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花木兰为国家打仗,还要自己掏钱买装备?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为什么花木兰为国家打仗,还要自己掏钱买装备?

作者:徐飞 审核:黑猫 编排:杜大大

话说花木兰小姐姐在决定替父从军之后,第一件事不是在朋友圈公布这个消息,而是赶紧上街shopping,”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给自己置办了全套的装备。

为什么她替国家打仗,还要自己掏钱买装备?在战场上流血流汗也就算了,凭什么还要咱付出自己的血汗钱?

这跟当时中国的军制有关。

01世兵制应运而生

花木兰故事发生的时代,历代有许多争议,主要有汉朝说、三国曹魏说、晋朝说、北魏说、南朝梁说、隋朝说、唐朝说。这其中,北魏说的呼声最高。木兰参与的战争,应该就是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不断南下侵扰北魏、东魏及北齐。而最主要的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北魏作为一个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其兵役制度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建政前期,其兵源主要来自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人只”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做做后勤保障工作。

最初,鲜卑军人的战斗力相当强悍,横扫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化的加深,他们开始变得暮气沉沉,打仗时再也没有游牧民族那种狂野的精神。

此时,他们还遇上了一个更骁勇善战的民族——柔然。柔然可不是什么善茬,他们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让北魏的最高统治者拓跋珪整夜整夜的失眠。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挽救自己的头发,拓跋珪决定进行军事改革,推行了世兵制这么个兵役制度。

所谓世兵制,就是将士兵全家从普通百姓中抽离出来,使其脱离民籍,集中居住,变为军籍,这部分人称作士,其家成为士家或军户。除了士兵本人终身为兵外,后世子孙同样得尽当兵义务。士兵如果有女儿,女儿也只能许配给其他士家。士兵如果战死,他的妻子也只能再嫁给其他士家,这样就可以保证士家源源不断的为统治者”生产“士兵。

当然,为了稳定军心,朝廷也会给军户比较优厚的待遇。军户可以不缴纳赋税,也不用做劳役,没有战争的时就种田。由于军户免除劳役及较少缴纳赋税,国家就要求士兵打仗时需要自备武器。

这就是为什么花木兰要去买战马、马鞍、鞭子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她的家族经济条件不错。

由于军人都集中居住,且有专门的军人户口,这使得统治者可以对他们单独直线管理,使军队的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巅峰。而且,士家当兵是世袭职业,作战经验丰富,作战技能较高,有不错的战斗力。

世兵制并非拓跋珪的原创,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把”国人“中适合服兵役的人单独划成一个阶层,与商人、农民等群体分开居住,不准擅自迁徙。他们平时务农习武,战争时参军打仗,而国家会赠予这些人土地做为俸禄。

该制度世代相传并强制实施,可以看做是世兵制的雏形。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为了割据一方,都纷纷豢养大量的家兵。汉末家兵的数量,最初约三至四万人左右。后来由于统兵将领把国家军队私家化,又大量招募和收降士兵,导致实有家兵远远超过这个数据。

随着家兵职业化的加固,人身依附关系增强,世兵制也就首先从家兵中逐渐形成。

当时,天灾频发,战乱不断,人口急遽锐减,平民大量逃亡,军阀们的兵源逐渐枯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魏推行士家制度,孙吴和西蜀推行兵户制度。无论是士家制度还是兵户制度,核心都是世兵制,男丁终身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不准更改。

统治者将士兵及其家属控制起来,利用其进行屯田,可以保证战争时期军粮的供给和其他生产的持续进行。将士兵家属控制起来,也可以防止士兵逃跑。曹操在《步战令》中规定:“卒逃归,斩之。一日家人没有捕执,及没有言于吏,绝取同罪。”

有了稳定的兵源,统治者就可以继续进行争霸战争,如诸葛亮征服南中之后,将一部分投降的蛮夷兵源组成军队,并把他们和家属都迁到蜀地, “移南外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这支”飞军“就成为蜀汉的军户,世代为蜀汉当兵为生,为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蜀汉飞军

02世兵制走向衰落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之后,也承袭了曹魏的士家制度。正是在西晋,世兵制迎来了它的全盛期,所有士兵都纳入兵籍,单独立户,不与民同,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士兵及其家属的社会地位低于郡﹑县编户民。

西晋伐吴时,为了扩大兵源,政府还发奴僮和谪发罪犯为兵,作为世兵制的补充。但是,士族官僚却享有免役的特权。

晋室南渡之后,由于西晋旧有军队几乎消耗殆尽,东晋政权的兵源陷入严重的危机。为此,东晋政权只得降低士兵录用标准,无论好坏贵贱,一律照单全收,于是,征发的奴隶、社会罪犯以及流民都被大量招进军队。

东晋是一个等级秩序森严的社会,军队里有这么多”不三不四“的人,导致军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兵户的社会地位也跌到谷底。士兵身份的卑贱化,使得世家大族可以毫无顾虑的对他们进行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导致军队毫无战斗力。

因此,从东晋开始,世兵制开始走向衰落。为此,东晋政府开始大量募兵,如参加淝水之战的北府兵﹐多是由广陵一带招募的。此外﹐政府也常常征发民户为兵。

北魏建政之初,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部族兵的给养由各部自行掠取。后来,为了稳定兵源,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拓跋珪把东晋已经弃如敝履的世兵制又给捡了起来。花木兰的家庭应该就是兵户,《木兰辞》中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就是兵册、军籍。军书十二卷,每一卷都有花大爷的名字,可见花大爷年轻时也是身经百战,军功卓著。有这么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父亲,也难怪女儿也如此的彪悍。

也正是因为花家为朝廷立下不少军功,所以花家一直领着高额的军饷,家庭条件早已步入小康。你看花木兰家里庭院是有东西厢的,而且这还仅是一个长女的起居空间。照这排场,家里里外三进的大宅门是跑不了的。

而且花木兰买的也都是”骏马“之类的顶级装备,不是从拼夕夕上砍价砍来的,足见这个小女子的经济实力。如果你不是像花家这样比较富裕的军户,没钱买先进装备,那么你就只能自己去战场上捡了,这可是玩命的节奏,屠龙宝刀不可能点击就送。

北魏世兵制的兵源除了世袭军户,还有几个来源,一是罪人及其家属发配作军户;二是因叛逃而被活捉者,主要是指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他们被大量发配到边镇或者内地州镇为兵户。

如《魏书》载:“北部民杀立气将军,衡阳公莫孤,率五千余落北走。追击于漠南,杀其渠帅,余徙居冀、相、定三州为营户”。这样的兵户自然不能跟花木兰家相提并论。

不过,北魏并不只有世兵制这一种兵役制度,他们还施行具有民兵性质的“番兵制”。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占领了大片汉人的土地。这些汉人需要定期服兵役,轮番更代,故称“番代”。北魏政府把境内民丁分八批、十二批或十五批轮换服役,期限大概为一年。

除了世兵制和番兵制这两种兵制,北魏还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临时兵制如征兵、募兵、收编降兵降将等。

就像东晋一样,北魏的世兵制最后也走向衰落。因为北魏长期对外战争,导致固有军户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士兵。你看花大爷都一把年纪了,还要被征召入伍,可见北魏的兵源枯竭到什么程度。

为了扩充兵源,北魏政府将大量归附的士兵,甚至叛逃者、罪人及其家属编入军户,军户的社会地位因此日趋下降。军户要免除军籍为民,必须经皇帝诏书允许。皇帝通过制造手续上的麻烦,来阻止那些想退出军籍的人。

03府兵制取而代之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西魏为了同东魏相抗衡,丞相宇文泰在继承鲜卑族传统和接受汉族影响的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北史·王雄传》记载”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构建了一个金字塔形的军事组织。该制度以开府作为基层组织,称之为府兵。

府兵也以军籍进行管理,不入民籍,且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及徭役,实施的是轮流宿卫和训练,战时应征入伍,闲时则是进行生产。府兵除自带弓刀以外﹐其他武器装备均由官府供给。

表面上看,府兵制与世兵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府兵入选门槛高,其一,府兵以家产富裕的鲜卑人为骨干,又广招关陇地区汉族豪右作为补充。如果你家里没有个三瓜两枣,天天只能啃窝窝头,那么你就不会被录取;其二,你家的男性成员人数得多,只有壮年男丁在三人以上时,该家庭中的男人才有资格被挑选为府兵,男丁少的家庭得种地交赋税服劳役,不得参军;其三,兵员的身体素质得过关,一口气跑个半马不费劲,娘娘腔的绝对不要。

如此,府兵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不再像世兵制的军户那样被人瞧不起。而府兵出自富裕家庭,素质甚佳,有保家卫国的意识。平时经常接受军事训练,战斗力强。

西魏后勤,经宇文邕改革,府兵的来源主要变为均田农民,他们的家属仍然留在原地从事耕作。由于府兵数量激增,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府兵不必总是集中起来,也可以让府兵参加部分生产劳动,这样,按府兵所在地区而划分的军府出现了。

府兵的训练也很严格,政府规定,全体府兵,每月的上半个月要操练步伐、巡防之类的基本功。下半个月,则要在同州一带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身体强壮的士兵,再加上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得西魏军队的战斗力节节攀升,打遍天下无敌手,宇文泰和他的侄子宇文护、儿子宇文邕,正是靠着这支军队,先后扫平巴蜀、攻下荆州、攻灭北齐,一时间风光无两。

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的府兵制,在皇帝直接统辖下﹐设立12卫府,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的方略,分置在京城及冲要地区。府兵与禁兵及其他军队相互为用,相互钳制,以便皇帝控制军队和维护全国统一。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颁布诏书,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也就是将军户编入民户,改属州县管辖,这样就把军人纳入到国家的行政系统中管辖,避免了部分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但军人仍有军籍——”军名“,无论在军,在役或在家,凡军役范围内的事宜,均属军府管理。

军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纳租庸调,平日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这是隋朝及唐初府兵制的特点。

▲壁画上的唐朝军队

到了唐代,府兵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其基本单位变为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折冲府的长官是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府兵的选拔,每三年进行一次,录取的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先取多丁“,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府兵一般21岁入军,到60岁退役,在服役期间,府兵可免除赋税徭役,但出战时的军资、衣装、弓箭、横刀和粮食均需自备。此外,每十人还得共同准备供运输的马或驴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和世兵制一样,不是每一个府兵都出得起买装备的钱,所以对于一部分家境不好的士兵来说,置办装备简直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而对于政府来说,养兵不用花一分钱,不费一粒米,真是十分经济的制度。

不过后来,府兵制逐渐衰败,这其中有均田制的破坏等诸多原因,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细说。

▲唐朝前期军队

结语

世兵制并没有因为北魏的终结而彻底终结,它在此后的历史中又回光返照,立地成佛。

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将全国居民分成若干户别,其中军户是职业军人,世代相袭,没有朝廷给予的“还为民户”的命令,不得脱离军籍。

明朝初期,政府把居民划分为四种——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军户世代为兵,不得逃避兵役,如果军户逃亡或死绝,则以其亲族顶替。

明代中叶以后,军户制遭到破坏,逐渐为募兵制取代。而募兵制不需要士兵自己花钱置办装备,都由政府统一发放。毕竟人家都是农民,家里都不富裕,怎么可以为朝廷免费打仗呢?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适合自己的军事制度,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世兵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三国时期,曾帮助枭雄们征战天下,称霸中原。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参考资料:

1、《我国古代兵制初探》

2、《魏晋南北朝世兵制极其对国家政权的影响》

3、《新唐书·兵志》

4、《北史·隋本纪》

5、《解密中国古代军队》

6、《三国志》

7、《后汉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