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受曾国藩举荐之恩,为何晚年与其决裂?一副挽联真情流露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左宗棠曾受曾国藩举荐之恩,为何晚年与其决裂?一副挽联真情流露

左宗棠与曾国藩同为晚清名臣,二人之间也颇有渊源,曾国藩曾经举荐过左宗棠,第一次举荐左宗棠时,正值太平天国时期,举荐的乃是知府一职,不过左宗棠并未同意,因为在左宗棠看来,出任这样的官职,还不如归隐山林。

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

时隔八年之后,也就是咸丰十年,此时的太平军攻势愈发猛烈,在这种情况之下,曾国藩再次举荐左宗棠,这一次举荐左宗棠担任的是浙江巡抚。

左宗棠的军事作战能力极强,在军事领域的功劳很快便积累起来,按理说,曾国藩不论出于怎样的目的举荐左宗棠,都属于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左宗棠与曾国藩同朝为官以后,本该与曾国藩亲密,事实恰恰相反,左宗棠不仅不与曾国藩亲密,而且与其交恶,二者之间甚至达到决裂的地步,这是为何?

二人既有类似的人生亦有迥异的性情

曾国藩与左宗棠,其实他们二人的命运轨迹有过一段类似经历,比如他们的年纪相仿,上下只差一岁,而且算是同乡,他们的家乡都是湖南乡村,成长环境十分相似,甚至他们的家庭情况,也都是世代的耕读之家。

同龄、同乡、同是读书人,一起参加科举,然而,如此多的类似之下,却孕育了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人,这两个志向远大的年轻人,甚至在科举时期都没有过任何交集。

难道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遇到一起,不该把酒言欢,畅谈理想吗?事情确实是如此,可见,曾国藩与左宗棠虽然是同时期科举考生,虽然他们都拥有远大志向,但是他们却只是“志同”,却并不是“道合”。

左宗棠的性格,可谓无隐无讳,心中所想即是口中所言,充满狂傲的“直率”性格,往往会对周围人造成不快,不过他人是何感受,左宗棠并不在意,只需要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无愧于心便了事。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命运交织始于科举,命运的岔路口也在科举,曾国藩中进士,而左宗棠却迟迟没能取得进士功名,以至于曾国藩官运亨通,当他已经成为吏部侍郎时,左宗棠还只是一位“湘上农人”。

不过左宗棠此人心存大志,虽然科举之路断绝,但是却没能阻挠其追求梦想的决心,曾国藩忙于官场时,左宗棠则借丁忧之机会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

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学习,为左宗棠后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的实干家,只要是谈及当时国事,必然滔滔不绝,且头头是道。

当时著名的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见左宗棠时都是以“以国士见待”,可见左宗棠的实力,在当时已经得到认可。

以左宗棠的本事,担任知府之职,确实属于明珠暗投,这也是为什么在曾国藩举荐他做知府的时候,左宗棠发出那样的“狂傲”之言。

左宗棠虽然狂傲、直言、不拘小节容易惹人不悦,尤其是曾国藩这种刚毅、内敛、城府深不见底之人,对于左宗棠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自然不会主动结交。

但是左宗棠却并不缺少朋友,与他最合得来的人,当属胡林翼。

这位仁兄也是一位进士,当年参加会试的时候,胡林翼便与左宗棠相会,二人皆是““狂谓世人皆无才”的狂人,见面如故,相谈甚欢。

“纵谈阔步,气豪万夫”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显然,胡林翼与左宗棠意气相投,而左宗棠与曾国藩,则要显得格格不入。

左宗棠一身本领,可惜报国无门,36岁的时候,还是胡林翼给了他一个机会,向林则徐举荐他,但是他却因为有事没能前往去见林则徐。

两年后,林则徐与左宗棠见面,还是林则徐返乡时约的左宗棠,二人才泛舟湖上,彻夜促膝而谈,谈古论今,左宗棠都有自己成熟的见解,事后,林则徐对左宗棠大加赞赏,称之为“绝世之才”。

左宗棠科举之路受限,曾国藩的举荐又因官职太小不受,最终走上了幕府之路。

1953年,应张亮基之聘,入湖广总督幕府;

1854年,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入湖南幕府,在此期间,左宗棠整整停留了6年,主要原因是骆秉章有容人之量,而左宗棠得到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平台,因为在这里,左宗棠几乎是“为所欲为”,深得骆秉章的支持。

“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的这个脾气确实有些暴躁,其性格也确实令常人难以接受,因为他在湖南幕府做幕僚期间,深得骆秉章的信任,甚至对其言听计从,按理说,左宗棠应该深感骆秉章之恩,就像是诸葛亮感念刘备一样。

可惜这是常理,而左宗棠并不守常理,不仅对骆秉章的言听计从并不在意,而且多有用话语揶揄骆秉章的情况出现,甚至有一次说出“公犹傀儡,无物以 牵之,何能动耶?”这样的话来。

骆秉章听罢只是干笑,并未说出什么不满的话来。

左宗棠与曾国藩交恶,也与他的性格有关系,做的事情令曾国藩不满。

事情发生在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攻陷期间,当时有人报告曾国藩洪秀全幼子洪天贵福死于乱军之中,曾国藩得知以后并未多想,直接上报朝廷。

此时,左宗棠却对曾国藩上报的信息提出质疑,认为曾国藩谎报军情,欺君罔上,他掌握的信息是,洪天贵福并非死于乱军之中,而是逃走了。

事实证明,左宗棠的情报更加准确,而曾国藩确实如左宗棠所言,乃是误报,虽然曾国藩此举并非有意欺瞒朝廷,也并未从中得利,并未受到朝廷的惩罚。

但是,曾国藩一生都注重自己的德行,以修身养性为主,他的诚信却遭到左宗棠的质疑,自然令他十分恼怒,无法原谅左宗棠。

左宗棠的脾气向来如此,根本不在乎曾国藩的感受,只要无愧于心,说出事实,便罢了。

左宗棠与曾国藩晚年决裂,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二人的性格差异太大,若不是历史推动,他们可能根本不会走到一起同朝为官。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举荐,也并非是处于对他本人的抬爱,而是因为时局的需要,况且第一次举荐,便以不愉快的结局草草收场了。

不过,二者在后世都留名青史,曾国藩以修身养性、治国齐家赢得“千古完人”的称号,但是同时也得到了“曾剃头”这样的骂名,甚至亦有人对其大骂“奸臣”。

相比曾国藩的后世争议来看,左宗棠在后世的名声则更好一些,因为左宗棠虽然性格狂傲、恃才傲物,却是一位有真才实学,对后世谋福利之人,不仅在陕甘立下大功,而且在极其艰难之下,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克服困难收复新疆,奠定了今日版图。

当然,从当时的朝局来看,也有一种说法是二位重臣故意上演“不和”的好戏,以求“明哲保身”的结局,避免二者亲密,引起慈禧的不满,反受其害。

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曾经给曾国藩写过一副挽联,其中表达的情感思想,没有半点的怨恨,似乎这才是二者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以左宗棠无隐无讳的性格,相信此挽联是其内心真实写照):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