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拉美最早独立的国家,为什么却沦为了西半球最穷国?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海地:拉美最早独立的国家,为什么却沦为了西半球最穷国?

西半球最穷国

作者|潘兆伟

责编|Thomas

拉丁美洲从15世纪开始就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自18世纪末开始,拉美各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独立战争,众多新兴国家先后建立。首先获得独立的,是位于加勒比海地区面积仅为2.78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海地。

拉美独立后,在20世纪正面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与欧洲和亚洲相比,拉美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直到现在,拉美绝大多数地区尽管没有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但都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尽管拉美国家纷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经济不算特别贫困

但令人意外的是,早在1804年就率先独立的海地,现在却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人均GDP仅800多美元,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些非洲国家。而同在一座岛屿上的多米尼加,人均GDP达8000美元,是海地的十倍。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海地的位置,与多米尼加同在一个岛屿

一、拉美独立第一枪

海地所在的海地岛,是哥伦布1492年在美洲最早发现的海岛之一,不久海地岛便成为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地,此后该岛还被称为“西班牙岛”,战略地位之重要,从名字便能看出来。

▲哥伦布的第一次航行就发现了海地岛

新大陆被发现的初期,由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激烈反抗,西班牙随即以海地岛为跳板,向加勒比海周边岛屿和美洲大陆展开了疯狂的入侵。随着西班牙对美洲大陆的了解日益深入,其依靠着强大的武力,灭亡印第安人建立的部落和帝国。此后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大陆。

作为西班牙前进基地的海地岛开始丧失了原有的战略地位,西班牙人试图把海地岛打造成一个欧洲农产品、原料的供应基地。

在西班牙刚抵达海地岛时,岛上的原住民大约有一百万,西班牙镇压了原住民反抗之后,便开始了疯狂奴役原住民。由于殖民者带来的天花等疾病的肆虐,岛上的印第安人丝毫没有抵抗力,不久后印第安人便全部绝迹。

原住民绝迹后,海地岛西部利用价值下降,西班牙人失去了对西部海岛的兴趣,逐渐减少了在海地岛西部的军事存在,海地岛西部不久便荒废,并成为了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海盗的殖民据点。到了16世纪末,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以农民、商人、猎人为主的新移民也涌入海地岛西部。

▲海地岛西部多山,东部多平地,因此条件较差的西部逐渐被西班牙忽视

在海地岛西部的移民当中,以法国人的数量占大多数,不久法国人便取得了在海地岛西部的优势地位。由于有山脉的屏障,东边的西班牙人并没有察觉到异常。

到了1665年,法国人宣布占领该地,并改名圣多明克。同年,英国人也攻占了原属于西班牙的牙买加。西班牙默认了英法的军事占领。

英法七年战争之后,法国把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移交英国,丧失了北美大陆的统治权,这就迫使法国不得不全力经营其他为数不多的殖民地,包括圣多明克。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空拍

原住民灭绝后,岛上严重缺乏劳动力,为此法国大规模引入黑人奴隶,直接改变了岛上的人口比例。到了海地独立前夕,岛上的黑人数量已经达到50万。而岛屿东部当时仅有约20万人。

在法国的努力下,圣多明克的种植园经济空前繁荣,到了18世纪末,圣多明克供应了整个欧洲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法属圣多明克成了加勒比海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

然而,圣多明克的繁荣是非洲奴隶暗无天日的高强度工作所创造的,是黑人奴隶遭受残酷压榨的结果。黑人奴隶终日从事体力劳动的同时,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病死率极高。黑人奴隶和白人农场主的矛盾一触即发。

▲1791年黑奴起义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陷入乱局,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下降。1791年,圣多明克北部地区爆发黑人起义,起义军很快便占领北部平原。而圣多明克西部没有爆发黑人起义,却爆发了混血人同白人的战争,最终西部被混血人占领。而南部黑人数量少,白人农场主为求自保,也把黑人奴隶武装起来。就这样,圣多明克分裂成三股势力,顿时乱作一团。

起义爆发后,在法国本土却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此时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法军也就无法支援圣多明克。在这个时刻,被后世称为海地共和国国父的杜桑·卢维杜尔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法国雇佣军镇压海地奴隶起义

圣多明克黑人起义爆发后,西班牙趁势欲重新占领整个海地岛,于是在1793年,派军介入战争。在西班牙的支持下,起义军很快便击败了在圣多明克的法军。

但是,事情却发生了转机,西班牙人在战争快胜利之时却背弃了当初废除奴隶制的承诺,而法国此时又宣布在殖民地废除奴隶制,杜桑转而同法军合作。1794年,杜桑与法军将西班牙的势力驱逐出了圣多明克。

1795年,西班牙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为了确保本土领土完整,与法国签订和约,把西属圣多明克割让给法国,法国由此确立了在整个海地岛的统治。

1798年,实力已经今非昔比的杜桑军队,向法国殖民者发起了挑战,很快便将海地岛西部的法军驱逐出境。即使这样,杜桑也没有停止进军的步伐,最终在1801年,统一了整个海地岛。

英军攻占太子港后,却始终不能消灭杜桑的反抗军,僵持之下,损失日益严重,不得不在1798年撤出圣多明克。英军撤出不久,杜桑趁势向南和向西进军,很快便获得整个圣多明克的统治权。

▲海地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

1801年,杜桑召开制宪会议,宣布海地岛脱离法国统治。此举引起了拿破仑的强烈不满,如果承认海地岛独立,法国将永远失去它在西半球最富庶的殖民地。拿破仑很快命令查尔斯·勒克莱尔率三万精锐法军,远征海地岛。

法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海地岛大部分地区,海地革命的领导人杜桑也死于狱中。但是,起义军并没有被彻底击败,他们四处出击,袭扰法军,给法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法军在起义军的攻击下,后勤补给面临崩溃,险恶的环境又导致军中疫病流行,战斗力下降严重。法国本土又激战正酣,根本无力支援陷入困境的海地岛。另一方面,起义军在杜桑继任者的领导下,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开始向法军发动了反攻,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1804年1月1日,让-雅克·德萨林将军宣布废除圣多明克的地名,成立海地共和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由法国新移民为代表的白人群体,曾经还占有一定比例的人口数量,但他们部分在黑奴起义中被屠杀,部分逃到海地岛东部和其他法国殖民地,因而黑人成为海地岛东部的绝对主体,海地也因而成为美洲唯一的以黑人为主的国家。

▲黑奴屠杀法国移民,海地的白人群体基本消失

二、政局不稳,错失发展先机

海地独立战争尽管获得成功,但这是一次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奴隶起义战争,它是一场类似“官逼民反”的战争,起义参与者具有极大的目的性和自身的局限性。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作为指导,从而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稳固统治。

海地第一位统治者让-雅克·德萨林将军,在海地制宪之后,反而自封为皇帝,号称雅克一世,这就说明了革命的不彻底。

海地建国不久,雅克一世便以军事手段干预国家的生产建设,并将国家的农业收入进行分配。这项政策在北方大受欢迎,在南方却遭到强烈反对。对于南方的反抗,雅克一世进行武力镇压,这反而激化了矛盾。雅克一世在位两年便被刺杀,原本就尚未建立稳固统治的国家再次分裂,政局开始陷入动荡。

海地分裂的局面直到1820年才宣告结束,但是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弥合,这也就成了海地政局动荡的根源。

▲海地总统府(2010年海地地震中倒塌)

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海地的军事政变反而愈演愈烈,短短几十年间海地共更换了22位统治者,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一直到二战后,海地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局面,军事政变似乎成了海地政治的一大特色。

政局的不稳,首先冲击的就是本国的种植业,海地独立以后经济作物的产量反而逐年下降。一直到二战后,海地的种植园经济也没有恢复到18世纪的水平。海地工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由于缺乏能源,海地直到1960年才建立了第一个火力发电厂,基础工业严重薄弱。

▲海地的第一个火力发电厂

放眼其他拉美国家,当地的独立运动主要西班牙裔或混血人种为主,占有财富和资源的大地主、大农场主是独立战争的领导者,具有彻底性和颠覆性,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独立战争,所以大部分拉美国家在战后都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基础,并能效仿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为独立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样在海地岛的多米尼加,在1844年宣布独立建国(海地曾经在1822年统一海地岛,持续22年,后多米尼加获得独立)。多米尼加当地以拉丁裔和混血人为主,地理环境也优于海地岛西部地区。

多米尼加独立后的基础工业发展很快,甚至建立起了规模不小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治局势虽然偶有动荡(与海地一样,均有近20年被美国占领的时间),但总体比较平稳,因此得益于较为安定的环境,旅游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是加勒比海国家里,外国访客最多的国家。

▲多米尼加的度假胜地

三、新兴列强侵略

作为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海地独立后就没少受到欧洲列强的敌视,美洲的新兴的列强又把魔爪伸向海地。美国建国不久,国力虽然孱弱,但显示出了极强的扩张野心。美国独立后的半个世纪后,1823年美国出台“门罗主义”,粗暴地把整个拉美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勒比海地区也不例外。但由于19世纪初期的美国实力弱小,对南美的政治事务只能听之任之。

一战前夕,美国国力增强,为了树立美国在南美的威信,美国频繁入侵拉美,抢占战略要地。1903年,美国入侵哥伦比亚,并策划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同年,又抢占古巴关塔那摩,以充当美军控制加勒比海的基地。一战时,美国又借口防止德国向海地渗透,出兵占领海地。

▲1919年,美军搜索海地反美武装

为了控制海地,美国先是把持海地的海关税收,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加剧了海地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美国在海地大力扶持亲美势力,服务于自己的本国利益。在经济方面,向海地倾销商品,然后再低价获取原料,把海地打造成了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

虽然美军在1934年就撤出了海地,但是一直到二战以后,美国依然强烈地影响着海地。1971-1986,美国扶持的亲美势力上台,美国农产品在近乎零关税的状态下涌入海地,彻底摧毁了海地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农业产业,使得数十万农民成为破产农民,国家经济进一步被摧残,自主发展的能力被进一步削弱。

▲海地(左)和多米尼加(右)交界的地貌,可见明显的差别

1994年,美国为了干预海地政治进程,公然派出2.1万军队,入侵海地,然后扶持亲美的阿里斯蒂德总统回国执政,这在二战后的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进一步暴露出美国对海地的野心。

四、生态恶化下爆发人口危机

动荡的政局,制约了国家的自主发展,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让海地陷入了无尽的深渊。自从殖民地时期,殖民者为了扩大种植园的面积,罔顾生态,大量砍伐树木。

▲2010年,海地地震引发的房屋倒塌

而到了现在,由于海地政局长期混乱,基础工业的建设滞后,没有实现产业升级,以致错过了现代化和工业化,海地人主要的燃料来源还是树木,破坏森林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

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又严重地影响了海地的农业,农业歉收,又加剧了海地的贫困。

▲海地森林被破坏由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更使海地面临的情况雪上加霜。海地独立以后,黑人成为自由人,生存条件大为改善,对人口增加起了促进作用。截至2017年,海地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00万,而同时期的多米尼加,国土面积是海地的两倍之多,人口不到1000万

▲2010年发生在海地的大地震,首都太子港的大多数建筑被毁

2010年海地的大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除了经济水平欠佳(导致房屋结构简陋)之外,海地岛人口密度之高也是伤亡如此惨重的重要因素。

虽然海地人民率先独立,但是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生态恶化又让这个国家陷入无尽深渊,地震带来的创伤更是雪上加霜重重危机下的海地,整个国家已经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海地贫民区

作者|潘兆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法律毕业|历史爱好者

责编|Thomas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