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统,是一种射击型管状火器。燃烧、爆炸性的简单火器,大约在唐代后期即已运用于军事作战。自南中期至元代,火器多次被投入战争,形似小型火炮的火统也应运而出。目前为止,全世界公认最早的铜大统,出土于内蒙古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诞生时间是元大德二年(1298年)朱元璋部在都阳湖水战中使用 。
所谓“碗口镜”,顾名思义,是炮口似碗口的一类火统。它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无法与后来的火器相比。但在元末明初碗口统却是水军克敌制胜的利器。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以迅雷之势荡平群雄,1368年正式称帝,建元洪武,缔造了大明王朝。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洪武五年(1372年)铸造的铜制大碗口铳,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由铳上铭文“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可知,此物曾被用于水上作战。按明代官修法典《明会典》给出的数据,弘治(1488-1505年)以前,明政府军器局每三年要生产这种大碗口铳3000门。
军器局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的专门生产冷热兵器的机构。同年,朝廷对军队装备问题做出新的规定。《明太祖实录》即载:“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可知当时士兵配备的武器仍以冷兵器为主,但火铳已经结束了在军队中零散使用临时装备的阶段,正式成为明朝军队的制式化标配。这是明代火器史上第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
帝制时代,一个国家的科技、军事与文化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最高统治者的认知。自打下江山的那天起,朱元璋就已将火器制造提上日程上至工部、内府,下至地方各布政司及各地驻军,都下辖有兵器制造单位工匠服役及生活条例政策被着意改善以吸引专业人才。而众多兵器中尤以火铳最为优先,为保证其所需的火药,朝廷下设内官监和兵仗局管控的火药制造局,地方上也开设火药作坊。火器上镌刻武器名称、编号、铸造时间及机构、监造者及制作者姓名等信息,一旦将来出了问题,就可根据铭文进追责,反之如果它们在战斗中发挥出重要效力,也会对制造者论功行赏。
按理说,朱元璋早年食不果腹,文化程度不高,为何在军事手工业的建设上能有如此远见卓识?
元末群雄并起,尤以陈友谅、朱能元璋、张士诚这三股力量最为强大。尽管起兵的旗号都是反抗暴元,但南方诸雄之间的争霸战却更为激烈。元人徐勉之的《保越录》就记载了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一场火器大战:1359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率部进攻属于张士诚势力的绍兴城。2月8日,胡大海兵临绍兴城下,守将吕珍见胡部尚未稳住阵脚,立即命守城将士以火铳、火炮攻击其前锋部队。胡大海部顶着炮火攻城,死伤无数。战至3月20日守军一支部队自城中出击,胡部正欲迎战,忽遭对方火铳射击,竟致阵脚大乱,只能悻悻而退。其后,胡部士兵多次进攻都被守军用火铳打退,尤其以春波桥一带战斗最为惨烈。据载,攻入此地的胡部竟被守军全歼。胡大海终于意识到火器的重要。在5月14日发动总攻时,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命士兵以抛石机等打头阵,继而集中火铳、火箭、石炮等火器向城内发射。守军在胡部狂轰滥炸下伤亡慘重。胡大海趁机发动猛攻,一举攻占了绍兴城。从此之后,集中优势火器击敌成为朱元璋的常用战术。几场鏖战,他屡屡依靠火铳、火炮拿下胜局,待功成身就,自然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此外,火器之所以能在明朝发还有个客观原因—缺马。以洪武十三年(1390年)为例,明史记载,当时全国官兵共1204923人,而能够作战的马却只有45080匹。明军与北元蒙古骑兵交锋,难免会出现步兵对抗骑兵的窘境。火器是当时面对骑兵冲击的唯一有效武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