归岸上生活。

对财富的渴望使他们铤而走险,成为真正的海盗。大量退伍军人、水手、失地农民,无业者加入其中,成为海盗源源不绝的来源。他们在船上享受着高额收益,又不受军舰、商船那样繁琐规定,无拘无束的干着邪恶勾当,间接也推动了海上民主诞生。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18世纪末期,美国也加入进来。当时美国不堪忍受英国殖民者剥削掀起了独立战争,可只有区区十几艘战舰,对比英军的600多艘军舰实在是天壤之别。

▲美国私掠船

所以美国当仁不让的祭出了从英国老师那里学到的绝招,召集大量私掠船打击英国海上贸易,搞得英军疲于奔命。后来英军封锁美国海岸,限制私掠船进出才减小损失。

在这场世界殖民地争夺战中,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先后衰退了下去,英、法成为后起之秀,抢占了大部分海洋贸易。此时攻守易位,他们对私掠船当然不再感兴趣了,所以便打算取缔。

克里米亚战争后,在1856年巴黎和会中,两国牵头了55个国家签署《巴黎宣言》,宣布废除私掠船制度。然而美国才刚刚上位,所以以保护“海上自由”为借口拒绝签署,直到1907年海牙和会私掠船才正式落下帷幕。

如今大海上已没有私掠船,只剩下海盗。活跃在索马里和马六甲海峡的海盗们仍然威胁着世界航运,并遭到各国打击。相信随着时代发展,海盗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直到最终消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