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反清曾一度率军饮马长江 为何最终功亏一篑?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吴三桂反清曾一度率军饮马长江 为何最终功亏一篑?

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清历史拐点的重要人物,在明清期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他的身影,在他立场反复不定的过程当中,举兵反叛康熙时,曾凭借兵强马壮,一度率军饮马长江,似乎要一举推翻秦王朝时,为何最终却功亏一篑呢?

吴三桂所作所为成为后来起兵的桎梏

吴三桂的兵马实力极强,他为何能拥有这样的兵马,深究其中原因,与其后期反清有着重要关联。

吴三桂最初与大顺军发生矛盾后,决定引清兵入关。

清兵入主中原以后,吴三桂对其表达出极大的忠诚,表达“忠诚”的方式便是对农民起义军大肆镇压。

吴三桂刚刚投降清廷时,也是其最急于表达自己对清廷忠心的时候,他急不可耐的伸出毒手,在山海关战役中与大顺军进行激战,在李自成败退时,并未就此收手,而是趁机发泄私愤,对大顺军进行穷追猛打。

吴三桂大军,从绥德 、二平 到延安 、鹿州,一路追击大顺军到达西安,并在此与李自成的大军再次进行激战,斩杀数万人,又从襄阳追击到武昌,最终逼死李自成。

“自成以数十 万人迎战 , 三桂督兵奋击 , 斩数万级 , 自成出武关南走 , 师后之 , 自襄阳下武昌 , 自成走死。 ”

“痛哭六军俱编素 , 冲冠一怒为红颜”,从清朝时的曲词中,就能感受到当时百姓对吴三桂的不满,因为他不仅放清兵入关,而且甘心成为清廷走卒,为其在中原地区残酷镇压起义军。

吴三桂为了更深刻表达自己对清廷的忠心,他除了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更对“旧主子”明王朝进行惨烈打击。

因为吴三桂的军事实力较强,清兵刚刚入关之初,吴三桂在清廷与南明朝廷中间,依然是一个值得双方争取的重要战斗力。

明福王朱由崧刚刚建立南明政权时,曾拿出巨大诚意向吴三桂示好,希望他能站在更高格局上重新思考,重新站在明朝一边,共同抗清。

当明福王朱由崧送出的米十万、银五万送到吴三桂面前时,吴三桂一改往常的反复性格,这一次倒是斩钉截铁起来,断然拒绝了朱由崧的好意。

不仅如此,吴三桂还联合清廷军队,对那些反抗清廷的义军,包括朱明后裔和故明士大夫们进行残酷追杀,仅在云南便俘虏、招降了永历政权的八万余人。

在顺治末年,更是亲自率军入缅甸,将永历帝绞杀,完成自己对明王朝最后的一击,也彻底向清廷表明自己的立场,依靠自己的犬马之力,博得清廷的认可和接受,对他进行一再的封赏,成为云、贵两省的一把手。

清廷当时在中原立足未稳,当然不愿与之为敌,甚至对吴三桂表示出极大的诚意,不仅任命他为平西王,藩镇云南,同时赐予他管理云贵两省的兵民事务。

这样的封任,其实就是令吴三桂在云贵称王称霸,甚至属于当时秦朝的国中之国,虽然名义归清廷管理,但是实际吴三桂就是真正的“土皇帝”。

吴三桂对此也极为享受,他拼尽全力就是希望获得这样的权力和生活,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巩固,他的兵马自然不愿意因为战事的减少而缩减,因为这样一来,他会丧失安全感,可见,他对清廷虽然效忠,同时也极为不放心,只有自己手中有兵马,才能安心做他的平西王。

吴三桂虽然依靠做清廷的走卒积累了大量的对抗清廷资本,但是在后期他反清时,他的所作所为也使他缺少很多主力,因为他的行径,在反清时吸引到阵营中的人大多是投机者,真正拥护明朝的那些人,骨子里并不愿意与他为伍,更不愿意为他个人的野心拼命流血。

捞取军资的手段让他在后来的战事中逐渐疲软

吴三桂养兵需要大量资金,为保证自己兵强马壮,吴三桂募集军资的方式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养寇自重、谎报军情;第二、横征暴敛、压榨属民。

养寇自重、谎报军情

吴三桂虽然敢于做清廷走卒,但是他更多的也是在利用清廷,他从未信任过任何人,坚持有实力才是生存的保障。

清廷的兵部大臣曾经上疏提议,令吴三桂的军队缩减,吴三桂自然不愿意,当时他拒绝的理由是,“边疆未靖,兵力难减”。

吴三桂为了证实自己的说辞,在边疆无事之时,便会主动去挑衅、激怒,从而引起一些骚乱。

有些时候,吴三桂甚至会谎报军情,在边疆无事的情况下,谎报一些战事出来,从而向清廷索要军资,清廷给吴三桂的拨款,最高的时候达到一年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那么多。

吴三桂正是采取对外养寇自重、谎报军情、拉拢西藏,对内结交鳌拜,利用吴应熊传递重要讯息,不断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掌握朝局动向。

横征暴敛、压榨属民

吴三桂在云贵的地位特殊,《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如下:

“ 凡该省文武官吴贤 否 , 甄别奉劫 , 民 间列病 , 因革兴除 , 及兵卫镇粮 , 一切事务 , 俱暂署该 藩总管 , 奏请施行 , 内外各衙 门 , 不得掣肘 。 ”

可见,吴三桂在云贵的权力极大,军、民、人事任免皆归其自主,甚至财政开支也无需向户部报备。这便使得吴三桂的“ 西选之官满天下”,“ 各省提 、 镇多其心腹 ”。

对于云贵的当地属民,吴三桂也并没有做到爱民如子,而是大肆敛财,对其进行残酷压榨,不仅恢复明朝的繁重税赋,甚至其程度更要远超明朝时期。

例如,当时吴三桂设置的盐课,最高的时候达到万历时期的四倍之多。开设金银铜矿、铸造铜钱、圈占良田、放高利贷、巧取豪夺、大兴土木、欲渐豪奢。

吴三桂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他的手段却令清廷很不满意,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只是清廷没有做好动他的准备而已,吴三桂却全然不觉,一味自以为是。

虽然一度饮马长江,却与胜利之间隔着沟壑

康熙帝上位以后,三藩一直都是他的一块心病,欲除之而后快,只是缺少时机,所以并未动手。不过,康熙不动手不等于没有准备,他在暗中一直都在韬光养晦,只能时机到来,便要对三藩下手。

“ 三桂蓄异志久 , 撤亦反 , 不撤亦反 , 不若及今先发 ;犹可制也”。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在这一年像康熙请求告老还乡,条件是让他的儿子尚之信袭爵继续镇守。

尚可喜此举正中康熙下怀,于是康熙顺势批复尚可喜,批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同时也不用他儿子继续镇守藩镇了,广东已经很安全,全藩撤退就行了。

面对康熙此举,不仅尚可喜有点蒙,吴三桂其实也有点蒙。其实康熙此举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撤掉三藩,相信吴三桂内心也跟明镜一样,只不过不愿意承认,还抱着侥幸心理写了一封主动要求撤藩的上疏试探康熙,想看看康熙是不是只想撤尚可喜,但不想撤他的吴三桂。

康熙的批发让吴三桂心凉了半截,他的撤藩请求康熙批准了,这样的结果让吴三桂恼羞成怒,决定反清,与康熙鱼死网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康熙撤藩其实是蓄谋已久,在此期间也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就等一个可靠的时机,来采取相应的行动了。

反观吴三桂这边,一直占据云贵,虽然也是兵强马壮,却并没有一个推翻清朝的规划,只是希望自保,当自己的“土皇帝”,即便是最终决定反清时,其实也是被有准备的康熙故意逼反而已。

可能有读者朋友会说,吴三桂反清其实也是蓄谋已久,或许吴三桂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大的野心。

因为在他起兵反清以后,依然为自己想着退路,还惦记着自己在云贵的小日子,根本没有干大事的决心和勇气。

“ 不肯弃滇 、黔根本 , 初得湖南 , 即下令诸将 , 毋得过江 , 以为事纵不成可划长江而国 ”。

寥寥数言,便将吴三桂的目标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根本没有“反清复明”的勇气和决心,只想安稳经营偏安的国中之国而已。

否则当他连克贵州 、湖南 、四川 、福建靖南 、广东平南二藩时,就应该继续渡江北上,或者顺流而下去金陵,或者出巴蜀,据关中也是一种夺天下的可行之策。

吴三桂却没能做出这样的动作,虽然他的军队曾一度饮马长江,看似即将动摇清廷的根本,其实他的手中并没有占据江南富庶之地,依靠的全是之前的积累,没有速战速决的情况下,与清廷长期对峙,根本就不具备资本。

而且吴三桂出师无名,看似“反清复明”的口号极为响亮,其实只是聚集了一些利益共同体一起争夺私利而已,因为吴三桂给清廷做走卒、镇压起义军、拒绝南明政权、绞杀永历帝等等恶行,让那些真正想反清复明的人根本不愿意与之为伍,更不可能受他指挥。

综上,吴三桂大军虽然饮马长江,看似胜利在望,其实他与胜利之间隔着一道永远也跨越不了的鸿沟。战略上的短视、失去人心的行径、远不如清廷的经济收入、一盘散沙不受指挥的附和者,无一不是吴三桂战胜清廷的桎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