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城市——
要想了解德军撤退路线上的几个城市,必须先了解当时轴心国占领下的南斯拉夫形势。
德军具体兵力展开,可以参考笔者的《红星》系列第一篇
1941年德、意、匈、保四国军队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后,对领土就近进行了瓜分:
德军接管了斯洛文尼亚北部的2/3和塞尔维亚的大部分,并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了米兰·内迪奇领导的傀儡政权“救国政府”。
1941 年8月底,南斯拉夫王国的前国防部长米兰·内迪奇(1878年9月2日 - 1946年2月4日)在纳粹安排下,组建塞尔维亚傀儡政权——救国政府,领土范围包括了中塞尔维亚、科索沃北部地区和巴纳特地区,内政实际由德军控制。
救国政府将切特尼克招募为军队,从此切特尼克以暴制暴,同样用屠杀报复克罗地亚乌斯塔沙、南共游击队,甚至对穆斯林进行了部分屠杀。
德军在希腊占领了萨洛尼卡、马其顿中心区域、雅典、克里特岛中部和西部,爱琴海的一些群岛以及土耳其边境地带等重要地区。
意大利得到了斯洛文尼亚余下的1/3和波斯尼亚的一小部分、黑山、达尔马提亚、科索沃南部(归属傀儡政权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族聚居的桑贾克地区、希腊的绝大部分地区,克里特岛东部。至于多泽卡尼斯群岛,那本来就是1912年意土战争胜利后的战利品。上述所有意占领土,在意大利投降后全部由德军接管。
(关于意大利与克罗地亚的领土协议:1927年,克罗地亚独立运动强硬派领导人、民族主义者帕维利奇向意大利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后者支持克罗地亚独立。作为回报,帕维利奇许诺让意大利主宰亚得里亚海,也就是割让部分克罗地亚土地。
1941年5月,帕维利奇和意大利签署三份条约,把亚得里亚海沿岸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割让给意大利,乌斯塔沙不得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建立军事设施和海军。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曼纽埃尔的侄子斯波莱托公爵,也经过帕维利奇的同意出任克罗地亚国王,直到1943年10月意大利倒向盟国后放弃王位。他担心个人安全,从未去过克罗地亚,实权仍然是帕维利奇控制。)
南斯拉夫领土中部是乌斯塔莎建立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包括今天的克罗地亚和波黑区域(波黑和马其顿这两个民族地区是70年代铁托划分的)。
克罗地亚独立国国旗
保加利亚得到了马其顿部分区域和希腊的西色雷斯地区,自一战战败后又重新获得了爱琴海出海口。
匈牙利获得了巴奇卡、巴兰尼亚。
各个不同的占领当局,各自不同的占领制度和互相冲突的利害关系,使轴心国对南斯拉夫的控制如同南斯拉夫民族矛盾一样,陷入错综复杂的境地。
这种情况后来遭到了某些德国人的抨击,说这样反而便利了抵抗运动。游击队时常得以利用这些分歧,而国家的分裂状态又有助于南斯拉夫民族感情的复苏,这种民族感情正是抵抗运动得以发展壮大的力量来源之一。
再谈谈A军团撤退路线上经过的这几个城市:
萨洛尼卡:1918年9月,英、法、俄、意、塞尔维亚军队在此地,对德军和保加利亚军,发起了萨洛尼卡战役并取得胜利,导致同盟国在巴尔干战场全线崩溃,是协约国军队在山地进攻作战中由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的典型战例,牵制了德、奥部分兵力,支援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1941年4月6日开战后,德军12集团军的第2装甲师隐蔽向西迂回,沿着斯特鲁米察河逆流而上,进入瓦达河的南斯拉夫区域,然后沿着瓦达河下游挺进,4月8日占领萨洛尼卡,直接切断了希腊东部防守梅塔克萨斯防线的东马其顿集团军(第7、第14、第17步兵师共7万人)的退路,9日该集团军向德军投降。
德军占领希腊
萨洛尼卡
当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投降后由德军接管)由德军F集团军群管辖,时任司令魏克斯元帅,驻扎贝尔格莱德;希腊(意大利投降后德军接管希腊全境)由E集团军群管辖,时任司令勒尔大将,驻扎希腊海滨名城和第二大城市,也就是电影A军团的出发点——萨洛尼卡(也音译塞萨洛尼基)。
斯科普里,现在的北马其顿共和国首都和最大城市。1941年4月7日,德军12集团军一部从保加利亚出发,闪电占领斯科普里,并西进与阿尔巴尼亚的意军建立联系,切断南斯拉夫军队至希腊的退路和联系。
南斯拉夫全境沦陷后,该城所在的北马其顿地区划给了仆从国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军在各个领域实施了“保加利亚化运动”。1944年9月,苏军进入巴尔干地区,保加利亚对德宣战,北马其顿也随之脱离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不希望失去战略要地,但自身兵力捉襟见肘,难以强化对马其顿的统治。权衡利弊之下,德国扶植亲德的马其顿民族主义者,于1944年9月8日成立傀儡政权“马其顿独立国”。但随后,北马其顿各地掀起了反抗轴心国的民族解放斗争,“马其顿独立国”迅速崩解,德军也难以招架南、保联军的攻势。
1944年9月13日,马其顿独立国仅仅成立5天,首都斯科普里就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旗下的“马其顿解放战线”和保加利亚军解放。1944年11月底,北马其顿地区全部被南、保联军解放,成立不到3个月的“马其顿独立国”宣告覆灭。斯科普里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所属的马其顿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所以电影里,A军团撤退不可能经过早已被解放的斯科普里,这里可能是电影一个小瑕疵。
乌日策,即图中科索沃的乌罗舍瓦茨,乌日策这个名字与南斯拉夫游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1941年9月24日,该城就获得解放,游击队成立了乌日策共和国,以铁托为首的南共中央和游击队最高司令部迁往该地,在这里开办学校,出版《战斗报》(整个铁托时代它都是南共的机关报),工厂恢复生产,仅兵工厂就生产了2万多支步枪、500挺机关枪、27万发子弹和上万枚手榴弹,还采取了很多保障人民生活的措施。11月底,德军、意军、乌斯塔莎、切特尼克等大举进攻,游击队被迫于当月25日撤退,乌日策共和国也于29日瓦解,名义领袖杜迪奇同日牺牲。游击队损失惨重,分头向波斯尼亚、桑扎克和黑山突围而去。乌日策共和国仅存在了67天(9.24-11.29)就灭亡了。
电影《乌日策共和国》(又名《67天》,可以参考我写的《红星》系列)讲的就是这一段可歌可泣的斗争,乌日策共和国当时被认为是欧洲沦陷领土上第一个抵抗运动政权。
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宣传铁托领导的游击战争,乌日策也被改名“铁托乌日策”。南斯拉夫在四个共和国各挑了一个与南共事业有关的城市,以铁托冠名,分别是克罗地亚的铁托科伦尼查、塞尔维亚的铁托乌日策、黑山首都铁托格勒和马其顿的铁托韦莱斯。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共为了纪念他,又命名了四个铁托城:波黑的铁托德尔瓦尔(即1944年德军擒拿铁托的跳马行动发生地——德瓦尔)、斯洛文尼亚的铁托维列尼耶、科索沃的铁托米特罗维察和伏伊伏丁那的铁托弗尔巴斯。至此南斯拉夫的8个联邦主体(6个共和国和2个自治省)各自都有了一个“铁托城”。其中除了黑山首都取消了原名——波德戈里察外,其他7个都是原名前加上“铁托”前缀。
这样的改名方式一不忘根本,二便于区别,不像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斯克、斯大林诺、斯大林诺沃、斯大林尼里和美国每个州的华盛顿、杰佛逊、麦迪逊、哥伦布等,到处都是,容易混淆。
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所有“铁托城”都已恢复旧名。黑山首都改回了波德戈里察,其余7个城市则去掉了前缀。
乌日策于1992年取消“铁托”前缀,在市内实行了相当彻底的“去铁托化”,一度把“乌日策共和国”的历史也回避了。
乌日策兵工厂的坦克纪念碑,是游击队缴获的德军法制哈奇开斯。
铁托的纪念碑就建在兵工厂秘密出口旁边。
维谢格拉特,即维舍格勒(grad音译不同而已),是萨拉热窝以东100公里处、靠近塞尔维亚边境的一个小镇,是电影中A军团的中途加油点。电影中在维谢格拉特和萨拉热窝之间还有个小车站叫比斯特里克,地图上没有找到。
维舍格勒著名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桥,历经四百多年风霜,目前已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萨拉热窝,相信军迷都非常熟悉了,这是一座伴随着血与火的悲剧城市。以它命名的事件引爆了一战,二战中又于1941年4月13日被德军占领。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萨拉热窝又因穆斯林族、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的种族矛盾和不同政见,爆发了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长达1425天的惨烈的萨拉热窝围城战。大约50万平民被围困在城内,长达四年,时间比列宁格勒保卫战还要长,导致13,952人丧生,其中有5,434名平民。《瓦》的导演哈克瓦瓦茨也在这场战争中被饿死(一说心脏病)。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创伤,至今都没能痊愈。
萨拉热窝夜景
如今的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首都,被狄那里克山脉环抱, 米里雅茨河自城东流经市中心,向西汇入波斯尼亚河。萨拉热窝是波黑三角形国土的几何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借用电影台词说,就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她平静的时候了。
——重要任务——
“我听说他在挪威,执行一项重要任务”,那么1944年,冯·迪特里施如果在挪威,会执行什么样的重要任务呢?
笔者大胆猜想,并且最希望他执行的任务就是:保卫帝国的超级战列舰——提尔皮茨号!
自1943年用袖珍潜艇发起攻击提尔皮茨号的“水源行动”开始,英国海空军对心腹大患——挪威峡湾内的提尔皮茨号,出动了600余架次飞机,共计13次大空袭。1944年,进行了钨元素行动、古德伍德1号、古德伍德2号、古德伍德3号、古德伍德4号行动以及最后的高脚杯轰炸等,终于于11月彻底除掉了提尔皮茨号。
伪装成海岸建筑群的提尔皮茨号
笔者还猜想重要任务是保卫重水工厂,可惜满载重水的海多罗号渡轮已于1944年2月20日沉入廷斯贾克湖湖底,时间节点不符合。
当然也有其他可能,比如在挪威的反盟军登陆准备、接应芬兰的德军撤回及参加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
英军登陆挪威的欺骗计划叫做“北方坚韧”,在爱丁堡制造了一个第4集团军司令部,对应的“南方坚韧”就是巴顿的盟军的1集团军群。
德军原来为H级战列舰准备的SK C/34型406mm主炮。原是舰载双联装炮塔,生产了11门后,因H级方案取消而全部被作为单管岸防炮使用。其中8门运往挪威以加强海岸防御,抵御盟军可能的登陆行动,保障德国铁矿石运输通道的安全。另外3门起初部署在波兰的但泽港,但随着法国战败,德军将这3门火炮重新部署到了加来海峡,认为那里是英国最有可能登陆的地点。
8门运往挪威的火炮于途中意外沉没1门,剩余7门火炮则安全到达挪威。3门被部署到恩格洛雅岛,称作“迪特尔大将”炮台,隶属于第516海岸炮兵营;另外4门部署到特隆德内斯堡,称作“西奥炮台”,隶属于第511海岸炮兵营。由于盟军自始至终没有在挪威登陆,这些威力巨大的炮台没有参加过任何作战。战争结束后,7门火炮连同1227发炮弹被挪威陆军接收。
1944年6月10日—6月20日,苏军发起了维堡战役(这是历史上第三次维堡战役,第一次是1710年的大北方战争期间,第二次是1940年2-3月苏芬战争期间的维堡战役)与斯维里-彼罗扎沃茨克战役,是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四次打击。苏军集结重兵进攻卡累利阿地峡,芬军顽强抵抗,虽然有德军有限的支援,但在苏军强大压力下也只能后撤。芬兰自知无法抵御苏联,开始与苏联展开谈判,准备退出战争。6月份的谈判因为苏联条件苛刻而失败。1944年9月4号,苏芬两国宣布停战。芬兰退回1940年的国界,并把北极出海口——佩特萨莫省割让给苏联,同时与德国断绝关系。
根据1944年9月19日的《苏芬停火协定》(其实芬兰早在1943年夏就计划反水了),芬兰在苏联武力入侵的威胁下,保证尽快清除德国势力。德军在受到芬兰政府的相应要求后,口头表示同意,但开始利用拖延战术,迟迟没有离开芬兰领土。
德国人将芬兰这种行为视为背叛(德国也早在1943年夏准备应付芬兰随时的反水),在撤离驻地时施行焦土政策,摧毁和焚烧居民区。而芬兰军队也不希望与昔日盟友交战,他们虚与委蛇,缓慢前进。正因为如此,拉普兰战役持续了7个月(1944.10——1945.4)之久,纳粹德国灭亡前的4月27日,最后一批德军才撤离,以芬兰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为1944年10月7—29日苏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和北方舰队实施的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十次打击的最后一次打击,目的将德军逐出北极地区。
10月15日,第14集团军在北方舰队协同下,经过艰苦战斗占领佩特萨莫。25日占领希尔克内斯。29日战役结束。苏军击败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的第19山地军,占领芬兰的北极出海口——佩特萨莫,断绝了德军佩特萨莫的镍矿供应,解放了挪威的希尔克内斯。
值得一提的是,指挥这两场战役、并施行焦土政策的德军洛塔尔·伦杜里克大将,在巴尔干地区也有一段经历。1943年8月,他被调往巴尔干地区,9月指挥德军解除了达尔马提亚的25万意军武装,参与围剿铁托的游击队。1944年担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5月参与策划“跳马行动”擒拿铁托(此次行动,第2装甲集团军下属的欧根亲王师把困兽犹斗的500伞兵营救了出来),6月接替坠机身亡的爱德华·迪特尔大将,来到芬兰担任德军20山地集团军司令。他和艾哈德·劳斯、亚历山大·勒尔并列为第三帝国内获得最高军职(都是大将)的三个奥地利人。
洛塔尔·伦杜利奇大将
当然,所有这些冯·迪特里施可能在挪威执行的重要任务,仅仅是笔者个人猜想,并无电影真凭实据证明,仅供读者一乐罢了。
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装备——
限于条件,片头出现的A军团坦克装甲车辆为当时人民军的T-34/85坦克与SU-100坦克歼击车,扮演德军装备。
1945年,游击队第二坦克旅的T-34/85开进了的里雅斯特,该城市战后被意、南两国分区管辖划界。
远像“猎豹”挺吓人。
近看五对负重轮。
SU-85
SU-100
从车长后面的两个乳状通风器,可以判断出,这是SU100,而非早已过时的SU-85。
那么历史上巴尔干地区的德军是什么装备呢?
在1943年夏秋,希特勒为了防备美英登陆,的确在巴尔干战区部署了一个德国装甲师——第1装甲师。当时整个巴尔干战区德军有118辆坦克(包括15辆废旧坦克)和56辆突击炮。德国人还把162辆缴获来的坦克(很多法制坦克)也部署到巴尔干。这些坦克虽然不适合野战,但对付游击队却绰绰有余。和预料的不同,盟军并没有在巴尔干登陆。德军逐渐觉得没必要在巴尔干保留太多装甲部队,当年冬季第1装甲师就被调往紧迫的东线。这是《瓦尔塔保卫萨拉热窝》故事发生一年前的事情,南斯拉夫游击队也没有力量阻止住第1装甲师的调动。
《瓦尔保卫萨拉热窝》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10月之后 ,此时德军在巴尔干地区并无大型装甲部队,只有一些小装甲单位。战争结束前,德国人在巴尔干地区只有57辆装甲战斗车辆,包括9辆追猎者、18辆三号突击炮、27辆缴获的战利品坦克(目测法国坦克)等等。
所以,笔者猜想,历史上德军撤退应该是这种画面:
德军在萨拉热窝坚守到1945年4月6日。在此期间,德军成功地从巴尔干战区撤出了20多万部队调到其他战区。
很多军迷认为德军可以使用缴获的SU-100,然而考虑到1944年底德军已经是全面颓势,败多胜少,SU-100也才在同期投入使用。德军即使在战场上缴获,其数量也是稀少的、不稳定的,不可能形成大规模,况且一般这种缴获武器,铁十字都涂得很大、很醒目,以免队友误击 。
模友做的SU85德军缴获版,笔者没有找到SU-100缴获版。
德军缴获的SU-85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