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鲨鱼的第二獠牙:潜艇甲板炮史话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战舰》鲨鱼的第二獠牙:潜艇甲板炮史话

现代潜艇的攻击武器以鱼雷和导弹为主,现代鱼雷不再是一战、二战时期那种直来直去的直航式鱼雷,而是配置了声导、线导、尾流跟踪等多种制导方式的自导鱼雷,妥妥的水下导弹,而且是当今制造难度最高的武器之一。不过,在二战时期及之前,潜艇的武器除了鱼雷外还包括舰炮,潜艇搭载的舰炮有个专有名词,叫甲板炮,当时大多数潜艇都配置了1~2门中小口径甲板炮,作为鱼雷之外的辅助武器。如今潜艇甲板炮已经从潜艇上消失了,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甲板炮是因何出现的?作战表现如何?又为何消亡?今儿个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一战溯源

以现代眼光观察,潜艇的甲板炮绝对是一种落伍的武器,但是至少在二战前期,其地位真心不亚于鱼雷。这么说吧,鱼雷能干的活甲板炮也能干,甲板炮能干的活鱼雷却未必能干。甲板炮除了能攻击水面舰船,还能炮击岸上目标,小口径甲板炮还能打飞机,就算是现代鱼雷怕也不能登岸上天吧,从鱼雷发射管发射的反舰导弹、巡航导弹就算了,那毕竟不是鱼雷。

■描绘一战时期德军潜艇使用甲板炮攻击商船的画作。

甲板炮出现于20世纪初叶,最早将甲板炮引入潜艇武备系统的是德国海军,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攻击商船,以节约数量有限且造价昂贵的鱼雷,这是一笔经济账,再怎么说炮弹比鱼雷便宜啊,对于无武装的商船,用甲板炮同样能够致命,不过对付吨位较大的商船还是用鱼雷吧,甲板炮毕竟口径小,威力不足。另外,对付小型巡逻舰艇的话,甲板炮也要比鱼雷更灵活。基于节约鱼雷的想法,同时也为了攻击岸上目标,应对来自水面的威胁,在一战前几乎所有国家的潜艇都配置了甲板炮。甲板炮大多数安装在潜艇指挥塔前后的甲板上,多为露天配置,通常由三人操纵,在炮位附近的甲板下会设置弹药舱,储备少数待发炮弹,训练有素的炮组可以达到15~18发/分的射速。

■一战时期德国海军U-35潜艇的艇员们在操纵甲板炮。

在一战时期,将甲板炮玩得最溜的还是德国人。当时,德国海军潜艇大多会安装一门88毫米SK L/30型或105毫米SK L/45型甲板炮,用于在水面状态下攻击商船或小型舰艇,很多德军王牌艇长甚至将甲板炮作为主要武器使用,比如一战德国海军头号潜艇王牌洛塔尔·冯·阿尔瑙德·德·拉·佩里耶就是一位甲板炮高手,他在服役生涯中击沉了194艘商船,累计45万吨,其中171艘是用甲板炮或爆破小组摧毁的,据统计他总共进行过39次炮击行动。德军艇长们偏爱使用甲板炮,一方面是为了节约鱼雷,另一方面当时潜艇携带的鱼雷数量多在10枚以下,为了提高命中率往往一次齐射多枚鱼雷,使得攻击次数很少,而且鱼雷只能从艇首和艇尾固定方向发射,射界狭窄,潜艇水下机动缓慢,不易转移目标。因此,除非是对付敌方战舰或高价值目标,德军潜艇都会优先选择射界开阔、射击灵活的甲板炮。

■一战德军头号潜艇王牌洛塔尔·冯·阿尔瑙德·德·拉·佩里耶,他在作战中经常使用甲板炮攻击目标。

重炮潜艇

受到潜艇吨位的限制,甲板炮的口径基本在150毫米以下,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过潜艇搭载大口径舰炮的特例。英国海军在一战后期设计建造的M级潜艇安装了1门40倍径305毫米舰炮,配置在指挥塔前方的炮室内,可以在潜望镜深度将炮口露出海面,实施炮击,在潜航状态下射程仅为1200米。英国海军设想使用M级潜艇对岸上目标实施突然炮击,但潜艇必须上浮才能重新装填,从而丧失了隐蔽性。最终这种“潜水炮舰”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原计划建造4艘的M级只完成了3艘,于一战结束后服役,其中2艘因事故沉没,1艘改装为布雷潜艇,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退役。

■与战列舰一道接受检阅的英国海军M1号潜艇,其305毫米重炮非常显眼。

■英国海军M级潜艇的剖面模型,可见其305毫米主炮的内部结构。

另一个重炮潜艇的特例就是法国海军的“絮库夫”号,该艇在指挥塔前方设置一座双联装炮塔,安装2门203毫米舰炮,只能在上浮状态下发射,准备时间2.5分钟,射速3发/分,有效射程11000米,备弹600发。“絮库夫”号还装备了10具鱼雷发射管,并搭载1架水上飞机。法国海军预想将“絮库夫”号作为“水下巡洋舰”使用,在战时使用舰炮和鱼雷实施远洋破交作战,但它从未有机会使用它的重炮。随着1930年《伦敦条约》的签订,各国海军潜艇的甲板炮口径被限制在155毫米以下,因此“絮库夫”号就成了重炮潜艇的独苗。在二战期间,“絮库夫”号加入自由法国海军,后于1942年2月18日在加勒比海被商船撞沉。

■法国海军“絮库夫”号潜艇拥有史上口径第二大的甲板炮,该艇装备2门203毫米舰炮。

■“絮库夫”号潜艇的双联装203毫米舰炮特写。

二战谢幕

到二战时期,甲板炮依然是各国潜艇的标配。德国海军潜艇多配置一门88毫米SK C/35型或105毫米SK C/32型甲板炮,而在战争前期,基于同一战前辈相似的理由,德国艇长们也偏向于使用甲板炮攻击商船,但是在盟国商船加装火炮且结成护航船队后,水面炮战对于艇长们而言就不是明智的选择了,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到战争中期,德军潜艇大多将甲板炮拆除,加装小口径防空火炮用于抵御盟军反潜飞机的攻击,甚至还专门改装了防空潜艇,为进出比斯开湾的潜艇提供防空掩护,但这种对空战斗同样风险很大,并不值得推荐。

■1942年初,德国海军U-123潜艇的艇员们在练习操纵前甲板上的105毫米舰炮。

■描绘战争中期德军潜艇使用小口径高射炮与盟军反潜飞机展开搏斗的画作。

日本海军的伊号潜艇基本安装1~2门120毫米或140毫米甲板炮,吕号潜艇则安装1门75毫米甲板炮,波号潜艇只有1门25毫米机关炮。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潜艇的战绩是比较糟糕的,但甲板炮的几次亮相非常抢眼。在1942年2月到6月间,伊-17、伊-25和伊-26潜艇先后炮击了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岸上目标,虽然效果微乎其微,却作为战争期间日军对美国本土极少数的攻击行动而被载入史册。在太平洋战场的其他战斗中,也有日军潜艇执行岸轰任务的例子,至于使用甲板炮打击舰船则较为罕见。直到战争结束,大多数日军潜艇仍保留着甲板炮。

■二战时期日军潜艇上安装的140毫米甲板炮。

■由日本随军画家御厨纯一笔绘制的《我军潜艇炮击加州沿岸》,表现了1942年2月伊-17潜艇炮击加州海岸。

与日本海军一样,美国海军潜艇在太平洋战争全程都装备使用甲板炮,而且效果还不错。由于日本海军对反潜护航十分轻视,疏于防范,加上战争前期美军鱼雷可靠性低劣,常常出现哑弹,美军潜艇炮击目标的情况相当普遍,尤其是遇到不值得浪费鱼雷的小型舰船时,甲板炮总是首选武器。在战争爆发时,大多数美军潜艇都安装1门50倍径76毫米甲板炮,到战争中期多换装为1门50倍径102毫米甲板炮,而到1944年时,大部分一线作战潜艇的甲板炮都升级为1门25倍径127毫米舰炮,个别潜艇甚至配备了2门甲板炮。美军潜艇除了使用甲板炮攻击舰船外,也常常执行岸轰任务。甲板炮在美国海军潜艇上一直存在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二战时期美军潜艇安装的102毫米甲板炮。

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同样是甲板炮的忠实用户,在二战时期服役的各级英军潜艇根据吨位大小配备了76毫米或102毫米甲板炮,并留下了不少使用记录,比如英军头号潜艇王牌马尔科姆·戴维·旺克林少校在地中海作战时,就多次使用甲板炮攻击德意船只。英国海军最后一艘装备甲板炮的潜艇是1948年服役的“安德鲁”号,当该艇在1974年退役后,它的甲板炮被保存在皇家海军潜艇博物馆内。在世界范围内,最后一艘装备甲板炮的潜艇是秘鲁海军的阿布陶级潜艇,随着该级潜艇于1999年全部退役,甲板炮这种舰载武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战时期英军潜艇配备76毫米甲板炮。

兴衰缘由

纵观潜艇甲板炮的历史,其存在和消亡与潜艇技术和战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一战和二战时期,潜艇并不能算真正的潜艇,只能算能够下潜的水面舰艇。二战潜艇除了在必要的情况下,比如攻击敌舰、隐蔽侦察、躲避风浪或反潜舰机时才会下潜,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水上航行。当时的潜艇可不像现代潜艇那样只要一下潜,十天半个月都不用上浮,在没有装备通气管的情况下,二战潜艇至多在水下能够潜航数十个小时,再长人就憋死了,而且水下航行以电动机驱动,需要消耗电力,而蓄电池的充电需要开动柴油机才能完成。所以,二战潜艇的潜航时间远不及现代潜艇,需要定时上浮通气和充电。在这种情况下,潜艇在水面状态下遭遇敌情的可能性很高,所以需要甲板炮来加以应对。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潜艇在浮航时遭遇敌舰和敌机时的第一选择是下潜,但并不排除进行水面炮战和防空战的可能,甲板炮可以为潜艇提供一些在水面状态下的攻防能力。

■两位游客在保存至今的“鳕鱼”号潜艇上体验操纵25倍径127毫米甲板炮。

那么为什么二战后甲板炮就从潜艇上消失了呢?这与反潜技战术的发展和潜艇性能的进步有直接关系。在二战中期,随着航空反潜战术和雷达技术的广泛应用,潜艇在水面状态下被发现的概率大幅增加,依靠一两门中小口径甲板炮无论怎样都无法与驱逐舰、反潜飞机对抗,这就迫使潜艇必须具备长时间潜航的能力,而通气管的出现使得潜艇在不上浮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充电和通风换气,极大增强了隐蔽性。同时,以德国XXI型潜艇为先驱,现代潜艇逐渐摆脱了以水面状态为主的行动模式,水下航速、水下机动性和下潜深度都明显提高,具备了长期在水下作战的能力,成为真正的潜艇。既然潜艇在战斗时几乎不用上浮,那么甲板炮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德国海军XXI型潜艇在水下潜航的状态图及其内部结构剖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