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传: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刘娥传: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下)

这就是《清平乐》第一集的画面,皇帝赵祯坐在台上,太后刘娥则垂帘在后,大事基本都由她签字。

而在那会儿,赵祯是绝无可能对刘太后产生厌恶心理的。既然真宗安排好了一切,自然不可能让小赵祯那么容易攻破真相,史载∶"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他感激太后的养育和保护之情还差不多,"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

从宋真宗到宋仁宗

这一年,大宋改年号了。新朝新气象,年号代表一个帝王在那段时间的主要意识形态,那么,宋仁宗赵祯的第一个年号是什么呢?天圣。天,拆开就是二人,也就是说,此时大宋天下是"二圣"当政。从此,刘娥在前面主政、赵祯旁观以外,又被安排了满满课程,跟着儒学大师学习怎样当一个有道德的君王。

刘娥临朝当政一共11年,这11年是宋真宗去世,到宋仁宗亲政的过渡期,真宗是福泽民生的,仁宗是仁爱天下的,那么,他们中间的"太后11年"是怎样的风貌呢?或者说,仁宗"庆历新政""嘉祐之治"的昨天,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呢?

首先,在处理丁谓党羽时,刘娥采取了宽政,丁谓为相时,大臣们不管是出于畏惧还是保护自己的目的,多少都跟他有些往来,当特使去抄丁谓家时,不少人惶惶不安。而刘娥知道,一旦把群臣跟丁谓私下往来的书信公开,整个朝局都要发地震,她干脆学曹操故事让人当场放了一把火,将那些书信付之一炬。平日里跟丁谓往来密切的,也不予追究。这一举就宣布了,过去让它过去,现在是新的开始。

然后,鉴于丁谓大权独揽的前车之鉴,可知朝臣们常因为姻亲或举荐关系互相结党,捆绑成群,这对统治和御下自然是不利的。一天,刚上朝,刘娥忽然眼泪汪汪,诉说国家多难,自己孤儿寡母很可怜,幸亏有群臣的忠心辅助,才有了今日的太平景象。刘娥提议,希望把皇位往下推一推,让朝臣将亲戚们的名字都列个表格送上来,届时逐一封赏提拔。大臣们喜出望外,回家便把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录卷抄了一遍交上去,满心期待着恩泽降临。结果,所有名字石沉大海,毫无波澜。怎么回事?原来,刘娥拿到名字后,即刻命人绘制成了图片挂在墙上,每当有人举荐人才,就对照墙壁排除一下,没有名字的才予以提拔。虽说没能一举解决结党营私的乱象,但确实少了很多亲戚间结成团、上下欺瞒的事。

接着,刘娥决定要拨乱反正,纠一纠老公当年犯的错。当初,山渊之盟后,真宗自认为功德无限,想玩帝王最高荣誉———封禅泰山。但是,自古以来封禅都的有天赐祥瑞,真宗编了个梦,说有神降天书《大中祥符》,并让人找了个黄缎子挂在皇宫一角,冒充就是天书。领导都这样指示了,底下群臣心领神会,一时间,先是朝廷内掀起了伪造祥瑞潮,接着,全国各地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天书运动"。每当有天书降世,就代表有神仙显灵,那么,当地就得盖庙宇为神塑造金身等等。全民进入疯狂状态。

疯狂久了,现实处境是∶劳民伤财,财力枯竭。而这场"天书运动",甚至一直延续了十年之久。天圣元年刚一开始,在为真宗举行丧葬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刘娥下令,把当初的"天书"随真宗一并埋进了皇陵,并禁止民间再建宫观庙宇。至此才终于终结了史书上恶评如潮的"天书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时的经济状况,刘娥还同意发行了全世界第一套更方便商家交易的纸币——交子,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

女帝的野望

要看帝王在位期间政治如何,最直接的着眼点是,看与他搭档的宰辅大臣都是些谁。毕竟,贞观之治,也并非唐太宗一人完成的。刘娥都任用了哪些人呢?王曾、吕夷简、鲁宗道、张知白....且看这些人都是什么样的风格。

江湖传言,权力是男人的春药,在女人身上其实同样适用。在主政了一段时间后,海内承平,刘娥野心开始滋长。本来,古代政治女性最高峰也只是当太后临朝称制,可前朝武则天打破了常规,于是,女性们都有了更大的冲刺空间,刘娥也开始有事没事试探一下群臣的反应,反正,历史存在各种可能。有一次,刘娥问鲁宗道∶"唐朝的武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

鲁宗道想也没想就说∶"唐朝的罪人啊,大唐社稷差点被她颠覆。"搞得刘娥都不好接下一句了。有人揣测太后心思,申请要给太后立七庙。七庙就是追修祖宗的庙宇,而这在古代只有天子才配拥有。武则天称帝前的征兆,就立了武氏七庙。刘娥很激动,但也不好意思直接答应,就问群臣怎么看。又是鲁宗道冲出来反对∶"要是立刘氏七庙,赵家人算怎么回事? "怼得大家哑口无言。

尽管如此,刘娥还是不甘地在女帝的路上不断试探。有一次,仁宗和太后一起去慈孝寺上香,通常情况下,只要皇帝出行,他的仪仗队一定在最前面,而刘娥却故意安排自己的"大安辇"先皇帝一步。没错,还是鲁宗道出来制止∶"古话说,夫死从子,才是女人该守的正道。"刘娥这才乖乖地退居二路。

因为刘娥的举动,大宋群臣都颇为紧张,难道在自己有生之年,又要见证历史,再出一个"武则天"了?于是,但凡骨头稍微硬一点的,纷纷竭力谏言,请太后还政给皇帝。范仲淹、刘涣、滕宗谅几乎轮番上奏,尤其是滕宗谅,某次宫中失火,滕宗谅见缝插针地以宋朝属于五行中的火德为由,说火德的王朝失火,是由于阴阳失调,政事失常,上天降下警戒,太后应该还政给皇帝,让老天爷息怒。不过,这些奏章要么被隐瞒不报,报上去了的,刘娥则强硬地给予了"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别想回来"的处罚。

面对舆情汹汹,刘娥也忍不住问问自己人。某天,真宗亲妹万寿公主的丈夫李遵勖朝见,刘娥特地屏蔽其他人,悄悄地问∶"朝臣们都在说啥?"李遵勖只好如实说∶"其他的我是没听到,就听见大家都在议论,天子都已经加冠,太后也应该还政啦。"古代男子一般20岁加冠,而皇帝因为家里有皇位要继承,加冠的时间可以略微提前。听到自家亲戚也这么说,刘娥这才表示,哎呀,并不是我贪恋权位,就是皇帝还小,朝廷局势又复杂,我担心他控制平衡不了才帮忙的。

编,你继续编,朝臣有人这么说。抗辽名臣程琳为了试探太后的真实心意,干脆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看她到底什么心思。刘娥思前想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大唐是不一样的,唐朝承袭北朝以来的女子主家之风,大家对强势女人的接受能力更宽容一些。而如今,朝野上下几乎都是反对的声音,自己也一把年纪,不见得有武则天那么长的日子可以熬最最关键的是,刘娥出身贫苦,家里人丁单薄,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人,比起武家人多势众,篡位后也可以另起武周,她的直系亲属一双手脚都可以数得过来。

当所有的不利条件都摆出来,刘娥忍痛想通了,于是,史书里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太后把东西往地上一掷,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所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临死前过了一把皇帝瘾

当年,想亲政的仁宗就下令让"天圣"成为过去,改元明道(1032)。明道年刚一开篇,后宫就发生了件大事,宋真宗的妃子、仁宗皇帝的亲娘李氏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对她,刘娥是亏欠也是心虚的,加封宸妃名号冲喜无效后,刘娥便决定按寻常后妃的丧礼早点安葬了事。这时,名相吕夷简出来说话了,要求葬礼得往后妃里最隆重的办。吓得刘娥慌忙赶走皇帝,责问吕夷简为啥要离间他们母子。吕夷简说∶"太后不想保全刘家人,我就闭嘴,想保全,就按我说的做。"

刘娥心领神会,放手让吕夷简去做。吕夷简果然撒开手脚干,不但按一品礼葬了李宸妃,还命令操办的人赶工了一套皇后礼服给她穿上,并用水银封棺,保存遗体完好。

第二年,无情岁月也加诸刘娥身上,年过60的刘娥重病在身。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仁宗遵循古礼"亲耕",刘娥也强撑着身体率领后宫去拜谒赵家太庙。刘娥盛装打扮,穿着太后的祎衣祭祀了历代先帝,礼毕后,在众人不留神间,刘娥忽然换了一套行装出场——天子衮服。只不过,她的这身衮服是缩水版,比正经天子的礼服少了两种纹绣,只有十章,帽子的垂束束也只有十峨。同时又减少了一些其他讲究,算是临死前过了一把皇帝瘾。

没多久,刘娥便穿着这套衮服寿终正寝。

太后驾崩,正当仁宗皇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燕王赵元俨进宫了,于是,回到《清平乐》第一幕,赵元俨说∶"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哭啥呀,这又不是你娘,你亲娘是李宸妃,她是被人害死的。仁宗这才止住哭声,飞快地冲往停尸的洪福院看望亲娘。打开棺材一看,李宸妃的衣服俨然像皇太后规格,面色栩栩如生,完全不像被害。再加上,当初刘娥还曾派亲信去寻了李宸妃失落的兄弟,并封了官衔加以照顾,仁宗这才稍稍放下了暴躁的心情。

不过,虽然一边感叹人言不能尽信,仁宗对大娘娘还是心有芥蒂,不愿参加她的葬礼。皇帝的举动,那是整个朝局的最高动向,看到上头对曾经的太后这么不待见,不少人纷纷打小报告,痛陈刘娥的一些小过错。还是重新回到朝廷的范仲淹以人道主义精神劝谏∶"太后受先帝安排,照顾了陛下十多年,陛下怎么好一直追究她一些小过错呢?"仁宗这幡然醒悟幡然醒悟令天下再也不许讨论太后的功过。

有人说,玫瑰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在枯萎前被人摘下,而刘娥没有在野心蓬勃前去世,又亲自造成了女帝风波,道德上已经不完美了。可更难能可贵的是,最终她还是在反对声中勒住了肆意的缰绳。《宋史》评价说∶"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亡大阙失,奸人不得以自肆…. "还算是稳稳当当把赵家祖宗的基业传到了养子手中。

文/洞玄子;编辑/玄一

配图来自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