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为何骄傲自称“第三罗马”?东正教的宗教改革,你听说过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俄国人为何骄傲自称“第三罗马”?东正教的宗教改革,你听说过吗

东正教牧首与天主教皇的会晤弥合了“千年分歧”

我们熟悉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宗教改革,它为欧洲送来了新教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春风”。而对基督教世界同样重要的俄罗斯宗教改革却鲜为人知。这场运动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近代,对“战斗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一、基督教东西教派与西欧宗教改革

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可以说深入骨髓。基督教教会由于东、西罗马帝国的大分裂而分出了两个宗派。以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区被世人称作“东正教”,而在西罗马帝国的残骸上建立起来的西部教会被世人称为“天主教”。

我们常常看到西方电影或纪录片里头戴冠冕、身披金袍的天主教教皇,也时常能了解到改革了天主教崇拜仪式的充满活力的新教教会。但是,关于东正教我们了解得却很少。即便是在中国,由于在历史上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多以天主教神父、新教牧师为多,我们能够见到的教堂、神龛和宗教组织形式也多是天主教的。

济南洪家楼教堂

虽说在中国很难看到东正教教堂,但在临近俄国的哈尔滨市,我们还是能看到伫立在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她以独特的东方式“圆尖绿顶”和高耸的立式十字架为世人称道。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我们都知道,天主教经历了宗教改革运动之后,人人均可自行成立修会。这样一来,欧洲长期以来的教权和王权之争便告一段落。这为西方人独立、自由思想的兴起和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我们很少提及,其实在俄国的王权、教权斗争中,曾经也发生过剧烈而震荡的宗教改革。这次改革所造成的后果,一点也不比西欧逊色。更贴近东方人的东正教主要就是由俄国人传承下来的,他们也因此骄傲地自称“第三罗马”。

二、罗斯国家复杂的信仰环境

俄罗斯人的祖先斯拉夫人是一群狂热的多神信仰者。自从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尔上位以来,他为博得拜占庭和西方等基督教信仰国家的认同,才自觉接受了教会的洗礼。从他开始,罗斯国家因集权模式的推广而愈发扩张,顺带着也将基督信仰推行到了权力所达的各个地区。

弗拉基米尔一世

但是,由于国家境内长期以来存在着脱离中央的“习惯”,基督教在东北欧和一些边远地带推行得并不顺畅。弗拉基米尔及其后人为坚决推行国家的“一神化”,销毁了很多民间保留下来的多神教偶像。

他说:“不与基督同道的人,即是我的敌人!”他本人曾多次下令要求民众公开皈依信仰,并斥巨资在各地修建教堂,将教区管理者和教士的地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圣弗拉基米尔法令》确认了罗斯教会拥有收取什一税的权力,自此斯拉夫人终于开始顺利地走向基督教化。

俄国至今伫立着的弗拉基米尔纪念像

三、俄国宗教改革的特征:政教斗争与下层反抗

在罗斯国家基督教化的初期,教会与国王的关系还很健康。《法令》虽赋予了教会征税的功能,但也限制了教士们的宗教审判权。要知道,西欧当时可是存在着教会法、教会法庭、世俗法、王室和庄园法庭并立的局面,跟西欧相比,罗斯的法律环境则十分健康。

俄国“世俗审判”的原则虽被贯彻,但还是有教士参与庭审

但是,随着罗斯国家的扩张,教会成功吸引了各地封建主的注意,他们往往结成同盟,以共同的力量与中央王权制衡。比如,14-15世纪,诺夫哥罗德公国的高级教士就有与地方政府、军队及城市长官直接对话的权力。在地方官员的选举上,教士被规定必须占选举团的1/3,甚至更多。有时连外交条约上都要加盖教会的印章。

今天的俄罗斯东正教洗礼仪式

随着欧洲各国经济交往的愈发频繁,各地分立与王权分散的局面必然要得到改革。而国王如果想将天下重新“归于一统”,就必须将教会所占据的权力、财富和影响力收回。在这一收一放之间,教权和王权隐藏在纸面之下的互相争夺便逐渐浮出水面。

1551年,伊凡雷帝召开了一场俄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宗教会议——百章公会。会上,沙皇根据俄国国内外情况,调整了教会同国家及西方教宗的关系,决定加强对教廷购买土地权力的限制,并要求收回未经登记和辖区首领批准的教产。

伊凡雷帝

俄国修道院在诺夫哥罗德境内发展最盛。沙皇对此专门派出“审计小组”去核查修士们私人占有的地产以及修道院津贴。审计的结果显示,修道院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同世俗领主一般的封建地方势力。沙皇若不加以限制,恐怕他集权的梦想将会遇到掣肘。从此之后,在中央政府的有意施压下,俄国的政教之争逐渐变得白热化起来。

伊凡雷帝:罗斯国家中央集权化的推进者

1613年,米·费·罗曼诺夫被选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正式开启。他的父亲腓拉列特时任俄罗斯东正教牧首,并被授予“大君主”的至尊称号。期间,受到压制的教会力量迅速反弹。而在宫廷内部供职的大臣也屈服于他的威慑力,朝堂之上俨然有分裂的预兆。

“大君主”腓拉列特

当时的诺夫哥罗德大主教尼康被选作帝师。他的上台标志着“大君主”开始使用教会亲信控制朝政,而俄国也面对着彻底宗教化和摆脱宗教束缚这两大选择。尼康借势鼓吹道:“上帝透过君主去统治国家,而又通过教会去教训君主”。从此,俄国从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到南方的克里木地区,到处都分布着一片一片的“牧首领地”。

但是,仅有罗斯之盛况还不够。尼康于16世纪末连发两道“呼教友同胞书”,号召信奉东正教的各地居民来到莫斯科“朝圣”。为了满足罗斯教会对教宗地位的追求,尼康掀起了一场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的宗教改革。

经过改革的东正教洗礼仪式

以尼康为首的教会学者们,取消了伊凡雷帝制定的一系列崇拜规则,比如:“划十字”的手势、唱圣歌时的叹调等等。这些对古典教义看似细枝末节的修补,引发了全国上下一片反对。无论是政府要员、士兵还是农民,几乎都认为尼康标新立异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撕裂东正教世界的信仰,而不会塑造罗斯国家的地位。

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虔诚的信仰者开始以游行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他们不去教堂而选择在森林或空地上做礼拜,仍采用原始东正教的教仪。这场运动几乎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两个多世纪,直到1905年沙皇颁布《信仰自由法》,取消了官方教会对民众是“分裂教徒”的污蔑才算截止。

俄国东正教牧首

文史君说

俄罗斯的宗教改革是以纠缠不休的政权和教权斗争开始的,这一点和西方世界很类似。随着罗斯国家的发展,俄国政治、外交、军事和税收等行为几乎都布满了浓浓的“希腊、东正教”味道,以至于沙皇要借助教会的精神来达到统一,教会也愿意通过沙皇来扩充自己的力量。只不过罗斯的宗教改革平民性质很浓,斗争意味很强,它最终并未改变罗斯国家的专制主义,也并没有像西方宗教改革那样助推着祖国向着近代化“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张明达:《俄罗斯东正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叶丽娜:《俄国宗教分裂运动及尼康改革的文化历史内涵解读》,《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