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原本是印度血统,是佛教护法神,是怎样变成中国神仙的?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哪吒原本是印度血统,是佛教护法神,是怎样变成中国神仙的?

《王者荣耀》哪吒

国产原创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以宏大气势横扫各大影院,而且迅速登上各大主流媒体的版面。这部电影以中国电影总票房第二的成绩,登上了国产动画电影距今为止的巅峰,也重新点燃观众对国漫的热情和信心。该片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很多流行元素,尽管对传统的《哪吒闹海》进行了颠覆性改动,但它所展现的中国文化内涵使观众易于接受。这一电影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得益于哪吒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佛法的守护神

魔童哪吒

佛教东传之后,僧侣们就积极对佛教经典进行宣传翻译,大量的佛教神话故事人物也被传入国内,比如说观音、文殊菩萨、龙女、哪吒等等。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这些人物形象有意或不自觉地掺入了本土元素,被赋予了具有鲜明中国民间信仰特色的面貌,哪吒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哪吒,原本写作“那吒”,梵文全名写作Nalakubala,在佛教的经典作品当中的那罗鸠婆、那吒天王、那吒鸠跋罗等名称,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最早记载哪吒传入本土的译作当在北凉时期,“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到唐代,人们对毗沙门天王的信仰程度加深,哪吒的形象在与毗沙门天王有关的经典中也常常出现,也是在此时,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五子当中第三子的身份渐渐固定下来。在此后的《西游记》当中,李天王的三个儿子中,哪吒人物的设定大概可以追溯至此。

“哪吒”一词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出现并使用,在佛经译本当中是还未出现的,当时的通俗文学作品中,也开始使用“哪吒”一词,这与当时的作品中偏旁不定、通假不定的现象有关,所以“那吒”演变成“哪吒”,或许仅仅是因为“吒”带口字旁而给“那”也添加上口字旁的吧。

佛经当中记载,哪吒作为人时,是释迦牟尼忠实的崇信者,被神化之后的哪吒,属于佛教的守护神。李靖是唐代有名的军事将领,其军事才能在当时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有意神化,加之当时毗沙门天王信仰在西北战事中提振了士气,于是李靖和毗沙门天王的形象不断融合,李靖就渐渐变成了托塔天王,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哪吒就变成了李靖之子。

托塔天王李靖

哪吒作为佛教守护神,其形象也是很怪异的。首先,史籍中记载他对反对佛教的人很是严厉,“以恶眼向四方”,但此处“恶眼”并非指他凶神恶煞的模样,而是与当时宗教“身现恶相心作大悲”有关,这反而说明在当时人心目中,哪吒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形象。

其次,哪吒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有“三头六臂掣天地”。但在现存佛教经典中,对哪吒的描述为三头八臂的情况很多,按照正常的一个头配套两个手臂,三头应该是六臂才对。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三头六臂中的“六”字渐渐脱落上部分,只剩下“八”,从而造成现在的说法。

哪吒三头六臂

二、天界的神将

哪吒形象出现的第一次大变化应该在南宋时期,随着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哪吒相应地变成了李靖的儿子,这样哪吒就由印度血统换成了中国血统。李靖在唐代就被神化,在北宋时期,就已被尊为神仙,苏轼的《杂记》中就有李靖仙人的记录,但当时他还不是毗沙门天王,一直到南宋的相关资料记载中,他才被认为是托塔天王。

《西游记》中记载,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是著名的孩童天神,神通广大。中国人创造神,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凭借道教、佛教的宗教势力,二是依靠民间信仰的力量,然后以小说、戏剧、话本为依托进行创造。明朝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时,便是依据佛教中的哪吒形象,依托宋代以来的戏剧话本和坊间传闻,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从而构建了《西游记》中的哪吒形象。

哪吒形象的塑造与当时的社会有密切的关系,明代儒家思想依然是正统思想,但佛教、道教也呈现发展的态势,儒、释、道三者相互融合,反映在哪吒身上,就是他的形象具有三教合一的特点。

西游记中的哪吒

《西游记》中哪吒被封为“三坛海会大神”,是一位清秀、机智、神勇的道教神仙,身上带有六种武器。书中记载他:“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真个是: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孙悟空在书中还称他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孩,这样的形象非常可爱,完全是一副中国化的神仙模样。但是哪吒此时还保留了佛教中三头六臂的护法神的形象,书中记载哪吒与魔王斗法,就有“将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的记载,神情“奋怒”“恶狠狠”,很接近佛教中夜叉神的形象。

《西游记》中哪吒的佛教渊源依然很深,他下海闯祸,天王想要将他杀死,哪吒就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带着一点灵魂到西方极乐世界寻求佛祖。佛祖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救了哪吒性命。此后哪吒修习佛法,法力神通,他要杀天王以报剔骨之仇。天王向佛祖求助,佛祖就给了天王一把层层有佛的宝塔,哪吒以佛为父,二人之间的冤仇也就解开了。所以李靖也被称为“托塔天王”。

《西游记》对哪吒形象转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由一个佛法的守护神,变成一个外道内佛的天界神将,非常受人喜爱。

西游记中的哪吒

三、道教神与民间哪吒信仰

《封神演义》一书对哪吒着墨很多,花了三个回目专门介绍哪吒,还有很多零散的记载在其他回目之中。《封神演义》一书的撰写虽然很明显受到《西游记》的影响,但是对哪吒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哪吒外道内佛的形象塑造成一个纯粹的道教神仙。

首先,哪吒的本身是道教灵珠,为了灭商兴周,他奉道教元始天尊之命投胎陈塘关李家,接着为姜子牙的先行官。其次从哪吒当时的武器来看,都是与道教相关的武器与灵物,如火尖枪、乾坤圈、风火轮、混天绫、金砖,这个形象与《西游记》中的形象就大不一样,更加具有道教神仙的色彩。

哪吒剔骨还父的故事虽然与《西游记》中类似,但在此前哪吒的做法多少给人一种不孝的感觉,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做法恰恰是出于孝道。他打死敖丙之后,为了不连累自己的父母,就剔骨还父与父母划清界限,这一情节因为符合中国人的人伦情理,哪吒的形象也更受人喜爱与敬仰。

魔童哪吒

如今中国台湾地区是哪吒信仰最兴盛的地区,哪吒被当地民众称为“太子爷”、“中坛元帅”、“太子元帅”等,当地更是有370多座哪吒庙。香火如此之盛,可见在当地民众心里,哪吒不仅是佛法的守护神,更是他们的守护神。在庙宇中,哪吒身穿铠甲,一副气宇轩昂的战神模样,这与他武力超群、降妖除魔的形象有关。

哪吒庙

文史君说

中国古代神的身份多种多样,在泛神信仰之下,只要能给自己希望和力量,甭管哪路神仙都有人都信。在民间信仰中,哪吒的形象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变化,甚至千差万别。哪吒在与本土文化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其形象逐渐从一个具有印度血统的佛教守护神,变成了具有中国血统的道教神仙。

参考文献

邓卫中:《哪吒与水崇拜》,《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4月。

高致华编:《探寻民间诸神与信仰文化》,黄山书社,2006年。

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